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朱棣辞世后,明仁宗朱高炽承继皇位。他对父亲新修筑的北京城没有太多的喜爱,有意逐步将都城迁回南京。
在洪熙元年(1425 年)的三月,他下达命令,要求都城北京的所有部门都在其名称之前添上 “行在” 二字,以此表明这些机构并非正规的中央机构,仅仅是临时性的。
四月的时候,他安排太监王景弘等人去修缮南京的宫殿,计划于次年春天迁回南京去住。然而,他没能等到那一天,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登基还未满一年的他在北京病故了。
六月份,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登基即位,将年号更改为宣德,也就是明宣宗。与他的父亲不一样,明宣宗朱瞻基容貌英俊、身姿威武,头脑聪慧、行事果敢,深得明成祖的欢心,早在永乐九年(1411 年)便被立为皇太孙。
他对自己的祖父明成祖极为敬仰,即位之后,也期望能够效仿祖父的功绩,重新营造出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但因三朝元老夏原吉坚决反对,下西洋的计划始终未能得以推行。
夏原吉是成祖、仁宗两朝的户部尚书,在朝堂之上威望颇高,而且他对于明仁宗能够顺利继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其地位远超一般大臣。
夏原吉一直认为下西洋会使民众劳苦、耗费钱财,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于是下西洋的计划又一次被搁置。
明宣宗与他的父亲相同,此前一直生活在南京,难以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同样有着将都城迁回南京的念头。
洪熙元年(1425 年)闰七月,来自湖广行省岳州府华容县的儒士尹松向明宣宗上书,建议将都城迁回南京,觉得南京的水陆交通便利,不管是朝廷采购各种物资,还是各地向朝廷输送钱粮,都远比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方便,迁回南京能够为国家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既然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明宣宗迁都的想法就变得更加强烈了。他一方面责令礼部的大臣研讨迁都是否可行,另一方面已经指示郑和修缮南京的宫殿了。
郑和身为内官监太监,承担着营建宫殿、塔寺、陵墓等宫廷建筑的职责,在建筑领域也是行家里手。他在南京担任守备的时候,一边对南京的宫殿进行修缮,一边着手营建南京大报恩寺。
从永乐十年至宣德初年,大报恩寺工程已然开展了十数年,却一直未能完工。
明宣宗对此甚为不满,再加上营建宫殿建筑原本就是郑和的职责,所以责令郑和监督大报恩寺的营造事宜。
民间有传说称,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船队还余下 100 万两白银,明宣宗命郑和将这些钱统统用于建造大报恩寺,并且命令郑和一定要用心监督建造,还定下了工程完工的期限。
在郑和的强力监督营造下,历经 16 年之久的大报恩寺于宣德六年(1431 年)八月提前竣工。
宣德五年(1430 年)正月,户部尚书夏原吉逝世。他的离世,使得明朝内部反对下西洋的势力和声音骤然减弱。
而在郑和下西洋船队停航的这五年里,海外各国与中国的关系逐步变得疏远,前来朝贡的国家日益减少,仅有占城、暹罗、爪哇还时常派遣使臣前来,印度半岛、阿拉伯地区和东非沿岸的国家则再也没有出现。
明朝政府在海外的威望大幅下降,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局势也变得杂乱无章。
明宣宗朱瞻基幼年时期,曾经历过永乐年间万国来朝的辉煌盛况,当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也想效仿明成祖派人下西洋,再现各国使臣纷纷前来朝贡的景象。
加之此时夏原吉已经去世,再也无人能够阻拦他。于是,明宣宗决定再次派遣郑和下西洋。此时的郑和已经年逾花甲,且距离上一次出航已经整整 6 年多。
如此高龄本应卸甲归田,然而皇命难违,更何况郑和心中对于航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所以他依然踏上了艰辛的旅程。
这次出使是从宣德五年到宣德八年(1430—1433 年),经历的主要国家有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山、古里、忽鲁谟斯、天方等国。
这一次,皇帝拟定了详尽的出使计划。而且,第七次航海的规模比之前小了许多,毕竟国家的财力和皇帝的魄力都已今非昔比。
由于与前一次下西洋的间隔时间较长,所以郑和等人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郑和越来越相信人的命运是被天上的神明所掌控的,以往下西洋的经历,也让他对海神天妃越发敬畏。
过去的五年中,由于下西洋活动的中止,各地的天妃庙逐渐荒废,郑和这次从南京前往太仓刘家港、福建长乐太平港,一路上就对多处的天妃庙进行了修缮,祈求天妃保佑船队的安全。
在此次下西洋之前,郑和不单对沿途的天妃庙宇进行了整修,更为引人深思的是,他特地打造了两块用以追述以往六次下西洋事迹的石碑。
其中一块立在船队的出发之地,也就是太仓刘家港郑和所建造的天妃宫中,名为《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另外一块则立在郑和船队离开祖国大陆的最后起锚之地,即福建长乐南山港整修后的天妃宫中,称作《天妃灵应之记碑》。
在第一块碑上,郑和详尽地记录了前六次出航的历程和主要事件。
碑文蕴含深意,首先阐明了立碑的时间以及立碑的官员:宣德六年(1431 年)元旦,正使太监为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有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是张达等人。
而后细致地描述了船队在前往西洋三十余个国家的途中遭遇何种危险、怎样呼唤天妃以及如何获得天妃庇佑的状况。
郑和深信,前六次下西洋能够顺利归来,全然是天妃护佑的成果,但同时也彰显出众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魄,宣称在 “鲸波接天,浩浩无涯” 这般艰险万分的海洋风浪里,依旧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奋勇向前。
接下来碑文所讲的是船队回国后,郑和向明成祖请求在南京龙江、太仓修建天妃庙宇之事。
最后,记载了在天妃的庇佑下,船队先后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事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们抓获了海盗陈祖义,俘虏了锡兰山残暴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打败了苏门答腊的伪王苏干剌,清除了西洋航路上的阻碍,让三十多个国家与明朝交好,纷纷前来朝见进贡。
郑和满含深情,首次具体地回顾了历次出使的历程,似乎察觉到这将会是最后一次的西洋之旅,因而郑重地将自己和随行官员的名字逐个镌刻在碑石之上。
福建长乐南山港的碑,其内容与刘家港的那块大致相同,只是叙述的顺序有所差异,先是记录了天妃显灵以及重修天妃宫的前因后果,接着依次列举了历次下西洋的事迹,只是立碑的时间和立碑人被置于最后。
郑和的这一举措含义深远,除了表达对天妃的感恩之意,显然也是为了使下西洋船队的事迹能够永传于世。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位资深航海家的心中或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航海生涯即将落幕。
立下这样一块石碑,记载他往昔辉煌的海上经历,既是对一段已逝时光的深深眷恋,似乎也是宣告这是他最后一次下西洋。
宣德六年(1431 年)二月二十六日,地处福建闽江口的长乐再度热闹非凡,一支拥有两百多艘船、两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南下,停靠在县城西边的太平港。如此热闹的情形,对于长乐而言并不稀奇,但也确实已经许久未曾出现了。
自永乐三年(1405 年)明成祖命郑和首次启航以来,船队每次下西洋,都会在此等候东北季风的来临。九个月后季风来临,已至花甲之年的郑和,第七次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海了。当时,他们或许谁也未曾料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会是最后一次在印度洋海面呈现。
宣德六年(1431 年)二月初七,满剌加国王派遣使者巫宝赤那等人抵达北京,他们此行并非为了朝贡,而是向明宣宗控诉暹罗的强横霸道。
原来,自从郑和船队停止下西洋之后,暹罗国王认为明朝再没有余力去调解南洋国家的事务了,所以他一方面继续保持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另一方面重新筹谋侵占满剌加的计划。
或许是想通过离间中国与满剌加的关系入手,暹罗国王派人阻拦了满剌加派往中国的朝贡使团。满剌加无力抗衡暹罗,只能派巫宝赤那等人,悄悄地登上苏门答腊的朝贡船只前往北京寻求帮助。
明宣宗自然也承袭了明成祖的外交政策,期望西洋各国能够和平共处,所以给暹罗国王下达了一道诏书,让郑和带往暹罗以协调两国的关系,同时让巫宝赤那搭乘郑和的宝船回国。
巫宝赤那此次来京,未携带任何贡品,但明宣宗面对空手而来的巫宝赤那等人,依然依照对待朝贡使团的标准予以赏赐。他与明成祖一样,更重视各国对明王朝的归顺臣服。
他觉得满剌加不远万里前来向明朝求助这件事,其本身的意义已然超越了进贡。
郑和带领船队一路向南行进,尽管要处理满剌加的问题,然而他此次出行的首要目标还是向各国宣告明宣宗继承皇位这一消息,因而他先前往占城、爪哇、旧港进行了访问,之后才把巫宝赤那送回满剌加。
宣德七年(1432 年)七月初八,郑和到达了满剌加。他先是向国王传递了新皇帝明宣宗对其的问候,接着向他保证,明宣宗会继续施行永乐年间的外交政策,维护满剌加的独立地位。
没过多久,他前往暹罗,着手处理暹罗与满剌加之间的纷争。暹罗和明朝的关系向来紧密,即便在下西洋停止的六年当中,暹罗也在宣德元年至宣德三年(1426—1428 年)期间持续向明朝朝贡。
明宣宗非常清楚暹罗国王阻拦满剌加前来中国朝贡的船队,是为了割裂满剌加与明朝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以掌控。
但明宣宗并不愿因为满剌加而影响两国的关系,所以在郑和向暹罗国王宣读的诏书中,没有直接斥责暹罗国王拦截满剌加朝贡明朝船队的问题,而是安抚说知晓这并非他的本意,肯定是他身边那些小人故意挑唆,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和平。
随后劝诫他与邻国和谐共处,同时也警示他手下的人不要再有侵犯他国的念头,认为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
之后,暹罗国王接受了明宣宗善意的劝勉,郑和也再次化解了暹罗与满剌加之间的争端。他返回满剌加,向国王宣告了这个喜讯,随后又在此地补充了一些物资。八月初八,宝船队启程,前往苏门答腊。
郑和率领宝船队出使了苏门答腊,其后又接连前往苏门答腊附近的阿鲁、那孤儿、黎代、南渤里等国进行访问。在从南渤里去往锡兰山的途中,他们遭遇了暴风雨,因而首次踏足了翠兰屿(现今印度洋东北部的尼科巴群岛)。
翠兰屿位于热带,是个仍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小岛。传说,起初佛祖在岛上沐浴时袈裟被人偷走,于是佛祖发誓,此后这个岛上的人只要穿衣服就会浑身溃烂,所以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不穿衣,仅用树叶勉强遮蔽身体。
实际上,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往返都会途经此地,船员们对这个岛屿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传说中的裸人国翠兰屿是否确是这般。
郑和在此处短暂停留,三天后天气好转,又顺风又顺水,他于是派遣一支分船队前往榜葛剌国(如今的孟加拉国及印度西孟加拉一带),自己则率领大宗船队奔赴锡兰山。
抵达锡兰山后,又派出另一支分船队前往溜山国,大宗船队继续朝着古里和忽鲁谟斯的方向行进。沿途经过小葛兰、柯枝等国,都曾派遣副使上岸去宣读诏书并进行赏赐。
此时已是十一月份,印度洋上的东北季风已然刮起,所以郑和只让洪保率领一支分船队访问古里,自己则率领大宗船队顺风横穿阿拉伯海,前往忽鲁谟斯。
出人意料的是,洪保到达古里国后,得知古里国王正要派人前往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
天方国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开始传教的圣地,洪保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挑选了包括通事马欢在内的七个人组成的使团,携带麝香、瓷器、丝绸等物品,跟随古里的船只一同前往天方国。
三个月后,他们到达了天方国的码头秩达(今沙特阿拉伯吉达),又往西航行了一个月,终于到达天方国的都城天方,即今天的麦加。从忽鲁谟斯开船四十日可以抵达天方国,如果从古里起航往西南航行,则需要三个月左右。
在天方国停留的短暂日子里,马欢等人可能没有同古里国的使者一起去觐见天方国国王,因为在他的《瀛涯胜览》中并没有对天方国王的描述,而这是他在见到其他国家的国王后必定会记录下来的一件事。
但他们将麝香、瓷器等礼物托古里使者转交给了天方国国王。
他还留下了这样的记述:天方是西洋的大国,这里一年四季都非常炎热,气温极高,从来不下雨,更不下雪。但夜晚的露水很重,树木花草都是由露水滋润的,所以草木都生长得很好。土壤肥沃,盛产粟、麦和黑黍。
农产品十分丰富,西瓜、甜瓜等个头很大,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还有重达十斤以上的鸡鸭。
除此之外,这里还出产蔷薇露等香料,生活着“麒麟”、狮子等珍贵的野生动物,还有珍珠、珊瑚、琥珀和各种颜色的宝石。居民体格健壮,男子剃发,用布缠绕,妇女则编发盖头,看不见面容。
郑和船队早在永乐年间就对天方国有着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洪保来天方国主要是采购奇珍异宝的。他们带着通事一起,拿中国的麝香、瓷器等商品到天方国出售,然后在天方国广泛采购。
临行前,他们将采购到的各种奇珍异宝和被当作麒麟的长颈鹿等野生动物带上了宝船。关于郑和本人是否到过天方,史学界至今意见尚不统一。
郑和下西洋带回两只麒麟,被朱棣当成宝贝,现代人看了哭笑不得
因为郑和出身于传统的伊斯兰教家庭,其父亲、祖父两人都曾经到过麦加朝圣,但若郑和本身曾在圣地朝拜的话,那么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又未见诸文字?于是这一点直到现在也存在争议。
马欢等小分队访问天方国后,又从秩达起航,由西向东经过阿丹国、祖法儿国,而后到达忽鲁谟斯,与停留于此的本队会合一起返航。
像 10 年前一样,祖法儿也在明朝船队例行拜访的名单之中,祖法儿国王阿里也再一次派使臣随同郑和船队来到明朝回报。
这名使臣在北京一直待到 1436 年才回国,只是这一次,再也没有庞大的中国船队护送他。
郑和船队回国时,天方国王还派了使者沙献带着长颈鹿、大象、马等贡品,跟随马欢等人来到了中国,向明宣宗进献这些物品,这也是天方国的使者第一次来到明朝朝贡。
宣德八年(1433 年)六月二十一日,宝船队回到太仓刘家港。这一年,古里、柯枝、阿丹、锡兰山、祖法儿、甘巴里、加异勒、忽鲁谟斯等国在近十年后,再次派遣使者来到明朝朝贡。
宣德九年(1434 年)十二月,明宣宗给南京守备李隆、太监王景弘等人下令,停止营造南京的宫殿,几次有关下西洋人事的记载和诏书中,都没有提到郑和,这是没有先例的。
宣德十年(1435 年)正月,38 岁的明宣宗英年早逝,年仅 9 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承皇位。不久,因南京守备缺人,明英宗派户部尚书黄福协助处理南京的机要事务,诏书中仍然没有提到郑和。
其实从宣德八年(1433 年)开始,郑和这个名字便在明朝的官方文献和随员笔记中逐渐消失,研究者们都认为,这是因为他已经去世了,但去世的具体年份和时间一直是个谜团。
20 世纪 30 年代,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郑和死于宣德九年(1434 年),因为这一年王景弘率领船队,单独出使苏门答腊,郑和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名单里。
也有研究者认为,郑和死于宣德十年(1435 年),因为黄福在这一年接到处理南京事务的命令,王振也在这一年才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
1982 年,一篇名为《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文章被发现,其中记载,郑和是在宣德八年(1433 年)到达古里后去世的。
这篇文章没有注明作者,但标明了写作日期是在天顺元年(1457 年),此时距离宣德八年(1433 年)只有 24 年,所以这个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关于郑和具体在哪一天去世的,现在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他去世之后,明王朝不但没有出现能与他相媲美的航海家,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支撑庞大的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