
他残忍杀害老乡,将人肉充作军粮;他虽身高八尺,勇猛善战,却是曹操阵营里的顶尖谋士;他尽心辅佐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却因为道德污点,终其一生都未能升任“三公”;他就是被称为三国版“孙二娘”,集“吃人、砍人、阴人”于一身,性格暴躁,心狠手辣的三国谋士——程昱。

程昱,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据说,程昱一开始并不叫程昱,而是叫程立,少年时候,他经常梦见自己登上泰山以两手捧日。曹操听说这事后,便在“立”字上加一个“日”字,赐予程立。从此以后,程立就正式改名为了程昱。
当然了,对于这个说法,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毕竟这事听着就有点神叨叨的封建迷信色彩。不过,这事并不重要,您就全当是个段子,随便听听得了。

正史上的程昱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大汉,他“长八尺三寸,美须然”,这身高,这造型,啧啧啧,怎么说呢,妥妥就是一个“山寨版”的关二爷啊。
事实上,在武力值方面,他也的确很猛,很“关公”。想当初,黄巾之乱刚爆发那会,他就施展手段,连哄带骗地领着乡亲父老们,赤膊上阵去砍黄巾军,成功夺回了老家东阿县。后来,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等人趁机反叛,并勾结吕布,占领了兖州大多数郡县,形势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程昱毅然决然返回东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老家的乡亲们要坚定不移地追随曹操。

结果是,在程昱率领指挥下,曹军先是成功抢先占据了仓亭津渡口,阻止了陈宫军过河,然后又与荀彧、靳允相互配合,死守住了鄄城、范县和东阿这三个仅存的根据地,为曹操后来的绝地反击赢得了资本与时间。
史料记载,曹操回来之后,激动地握着程昱的手,热泪盈眶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程昱也因为立了大功,被册封为东平相,屯兵于范县。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身为振威将军的程昱,领着区区700来人的队伍,守在鄄城与袁绍的十万大军对线。
曹操得知消息之后,原来是想给程昱增兵,但却被程昱给拒绝了。程昱告诉曹操,自己这边兵少将寡,袁绍不会重视自己的,假如派来援军,反而会引来袁绍的重点打击,您就甭管我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力量,寻找机会揍他袁绍。曹操因此对于程昱大加称赞,说他胆识过人,远超战国时的勇士孟贲和夏育。

到了建安七年(200年),程昱又自行招募了几千个亡命徒,与李典协作击败了魏郡太守高蕃,保证了曹军粮道的畅通,为后续剿灭袁谭、袁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程昱绝对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武将,其武力值丝毫不逊色于同一时期曹魏阵营里的其他将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程昱都是作为中郎将,统领兖州境内的所有军队,这份信任与殊荣,也只有曹姓和夏侯姓这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够相媲美了。而后来程昱,也是以车骑将军,武将的身份,与夏侯惇、曹仁一起,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太庙的大佬。

说了半天程昱勇武的一面,估摸着很多人都快忘了程昱的主业身份谋士了。
事实上,在眼光格局,献计安邦方面,程昱同样是一位不输于荀彧的顶级存在。
想当初,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连战连败,又赶上了可怕的蝗灾,几乎陷入了绝境。这种不利的局面,把一向自信豁达的曹操都给干自闭了,差点没分行李散伙,转投北面的袁绍。

亏的是程昱一把拉住曹操,猛搞了一顿心理建设,这才让曹操缓过了劲,放弃了投降袁绍的想法。
不过,眼下信心有了,可粮草的问题却依旧存在,曹操愁的头痛病都快犯了。对此,程昱自告奋勇,表示这种小事不劳主公费心,咱老程有办法。
随后,名场面就出现了,只见程昱领着一支军队,直接就去找东阿县的老乡们“借”粮、“借”肉了。
东阿的老乡们都快懵了,程将军您让我们交粮,支持曹老板的革命事业建设,这个大伙儿可以理解,但这肉我们从哪儿去找啊?
只见程昱邪魅一笑道:“老子说有,那就有。”说罢,就是一段不可描述的人间惨剧了。

虽然程昱依靠“人肉干”掺杂军粮这种极端的方式,帮助曹军度过了难关,但他个人风评却因此大受影响,这也是他之后一段时间被冷落,始终无法登上“三公”之位的重要原因。
毕竟,程昱的名声实在太臭了,人缘又差,缺乏群众基础,让他位列“三公”,实在是不利内部团结。
除了出谋划策,帮助曹操渡过前期难关之外,程昱还曾力劝曹操派兵迎接汉献帝,促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局面;以及反复劝谏曹操诛杀刘备,以绝后患等等。
可以说,在眼光和计谋方面,程昱又可以和荀彧、贾诩等人掰一掰手腕,堪称是奇才。

最后,按照惯例总结一下,程昱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谋士形象,这显然是与历史不符。真实的程昱,是武将与谋士的结合体,武功智力双BUFF叠满,称其为三国“六边形”谋士,也丝毫不为过。
好啦,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的收看。欢迎您前往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记得点赞、收藏、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