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长江入海口,能形成比新加坡还大的崇明岛,而含沙量更高的黄河却没有呢?

崇明岛作为我国第三大岛屿,还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面积达到了1269.1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面积还要大,目前每年还在以超过140米的速度向外延伸,主要就是因为它的三角洲形成十分特殊,目前三角洲主要分为河控、潮控以及浪控。

其中河控三角洲是河流的力量大于海水的能量,河流的泥沙沉积越来越多形成了向外突出的三角洲,就比如黄河三角洲、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而潮控三角洲则是因为潮汐作用的影响,在河口前方堆积成线状的潮坝,与潮流方向平行,比较典型的就是湄公河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就更简单了,海浪与河流的碰撞让河流流速放缓泥沙沉积,但因为海浪影响,在河口两侧形成了平行于海岸的海滩脊或障壁沙坝,尼罗河三角洲就是典型。那是不是就有人疑惑了,那长江到底是哪一种呢?

其实长江三角洲刚好位于潮控与河控的交界处,因为长江的输沙量不低,与潮汐打成了平手,根据资料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年均输沙量约2.04亿吨,约50%在入海口沉积。

原本沉积在河口的泥沙在潮汐作用下反复进退,再加上地球自转的因素,长江在南岸冲刷出深水航道,北岸则化身泥沙收容所,在河口处塑造出了一个个沙坝,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形成了江心洲,之后随着人们的开发形成了一座座岛屿。

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根据2022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显示,黄河代表站的平均含沙量为5.96千克/立方米,而长江却只有0.12千克/立方米,为何黄河却没有岛屿形成呢?

首先是含沙量过大。携带16亿吨年输沙量的黄河,本应是沙洲建造界的"超级工程队",现实却是黄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洋推进300米,却始终未能孕育出标志性岛屿,就是因为庞大的含沙量使其力量远大于海洋,毕竟我国沿海潮差分布的趋势是东海沿岸最大,渤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最小,在河流泥沙的作用不断向大海扩张。

其次就是海洋环境差异。黄河三角洲区域6级以上波浪每年光顾50余次,潮差可达4米以上,这样的海洋环境让将刚沉积的黄河泥沙重新卷入深水区,再加上黄河泥沙粒径仅0.025毫米,40%泥沙会被渤海强潮带至12海里外,无法形成稳定的沙洲,从卫星影像显示的情况来看,黄河口沙嘴形态每年变化超过500米。

而长江泥沙粒径为0.035毫米,约50%泥沙在河口沉积,只有15%的泥沙会“逃逸”,潮差也只有2.67米,这样的环境使得长江口形成崇明岛等江心洲群。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的江心洲数量多达70余个,其中崇明岛以年均0.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相当于每年造出70个足球场。

最后就是黄河改道,自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之前,黄河光是大改道就有六次,频繁的“搬家”让泥沙失去稳定堆积的机会,自然无法形成稳定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