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怕血栓,为啥会发生血栓?血粘度高就会发生血栓吗?

观云脑 2024-11-04 12:44:38

众所周知,急性心梗和急性脑梗的主要诱因是动脉血管迅速被堵塞,而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栓的形成是血管闭塞的关键因素。现在,我将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释这一现象:

通常情况下,动脉堵塞是在动脉粥样斑块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发生的。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但动脉的堵塞却可能在瞬间发生。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动脉管腔狭窄的形成过程:

动脉管壁由三层构成:外层较坚韧的外膜,中间较疏松的中层,以及非常薄但紧密的内膜。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增长以及严重的高血脂等多种因素都可能损害动脉血管内膜。一旦内膜受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就开始了。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胆固醇。在健康状态下,由于动脉内膜的紧密性,胆固醇无法进入血管壁。然而,如果内膜受损,胆固醇就会进入血管壁并引发一系列反应(如巨噬细胞吞噬、炎症反应等),最终形成粥样斑块。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斑块会逐渐增大,导致动脉血管腔狭窄,严重时会造成相应器官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各自独立,但当血管破裂时,会释放化学物质激活血小板。激活后的血小板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块,堵塞血管破口以实现止血。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当我们轻微割伤手指时,血液会很快自行停止流动,这得益于血小板的作用。

然而,血小板也有潜在的危害。如果动脉血管内形成斑块并破裂,血小板同样会被激活并聚集,迅速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这就是大多数心梗和脑梗的发生机制。

了解动脉堵塞的原因后,预防动脉堵塞的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关键在于保护血管内皮、控制胆固醇水平以及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再来说说血粘度问题——

许多人在检查血液流变学后发现自己的血粘度偏高,这让他们非常担忧,担心容易发生血栓、半身不遂、心肌梗死等情况。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呢?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进行此类检查!如果已经进行了检查,也不必过于紧张,更不要随意输液治疗,因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输液能降低血粘度并为患者带来益处。

虽然有人认为血粘度检查是伪科学,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血液流变学确实是一门科学,在某些情况下血液的动力学状态确实会发生变化,血液粘稠度也会相应增高。然而,我不建议进行此类检查,因为它们并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导致血粘度增高的原因有很多,如饮水量不足、血细胞数量增多、高血压、高血脂、乳糜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吸烟以及年龄增长等。如果存在这些风险因素,无论血粘度高低,都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适量饮水、降压、降脂、控制血糖等。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因此,检测血粘度对于指导用药并无实质性帮助!

由于“血粘度”这一术语通俗易懂且引人注目,患者往往容易过度关注。然而,是否需要用药并不取决于血粘度的高低。

有些患者在发现血粘度偏高后会非常紧张并要求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粘度,甚至要求输液“稀释血液”,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只要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努力戒烟限酒、减轻体重、增加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就能有效维护心血管健康。检测血粘度对于维护健康并无实际意义。除了抗血小板药物外,那些所谓的“降低血粘度”或“稀释血液”的药物并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益处。

因此,对待血粘度的最佳策略是避免进行此项检查!

0 阅读:119

观云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