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城市地标沦为烂尾楼,中国为何不能再建摩天大楼了,难道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也没有能力建成更高大楼了吗?

中国建成的最后一座摩天大楼,就是位于天津的周大福金融中心,高度为530.4米,建成于2020年,既是世界第八高楼,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第一高楼,之后的这四五年间再也没有更高建筑诞生。

但说起我国最高楼,那必须是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达到了632米,不负众望的成为了上海地标建筑物,作为世界第三高楼,它的赚钱能力也十分可怕,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上海中心大厦每平方米租金为20元,43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使得它每天的租金收入就高达860万元,一年就有31.39亿元。

除此之外,上海中心大厦还设置有观光厅,门票价格是90-180元不等,在2023年时参观人数达到了300万人次,按最低门票收入来计算,一年收入也能达到2.7亿元以上,要知道,它的建成耗资也不过才148亿元,满打满算四五年的时间就已经赚回来。

不仅如此,上海中心大厦还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及金茂大厦组成了“三件套”,每年创造的GDP超过5000亿,占到了上海的十分之一,堪称经济的“定海神针”,这样看来,摩天大楼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谓不大。那为何从2020年之后我国就再也没有摩天大楼建成了呢?
为何我国不建摩天大楼了首先就是限高令的颁发。2021年城建部发布《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城区常住人口为标准限制了建筑高度,即便是大型城市,也不允许新建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其次就是隐患较多。众所周知,高层建筑体量大且功能复杂,集中的人口自然也不少,存在的火灾等隐患不容忽视,仅2024年前八个月,我国高层建筑火灾就发生了3.6万起,超过了2023年全年总和。

而且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消防云梯车,能够抬升的高度只有112米,也就是40层楼的高度,根本无法匹配超高层建筑的救援需求,如果发生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超高层的居住、工作环境也着实令人担忧。

最后就是成本较高。除了轻则百亿的建设成本外,建成后的运营成本也不低,就拿迪拜哈利法塔来说吧,每年夏季光是制冷所需的冰块就高达1万吨,一天消耗的电力更是达到了3.6万度,相当于2.4万人一天的用电量,而且如此高的建筑想要招商也是十分困难。

像南昌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00m以上),空置率为40%以上,即便是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也达到了20.6%,这样的情况也不由让人想起了我国最大“烂尾楼”——天津117大厦,经历了多次复工停工,因为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虽然已经封顶但也变成了烂尾楼,着实让人遗憾不已。

不过目前多个城市地标正在“复活”,天津117大厦也不例外,目前部分区域已经开始有抽水作业,貌似复工迹象,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下这座,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结构第二高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