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华历史久经千年,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是不同领土和不同种族之间为各自的国土不断奋斗的成果。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终汇成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朝代。而探讨朝代的更替变化便离不开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战争。
王朝于战争中孕育而生,而统一便是在一场场残酷的战争中确立。战争如果有一种颜色,那便是红色的,是黑色的;如果有一种气息,那便是充满硝烟的,沾满血腥的。无数人们前赴后继投身于战争中,直到自己化作战场英魂。
这令今人倍感疑惑,在那样伤亡率高的古代,打仗的士兵们为什么宁愿战死,也不干脆躺下装死,躲过一劫呢?
装死可取不可取,全看立场怎么说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假死士兵其实可以是一种战术手段,特别是在敌军胜利的情况下。败方士兵们可以选择装死躺在地上,以逃避敌军的追杀或捕杀。在这种情况下,敌军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
从敌军方考虑,一方面,如果敌军怀疑这些士兵们没有真正死亡,他们可能会采取措施进行检查,以确保这些士兵们真的已经死亡。
例如,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在攻打南皮时,曾经下令将死去的士兵们全部掀开盖子,以确认他们是否真的死亡。
此外,在明朝的《武备志》中,也提到了士兵装死的情况,其中称如果敌军检查不严格,可能会导致对方再次“起死回生”,从而对己方造成威胁,故而一定会以十分严厉的态度去检查士兵们的生存与否,若是真发现有投机苟且之人,死亡无疑是他的结局。
另一方面,如果敌军相信这些士兵们已经死亡,他们可能会将这些士兵遗弃在战场上,或将其埋葬。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幸好存在小说之中。
在古代战争中,假死士兵并非一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战争中的侥幸手段。而对于假死士兵的处置,敌我双方的做法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其对士兵死亡的判断和信任程度。
当然,按照事实来说,假死的难度太大,且很难处理后续“活下来”缘由的解答,这在森严制度下的古代,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现实毕竟不同于小说。
站在我军方面考虑,这无疑是一种做了逃兵的选择。而在古代战争中,逃兵被视为严重的军纪问题。如果被发现逃跑或者临阵脱逃,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有时候甚至是死刑。
逃兵的惩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所不同,但是普遍都是相当残酷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对逃兵的惩罚一直是军队中严格执行的纪律。
《吕氏春秋》记载:“使士闻罚则畏战,不闻罚则轻敌。故曰:‘兵法严而不信,不可用也。信而不严,亦不可用也。’”
也就是说,如果逃兵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他士兵就会失去斗志,战争也就无法胜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逃兵被发现后通常会受到严重刑罚,包括鞭打、斩首、或者割去鼻子和耳朵等身体部位。
当然可耻的逃兵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人们唾弃的。同样在西方欧洲历史上,逃兵也被视为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
在中世纪的欧洲,逃兵被认为是一种背叛行为,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在十字军东征期间,逃兵被发现后通常会被处以绞刑或者火刑。在法国历史上,逃兵曾被剥夺公民权,甚至会被追杀至死。
故而,古代士兵当逃兵被发现的下场通常都是人们所无法支付的代价。逃兵或许可以获得短时间的活命,但很难坚持到最后面临后续的结果。
一支好军队,必然要在古代战争中拥有纪律严明的特点,这是亘古不变的前提。
监督绕不过,魂断马蹄下若是抛开未来只谈眼前,只求生,不计后果。
那么很有可能会在战乱时命丧马蹄下,显而易见的是打仗时的战况忙乱和厮杀相生,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楚军的马踩踏,造成了严重的伤势;齐桓公在征讨鲁国时,曾经被鲁国的马踩踏。
寻常将士尚会因为被踩踏而受伤,那么作为想装死的逃兵,死于战马蹄下的概率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做监督队。
监督队是一支负责监督、管理军队士气和纪律的部队。监督队的工作涵盖了指挥部队的行进和作战,保障后勤供应,以及维持士气和纪律,同时也是执行军事法律和惩戒军队违规行为的重要力量。
监督队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可以从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在唐朝时期,《唐六典》中也有关于监督队的记录。
据《唐六典》记载,唐朝的军队中设有监察员和护卫官等监督队,他们负责监督军队的战备和行动,同时也负责惩戒军中的违纪行为,这种范围包括了日常军中的纪律,也包括了作战时军队士兵的纪律,以此保证军队的稳定性和作战效果。
故而,那些想做逃兵的士兵们很难全然从监督队的监查下成功成为逃兵,更多是直接被发现而失败。
总的来说,监督队在中国历史中既是军队的管理者,也是战斗的执行者。他们为了保证军队的纪律士气和战争的成功而存在。
扫清战场众死尸,不留疫病在人间然而当逃兵的阻挠不仅仅如此,当胜负已分,战争结束,军队双方通常会打扫战场。这项任务通常由后勤部门的官员和士兵负责,其目的是清理战场上的尸体、武器和其他遗留物,为接下来的作战和后勤保障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战争中,士兵们通常会留下大量的尸体,这些尸体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还容易滋生疫病。
因此,清理尸体是打扫战场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清理尸体通常由专门的清道夫负责,他们使用铁锹、木棍等工具将尸体推到一起,然后用石灰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如果选择装死藏于尸体之中,那么面临的就是被当做尸体统一处理。
各种因素的制衡,显而易见的,成为逃兵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那么若是选择英勇作战呢?
大丈夫何惧生死,生是英雄,死作英魂在一支优良的军队中,士兵们接受着严格的训练和严格的人格塑造。士兵们通常认为,自己必须要保卫家园、国家和部族的荣誉,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信仰深深植根于古代文化中,逐渐成为了士兵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在古代战争中,战士的荣誉和地位与其勇敢和战斗技能密切相关。因此,打仗的士兵们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成为逃兵,为了逃避战斗而被处决。
这种思想也是古代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逃亡退后是死,但奋力一搏可能会死,更有可能因此立下战功而成就自己。
古代名将岳飞、霍去病,多次亲战浴血厮杀,勇得战功,保卫疆土,震慑侵略,为自己的国家打赢了一战又一战,为自己赢得了非常响亮的身后名,长留青史。
此外,在古代战争中,战斗的胜利或失败往往关系到整个部族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通常会更加努力地战斗,无论代价有多么高昂。
因为身后就是自己的国家,自己没有退路,自己的生死和自己家族的生死已然息息相关,守卫国家、保护家人,这是军人们不变的使命。
所以,古代士兵宁愿战死也不躺下装死,不单单是因为装死的成本过多、危害过大,也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一种维护个人荣誉和地位的方式,一种为家为国的崇高爱国情怀,这是保卫国家和家园的必要措施。
人虽着相,勿忘初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趋利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人们不可避免的,总会更注重在对自己有利益的方面。
这是人的天性,是合理存在的根性,并不可耻。甚至正是有了这种趋利性的存在才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具有扎根性和合理性。
而无论是为了什么而去选择奋斗、去努力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也好,为了金银珠宝也罢,总归是走在向上向前的路上,物质基础是人们不可避免要面对并去奋斗的存在。
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系统性的生存法则后,没有物质的存在,人们几乎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所以人们才更应该追求自我,努力向上,无论理由是普通还是高雅。
当然这一切并不代表着要在不合理的边界跃跃欲试,任何违背了道德和纪律的事情,终归会让人们自食其果,这是非良性的、是不被提倡的。人们在追逐利益之际,不会遗忘了提升人生的价值。所以人类这样矛盾却充满生机的生物终究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格外的绚烂。
人虽着相,只求不忘初衷。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吕氏春秋》
《史记》
《唐六典》
《武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