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贤良淑德传千古,完美的智慧型后宫之主

历了个史 2025-01-07 16:46:38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长孙氏,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谥号文德皇后,葬于唐昭陵。

一、天作之合

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旧唐书》记载,占卜者曾预言长孙氏“贵不可言”。长孙氏长大后,长孙晟夫妇对提亲者皆不甚满意。当时,李渊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皆为人中之龙,文武双全。其中,长孙晟夫妇尤为中意李世民,认为他玉树临风、才气纵横,与女儿正是绝配。于是,长孙家便向李家倒提亲。

长孙氏容貌出众,贤淑有礼,既秉承了母系大家闺秀的风范,又继承了父系勤学好问的品质。她深谙规矩礼教,擅长处世为人。李渊夫妇对她极为满意,于是两家结缘。公元613年,李世民与长孙氏喜结连理,天作之合,郎才女貌。

隋朝至隋炀帝时,国势日衰,民怨沸腾,起义四起。李渊顺应时势,于晋阳起兵。李世民文武双全,成为李渊的得力助手,常领兵征战在外。长孙氏则留在家中,陪伴婆婆窦氏及嫂嫂弟媳等,她的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在众儿媳中脱颖而出,深得婆婆喜爱,二人相处融洽。同时,长孙氏也极力拉近与李渊其他嫔妃的关系,赢得了她们的好感。这些行为或许出于她的善良贤惠,但无形中为李世民在家族内战中获胜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在文韬武略上均逊于李世民,因此对他嫉恨不已,视其为最大威胁,欲除之而后快;而李渊三子李元吉虽本事平平,却也觊觎太子之位。于是,一场兄弟间的斗争在所难免。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长孙氏以非凡才智与众人周旋,尽力维持对秦王有利的局势。李渊其实也看出李世民是最适合太子之位的人,但受限于祖训立长不立幼,另立太子事关重大,影响难以预料,因此谨慎行事。李建成与李元吉结成同盟对付李世民,兄弟间的危机不断升级。最终,李世民与大舅子长孙无忌共同策划了“玄武门之变”,长孙氏在此政变中奋力鼓舞众将士英勇杀敌,兵变取得成功。

公元626年,李世民正式登基,即太宗皇帝;长孙氏为皇后。

二、娶妻当娶贤

李世民登基为帝后,长孙氏被立为皇后,正如当年占卜者所言,成为人中之凤。长孙皇后管理后宫兢兢业业,她深知唐太宗处理国事疲惫不堪,因此一心想为他分担,不让他再为后宫之事操心。

后宫争斗不可避免,但长孙皇后面对争斗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是尽力维持后宫的和谐,以免唐太宗为难。

长孙皇后是后宫诸嫔妃的表率。她深知战乱刚过,百姓生活尚未完全稳定,因此建议唐太宗保持节俭的生活作风,并在后宫以身作则,赢得了不少赞誉。在她的带动下,太宗后宫诸嫔妃皆行节俭,相处融洽。

唐太宗登基之初,长孙皇后提出一个建议,使太宗的美名传遍朝野。她发现后宫中宫女多为隋朝时入宫,若继续留下,终将寂寞终老。于是她向唐太宗反映这一情况,并提出建议,让有亲人的领回,并附赠金银;无亲人的则选择善良人家婚配,朝廷给予资助。此举使得3000多名宫女得到妥善安置,引得全国轰动,百姓交口称赞太宗为圣明之主。唐太宗能够成就后来的美名,长孙皇后的功劳不可磨灭。

史书记载显示,长孙皇后从未像那些权欲熏心的皇后一样迫害嫔妃所生子女,她对待唐太宗所有孩子都视如己出、呵护有加。同时,她也非常注重培养嫔妃们的勤俭品德。有一年春天,长孙皇后亲自带领宫廷贵妃及宫女、大臣夫人等到乡间采桑、喂蚕,既体验民间生活,也感受民众劳作之辛苦,珍视百姓的劳作成果,这很好地培养了众嫔妃的节俭意识和勤劳作风。长孙皇后用心良苦,自然得到百姓及后宫诸嫔妃的极大尊重与爱戴。

此外,长孙皇后还十分注意控制外戚势力。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文武双全,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和胆识。唐太宗多次想任他为宰相,但长孙皇后对此非常忧虑。她认为外戚势力强大恐怕会招来不好的结果,便大量引经据典向太宗说明此事的危险。唐太宗一向重视长孙皇后的意见,但此次未能盲从。然而长孙无忌深知妹妹用心良苦,于是向太宗辞去有实权的职务。

三、智慧与德操的典范

在中国历史上,后宫中的许多女人权欲熏心,稍有能力者便希望临朝听政。然而长孙皇后从未有过这种欲望,她始终坚持不干预朝政。

不干预朝政并不意味着她不关心国家大事、百姓疾苦或不为太宗分忧解难。她常以古事设喻劝谏唐太宗,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名臣魏征的美名。若唐太宗对宫中侍者不满,长孙皇后会先训斥并处理惹怒太宗之人,但随后会去了解真实情况。若发现其中冤屈,她会在唐太宗怒气平静之后陈述原委,使太宗能妥善处理。由此可见,长孙皇后既能够保护唐太宗的自尊,又能帮助他正确处理各类事务,十分擅长以恰当方法促使唐太宗冷静思考,是唐太宗的贤内助。

魏征是有名的谏臣,直言不讳。每当唐太宗行事不妥时,魏征便当面斥责,毫不留情。唐太宗因此对魏征又爱又恨。爱的是有这样的臣子是皇帝的福气;恨的是魏征从不懂虚言为何物,每每令他脸热羞愧、大丢脸面。例如,唐太宗想多给长乐公主准备嫁妆,但按规矩公主们的嫁妆规格不能超过长公主。唐太宗想破例,魏征却直言劝谏不可如此。唐太宗虽然知道魏征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不甘心。他回到后宫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生怕她不高兴。没想到长孙皇后听完之后对魏征大加赞赏,并派人往魏征府上送去许多布匹和银两以示嘉奖。

唐太宗喜欢赏鸟,有一次正与鸟儿逗趣时,魏征来了。唐太宗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赶忙把鸟藏进袖子里。魏征其实早就知道太宗将鸟藏在袖子里,但偏偏不肯走。太宗也一直不敢把鸟拿出来,结果鸟憋死在袖子里。还有一次下早朝,唐太宗回到后宫怒气冲冲地说要整治魏征。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如此气愤,赶忙询问原因。原来是魏征总是驳太宗的面子让他难堪。长孙皇后听完之后径自去内房换了朝服出来,在太宗面前行了一个大礼。她解释说:“有魏征这样的大臣是陛下的福气呀。只有在明君统治下才有如此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充分知道陛下是可以信任的明君,才一直冒着生命危险直言相谏。有这样的明臣,难道不该恭喜陛下吗?”太宗听完很快冷静下来,此后对长孙皇后更加敬重。

不仅仅是对魏征,长孙皇后对其他朝臣也总是加以保护。就在她生病奄奄一息的时候,还劝太宗继续任用老臣房玄龄。太宗果然听从她的建议,再次起用房玄龄。

长孙皇后的智慧与德行令宫里宫外,从朝臣到百姓,个个都颂扬她,称赞她贤德助夫,无不对之尊敬爱戴。

四、流芳千古的贤后

公元636年,即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旧疾复发,且来势汹汹。太子李承乾日夜守候照料,太宗也时时来看望,心中焦急万分。然而长孙皇后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即使被病魔缠身之时,她仍然以太宗和国事为重。太宗和太子都非常挂念她的病情,让最好的太医联合诊治,使用最好的药物也无法使她的病情好转。后来太子提出大赦天下、大修佛寺等方法试图为母亲祈福延寿,但长孙皇后阻止了太子的想法。

长孙皇后如风中之烛,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临终之际,她给了太宗最后的嘱托。她希望太宗重用房玄龄这位忠臣良将,并让长孙家族的人离开朝廷重位,不再参与国家大事。太宗含泪同意了。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不治而亡,葬于昭陵。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内心失魂落魄,感觉生活像是缺了一大块。这位明君甚至在朝臣面前失声痛哭,说自己失去了一位贤内助。

为转移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太宗亲自抚养她留下的幼子幼女。他认为带着长孙皇后的孩子就像见到他们的母亲一样。为了在想念长孙皇后时能够登高远望昭陵,太宗还在宫中建起层观。但魏征进言说这不合礼法,太宗无可奈何又将层观拆除。

长孙氏一生的表现堪称完美无瑕。太宗有幸得长孙皇后相伴,长孙皇后能够陪在太宗身边亦属有幸。太宗有了她更显圣明;而长孙皇后有了太宗,她的种种美好品德与智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命运让她出现在这个时代,便是给了她机遇,而她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成为一代圣明皇后。

0 阅读:7
历了个史

历了个史

历史是一幅画卷,我们是赏画人,也是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