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不讲历史,随便聊聊最近的一点心得体会,没什么章法,聊哪儿算哪儿吧。
最近受某乎上一位大佬的强烈推荐,翻阅了《掌控习惯》这本书,感觉受益良多,对于“习惯和改变”这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掌控习惯》的作者认为,每个人的生活,是由一个个像原子一样的“小习惯”所组成,如果可以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使得这些“小习惯”变得更好、更良性,就能够让生活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谐,进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的改进或许并不不引人注目,但它可能更有意义。有了“复利效应”的赋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小小的改进,一个个“小习惯”的优化,最终会带来惊人的改变。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优化“小习惯”如此重要,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
答曰,提高频率和降低难度。
《掌控习惯》的作者认为,习惯的养成是基于频率,而不是单次的强度。
假如说,您决定今后要提升自我,养成跑步或者阅读的好习惯。理智的做法,肯定不是一上来就搞个每天十公里、每月看10本名著,这种既浮夸又不切实际的“宏伟”目标。
事实上,现实当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良好习惯的原因正是,一开始目标制定的太高,执行难度太大,很难长期坚持,让大脑产生了强烈的抗拒,最终拒绝执行命令。要知道,我们身体的这个大脑,很有几分“躺平”主义者的气质,它厌恶干活、厌恶做一切麻烦的事,没啥特别的原因,就是嫌麻烦、嫌费劲,就是想一直保持低功率状态。
如果您强迫它去做事,它就会释放各种各样的激素,让你焦虑烦躁,让你失眠痛苦,让你生活不能自理。总之,大脑的态度很明确,凑合着过得了,没事别瞎折腾,要啥努力?要啥进步?要啥自行车?
所以,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降低难度,把每一次的目标定的足够低,低到你的大脑潜意识不会抗拒。
咱们依旧拿跑步看书这两件举例,您可以尝试着先把目标定为穿鞋下楼,在小区隔壁的公园里溜达一圈,或者翻开书本,看上两页。但是,一定要保证每天都能入手去做,坚持下去,不断重复,逐渐养成习惯,然后再酌情慢慢增加强度。久而久之,突然有一天,您就会发现自己能够一口气炫完十公里,或者一下午轻松看完本厚厚的书籍。
记不清在哪里看过这么一个理论,这世界上99%的工作都是熟练度的问题。除了类似高等数学研究、围棋、AI算法设计等极少数确实非常依赖天赋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事情,只要入了门,有了相应的资源和平台,但凡是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够胜任。
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我乱定义,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天赋不好啦、学不会啦、做不成啦等等。您学不会、做不好的真实原因,可能就是单纯的重复次数不够多,没有养成习惯。
所以,把目标定的低一些,多去做,多去重复,养成习惯,让点滴的积累,最终汇聚成改变你人生的辉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