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福建永春,打虎队展示原始武器,大清邮局可真气派!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0-26 16:04:00

在福建泉州,有一个名字很好听的县,古时候叫桃源,现在叫永春。永春是千年古邑,地灵人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原始青瓷的发祥地。那么,历史上的永春是什么样的呢?

1898年,英国医生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来到福建永春工作,他在业余时间走遍了永春的山川河流,拍摄下大量照片。

这些照片拍摄于1900-1910年。通过这些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福建永春的真实风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历史的印记。照片很珍贵,值得收藏!

福建永春,位于晋江东溪上游,桃溪穿城而过。大山脚下的永春,古朴又宁静。岸边是民居建筑和廊桥。一条条小船停靠在小码头边。

桃溪,可以说是永春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涓涓河水滋润着两岸永春儿女的心田。这张照片拍摄于1900年。

1900年,永春蓬壶附近的一座木桥。这里风景秀美,酷似蓬莱仙境,故称蓬壶。走过木桥到达河对岸,看上去像是一座道观。

蓬壶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4年),清代属永春(桃源)县治。这里民风淳良,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与商贸重镇。

1904年,位于福建永春的邮政局。门头上方匾额上书“大清邮政代办分局”字样,窗口左右两侧悬挂的竖牌上分别写着:官局重地、禁止喧哗。一群工作人员站在柜台前,笑容可掬服务态度很好。

照片中这处建筑,是当时永春新建的一所医院。主体建筑上,还能看到脚手架,可见这所医院还在建设之中。医院的外面,是绿油油的稻田。照片拍摄于1904年。

当时,永春先后建有不少医院,医院引进西医和西方治疗器械。这些照片的拍摄者,英国医生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就曾经在永春工作过很长时间。这张照片拍摄于1919年。

1907年,永春当地一家医院的医生合影照,三人都坐在藤椅上。站在后排的几个人,是医院里的雇工,他们从事一些杂活。这家医院的环境不错,西式的建筑四周,绿树成荫。

1906年,永春郊外的一处风景。山脚下是一个村落,一栋栋民房鳞次栉比。在照片的中景位置,有一座巨大的白色建筑,那是一座教堂。一些当地人站在建筑前。

远处青山连绵不绝,近处是成片的绿油油的稻田,稻田中间有弧线形的田埂,看上去富有韵律之美。呈现出一派田园气息。

1910年,在永春的一条小街上,一名老太太拄着拐杖从牌坊下走过。这是一座单间两柱三楼石牌坊,造型独特,牌坊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

牌坊下是一条石板路,两侧是一些民居。还有木材铺正在开门营业,锯开的木板靠在石牌坊的立柱上。

这张照片,拍摄于永春当地的山上。一条溪流从谷底穿过。山上绿树植被茂盛,郁郁葱葱。

河岸上的建筑好像是一座寺庙,具体名字无法考证。寺庙很小,只有一座大殿。在寺庙的旁边,有一座染坊,门外的架子上,垂挂着很多布匹。

1908年,一场运动会正在永春的江边举行。现场的立柱上,扯着彩旗,运动场两侧站满了观众。天气炎热,很多人都打着伞。

可见,当时永春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很丰富的,重视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

这是位于永春蓬壶的一个村落。村子位于山脚下,一条小溪从村边经过。人们在溪流之上修建了一座廊桥。这种桥在永春当地非常普遍,主要为平梁木廊桥和石拱木廊桥两类。

清初周亮工在《闽小纪》中写道:“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对廊桥这种优美的建筑形式大加赞赏。

1900年,一名男子坐在地上,面前的席子上摆放着一些棉花。他正在使用特制的工具弹棉花。这种纯手工弹棉花的方式,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能见到,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在过去,用弓来弹棉花,费时耗力。用弓弹棉花一个人一天多能弹两床棉被,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后来才出现弹花机,标志着弹棉花从纯手工阶段步入了半机械化时代。

1905年,永春城内的一条老街。街道两侧的房子古色古香。还能看到用石条垒砌而成的小城门,连地面上也铺着鹅卵石。几个孩子站在路边的台阶上。

这样的小街道,在当时的永春比较常见,两侧还有纵横交错的小胡同。露天的地方,阳光洒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犹如一幅油画。

这张照片里的人物,年龄各不相同,但全部是女孩。原来,她们是永春当地一家女子学校的学生。毕业前夕,在校园里合影留念。

福建第一所女子学校——培英女校,由英国长老会于1898年在泉州创办。永春女校创办要晚一些,时间是1914年。

这张照片,是永春女校的学生们在河里洗衣服。女学生们年龄有大有小,穿着不同的服装。举目望去,远处青山连绵不绝,近处河水清澈,学生们的欢笑声,风景太漂亮了。

女学生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会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她们的老师打着伞站在河岸上,时刻关注着她们的安全。

1904年,一名男子正在提水灌溉农田。水井边矗立一根木桩,上面一根活动横杆,一头吊着石块,一头绑着竹竿。

利用杠杆作用,就能将井里的水抽出来,流进水田里。虽然工具有些简陋,但效率要比挑水灌溉省时省力。不得不感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900年,永春哈迪培训学校里,学生们正在排队接种疫苗。教学楼上悬挂着“崇宝中西医学堂”的匾额,二楼是讲堂。在照片右侧,能清楚地看到,身穿白色围裙的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博士,正在忙碌着。

1902年,福建永春当地的一个猎户人家。全家老少男丁都是出色的猎手,他们手里拿着笨重的火铳,虽然原始,但这绝对是打虎神器。家里的妇女则抱着孩子坐在一旁。

在过去,福建地区多虎患。华南虎经常窜进村子里祸害牲畜,有时候还伤及无辜。永春当地组织了打虎队,很多都是专业猎户。经过一段时间,福建虎患得到遏制。

这是位于永春的一条繁忙的小路。经常有搬运工从这里路过。照片中,两名搬运工将货物靠在土坡上,坐在屋檐下休息。远处,有几名挑着茶叶的搬运工正在赶路,他们手里都拄着一根木棍。

1900年,在永春当地一家大米加工作坊里,两名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脱壳和碾米。门口停放着一台木制的脱粒机,一名男子正在屋里筛稻米。另一名男子端的筛子里,白花花的大米,男子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1904年,一艘小舢舨正在穿过溪流的浅水区。舢舨很窄也很长,上面是用席子搭建的棚子。将小舢舨开过这样的急流浅滩区,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

这是永春当地的五名乐师,他们受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博士的邀约,到他的别墅里演奏。这群乐师使用不同的乐器,乐器从左到右依次为:弹拨琵琶(可能是月琴、阮或中阮);板胡、野胡或二弦子;扬琴;三弦或二弦子;箫。

1910年,附永春东溪上的一座简易木栈桥。河水不深,小桥用木头搭建而成。人们走过小桥,就能到达对岸。远处,青山连绵不绝,山脚下有寺庙和村庄。此情此景,真像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彩画。

1900年,,永春当地的一名石匠,正在雕刻花纹。这是一名老石匠,戴着一副眼镜,眼睛深邃。在他面前的竹筐里,装着几个锤头。

1910年,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博士乘坐轿子,在永春当地的山上采风。在经过一座木桥时,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麦克斯韦博士手里还拿着一本书。

不过是过去还是现在,永春绝对是个好地方,山上植被茂盛,溪水潺潺,景色宜人。

1906年,永春当地街头的一个流动小吃摊。男子光着脚,挑的扁担两头,装着很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小吃。他走街串巷,沿路吆喝,只要有人想买,他随时停下来。摄影师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

1900年,永春桃溪两岸风光。此时正处于枯水期,露出了部分河床。有一座简易木桥横跨在河道上,河对岸是一座座民间。远处的大山,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真是太美了!

结束语:永春,一个过去叫桃源的美丽地方。100多年前的永春,景观古朴自然,令人印象深刻。如今的永春,风光依然秀美,更是中国香都、芦柑之乡、纸织画之乡、名茶之乡。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永春未来可期!

0 阅读:14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