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都说,秀才是十年寒窗苦读,高三的学子苦读可不止是十年了。但事实上,一生的知识储备量最高是高三这个说法,也许并没有错。但是古代的秀才,可没有这么简单,别被电视剧骗了。
这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古代的秀才在书法,文章写作以及历史知识方面的能力可以甩当代高中生几条街。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深度以及将知识转化能实践能力的方面要远远高于当代的高中生,这是一种学习能力上的深度。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秀才的历史,在汉晋南北往上走,秀才指的其实是当地贤良有才之人,在《管子》中记载:
“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也就是说那时候对秀才的定义就是优秀之才,直至后来公元581-907年的时候。也就是隋唐年间,秀才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一环,但是那个时候的秀才可不是那么容易考的。
隋唐时期的秀才,应该就是我们现在人们尊敬的那些“大师”们吧,按照学历来说,至少也得是一个博士。隋唐后因为秀才第实在是太难考,所以这一科也就加渐渐的取消了。
到了宋元时期,秀才就不再是科举功名,而是一种对天下普通读书人的称呼。在元曲《新水令·闺丽》之中有这样一句:
“你是箇为可秀才家,你是箇为嫁女娇娃。”
这时候的秀才已经成为了一个经过院试,已经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俗称。而科举制的上位规律是这样的,经过县试和府试之后考中童生,在经过院试之后考中秀才。三年考中乡试称举人,举人再经会试卷成为贡士,到这里,基本就注定成为进士了。
平均下来,每年仅有1700多人可以获得秀才功名。而整个中国到底是有多大,清朝时期的版图比现在还大,这样的录取率,现在的985/211都不能比。也许现在的高中生在知识的广度上确实要比秀才举人高,甚至是类比进士。
但是古代的文人对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还有各种杂七杂八前人著作的研究上,并不会比现代教育的知识量要少。只不过是因为时代所限,他们的学子是要学的深,而我们的学子是要学的广。至于学历,秀才怎么也能算得上是研究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