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孩子情绪失控的问题,孩子或哭或闹的情绪失控场面,相信让不少家长头疼过。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是不是经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势——“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我们大人不能惯着!”很多大人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对孩子一顿猛批,可孩子却变得愈发激动和伤心,大人最后也没辙了。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失控都当作是无理取闹,而是把它当作是孩子在发出“求助信号”,相信我们能由此读懂孩子更多的小心思。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又该如何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出孩子的“求助信号”呢?
孩子在早期尤其是在学龄前阶段,如果没有经过父母有意识地进行“情绪教育培养”的话,他们就不懂得怎么做才能合理合规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负面情绪之后,就有可能走向极端,选择以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表达,实际上,这I些情绪的外在表现方式正是孩子们在发出“求助信号”。
正因为我们很多父母对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不了解,所以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或是以为孩子还小这无关紧要而给忽略了过去;或是以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一顿批评肯定少不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透过孩子情绪失控的表象,去分析孩子情绪失控的实质,这样才能及时接收到孩子的“求助信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场“心理危机”。
01 洞察孩子情绪变化,紧抓情绪教育良机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或者很少经历过如何进行情绪疏导的“习得”,那么,孩子在遇到情绪方面的问题时,就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此时缺乏安全感的他们,需要找到一种途径来把这种负面情绪快速排解出去,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一点,最后他们就会依从自己的本能而大哭大闹、指责甚至是攻击他人。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情绪失控的孩子都要经历这几个情绪恶化的阶段:第一阶段——生气抗议;第二阶段——陷入对峙;第三阶段——变得忧郁;第四阶段——开始绝望;第五阶段——情感抽离。
孩子大体上是从第三阶段开始进入情绪质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出现情绪变化苗头的时候,也就是在前两个阶段之前,及时出手帮孩子调整好情绪,那么,很多原本看似复杂的情绪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因为此时孩子在情绪变化上刚好处在“求助”阶段,我们如果在他们感到最无助的时候及时“出手相助”,孩子在内心深处是认同和感激父母的。
反之,如果等到孩子进入忧郁阶段甚至变得绝望的时候,我们再“病急乱投医”,此时,亲子关系很有可能就被推向了情感抽离的阶段,孩子就将变得不再绝对信任父母了,亲子关系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受到了影响,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和谐。
事实上,纵观那些情绪失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父母错过了最佳处理阶段,或者是父母虽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因缺乏有效的处置办法,而错失了情绪教育的良机。
02 “调和+重塑”这四个字帮情绪失控的孩子“软着陆”在以往,如果孩子情绪开始不对、又哭又闹的时候,不少父母采取的是指责批评,甚至是大声吼回去:“你再哭一下看看!你再哭,妈妈就不管你了……”,孩子本来的打算不过是为了向父母发出“求助信号”,我们这一声吼就让他们开始变得绝望起来:爸爸妈妈怎么这么不懂我的心……
很显然,大人这样做只会恶化了亲子关系,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当孩子情绪失控,但又还没有到达第三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回应呢?换句话说,我们在孩子情绪变化苗头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情绪不良的孩子“软着陆”?
我们的正确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调和+重塑”。所谓调和,就是调和亲子关系;所谓重塑,就是重塑情绪教育。这里分属两个层面来对孩子的情绪值进行优化和改善。
从“调和”的层面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诸如肢体语言来代替以往惯用的讲道理的做法。在孩子情绪开始出现不对劲的时候,如果大人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甚至是指责,只会把孩子的“心头之火”烧得更旺,相反,如果我们蹲下来,先用拥抱来和孩子进行肢体语言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满足,相信很快就能平复孩子不平静的内心,不会出现情绪失控加剧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共情”,代入孩子的感受,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在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有了这样的前提,接下来我们才会改变以往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做法,变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做法再也不是以往那种消极被动式的应对,而是一种父母积极主动出击的良好策略,目的是在告诉孩子:我们正在尝试着努力去理解你!
当然,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下一步,也就是引入情绪疏导方法,引导孩子做一些能够放松情绪和身体肌肉的训练,比如,让孩子用力地吸气,然后再用力地呼气,帮助孩子慢慢放松因激动而紧绷的身体。类似这样的训练方式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些训练动作。
当然,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的方式并不是我们大人唱“独角戏”,而是让孩子共同参与到管理他自己的情绪。等到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讨论如何解决这样的情绪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出一个办法来,我们大人所要做的就是观察、探讨、调整和优化等。
结语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只要我们改变“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的思维定势,把它当作孩子在发出“求助信号”,就会让我们接下来的教育显得更有温度,不仅感染和温暖着孩子,也让亲子关系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