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起点,向心外看,是一个世界,它叫做现实世界;向心内看,也是一个世界,它叫做精神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面容,而看不到自己的面容。要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就必须借助一面类似于镜子的物件。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可以感知外在的一切、认知外在的一切,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心灵是什么样子。要想看清自己的心灵、看清自己的内在灵魂,也必须借助什么事物观察才行。
人的内在心灵是一个无形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有形的事物都不可能把它照射出来。就像一面镜子,它也只能照射出有形存在着的事物。假如人们要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心灵,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要借助什么才能一睹心灵的奥秘呢?
在人世间,一面普通的镜子可以很容易得到,但是一面可以照出自己心灵的“镜子”,却不容易找到,甚至人们都不清楚它是否真的存在?它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应该到哪里去找?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古代没有玻璃镜子,在李世民看来,用黄铜打磨成镜,便可以照见自己的面容。
在当代有一群人,在古代也有一群人,在李世民看来,通过观察古代社会人群的兴衰更替,便可以基本明确当代社会人群的兴衰更替。人活一世几十年,每一个人都有得有失,通过观察他人的得失成败,也基本可以提前明晰自己的得失成败。这就叫做“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般情况下,他人的得失成败只能通过自己来观察完成,但是谁叫李世民是皇帝呢,他的这项工作由一个叫做魏征的人帮他完成了。等到魏征一死,他便“遂亡一镜矣”。
每一个人都是在按照自己认为是对的方式与方向去生活。只要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自己基本都会认为那是对的。有些事假如自己真的以为那是错的,也就不会真的去做了。
人们一生中所做的大部分决定,基本都是当时的自己所认为的最优选择。然而事后总会发现一些以前的决定是错的,但是这又有用呢?
往事已过,无法再重来。
因此,人生最大的明智行为,莫过于提前预防犯错。为了预防犯错,李世民便给自己找了三面镜子。虽然说是有三面镜子,其实他就只有两面镜子而已。铜镜只不过是一件生活用品罢了。等到魏征一死,他便只剩下了一镜而已。
人生的路且行且珍惜。很多人从来都不读古史,也没有像魏征一样的明镜,那是否就意味着他其实一面镜子也没有。至于自己是否会犯错,那便只能全凭天意了。
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然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却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掀翻三座大山,解放全民族。
那是因为有人能够熟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能够以古为鉴,从而提前预防当代一切不必要错误的发生。
古人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孔子这段话语的意思,其核心不也是在提醒人们,要提前预防犯错吗?怎么预防呢?当然只能是以古为鉴。在理论上,明天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都是不确定的,然而社会人群是确定的,人性的善恶美丑也是确定的。
通过观察古代人群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善恶美丑,便可以明确当代人群的未来走向。
以古为鉴,所真正借鉴的不过就是两个维度:一是社会人群的喜怒哀乐、幸福、痛苦的根源;二是人性善恶美丑的根源。
人性就是人心。性由心生。有些行为与做法,能够发扬美和善;有些决策与决定,会滋生助长恶和丑。很多事情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其实在古代早有先例。
那些从不关心古史的人,也就基本不可能获得这面可以照见当代社会人群与人性的镜子。
以古为鉴,所借鉴的不过就是人与事。可是很多人可能——人也看不明白、事也看不明白。如此读史,读了也等于白读。
事有先后与前后,人有身心与内外。古人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一切事情总是一前一后、一件一件发展、发生而来的。理清前因后果,一切便井然有序。一件事情无论它有多么美好,假如没有人去做,那么它便注定永远不会发生。
一件事情无论它有多么丑恶、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不可能发生,假如你把这个发生的机会放到了别人面前,那么它便真的有可能会发生。
人人都有一颗心,每一个人都在从自己的心灵出发,向身外去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和事在不停地发生、发展着。
世界会走向何方?人群是否幸福?人性是美是丑?其实在一件件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它们都早已注定。
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人们大多都很难左右身外的世界。但是人们却可以左右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面对同样的外部境遇,那些内心光明、美好、强大的个体,总是那笑到最后的人。一般情况下,人的外部世界已经确定,最终能够决定自己人生成败的,只能是自己的内在心灵。当你的内心光明、美好、强大的时候,才能真的走得更远。
广大的外部世界,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样子,不也是由每一个人的一件件小事塑造出来的吗?
人皆有身心二物。身是外在,心是内在。内在的心灵,才是一切的根本与缘起处。
因此,心是人类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根本,也是社会的根本。
人心呈现出什么样子,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
什么是心?心向外看,是物质世界;心向内看,是精神世界。
所谓心灵,其实就是人的一整个精神世界。人的一切感知、感受、感触、感情,都是从心灵中诞生出来的。它是无形的存在,似乎不存在,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不借助外物,人们无法看到自己的内在心灵;这就像不借助镜子,人们也无法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人心是无形的存在,借助有形的事物,也无法看到人心。
怎么才能看到人心呢?
无形的人心,当然只能借助无形的事物去观察它。
什么才是无形的事物呢?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古史观人心,以人心观人心。古史与他人心,都是无形的存在,它们都可以被当作镜子来使用。
所以,古人才会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便是借助百姓心来观察己心、剖析己心、培养己心。
所以鲁迅才会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很多人甚至都看不到自己的内心,还怎么观察、解剖自己的内心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同样是无形的他人心当作镜子,来观察和剖析自己的内在心灵。人的心灵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或许人的心灵本来就没有什么样子,但是人的心灵必定会有很多特性,可以被人们理解和把握。
比如:心神、心灵、心意、心智、心性、心欲、心志、心魄、心魂等,它们都各有特性,需要人逐一对其观察与剖析。
认识人心,这是一项水磨工夫,可能会很漫长,但是好在我们身边最不缺少素材。每一个人身边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只要留心,便可以随时照见己心。
大道无形,道隐无名。道也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就像人心一样。假如人能够得道,便也可以——以道照见己心。
当你以道为镜,照见己心的时候,道中有什么,心中就有什么;道中的影像,就是你心灵的样子。
大道分阴阳,则人心分魂魄;
大道分天地人三才,则人心分天地人三魂;
大道分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人心分神魂意志魄。以有形照见有形,以无形照见无形。以铜为镜,便能正衣冠。以他人心为镜,则可以照见己心。
古人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修心,从剖析人心、照见己心开始。
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修心,从改过自新起步。
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是心,微也是心。人心向微则成道。
废话一堆!!!罗里吧嗦!!! 心就是 真正的你!!![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