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坚持要开除毛主席的校长张干,病逝前交代儿子:给毛主席写封信

史在没有弦 2024-11-14 07:22: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50年国庆前夕,周世钊来到长沙探望昔日的老校长张干,带来了毛主席的邀请,询问张干是否有话要转达。然而张干内心却涌动着复杂的情感,特别是那段历史:他曾在湖南一师担任校长时,坚持开除毛主席等学生的决定,最终导致自己被赶下台。那时张干在困境中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而这一切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疙瘩。时过35年,当旧事重提,张干是否能坦然面对这段往事?他与毛主席的关系,究竟是如何从对立走向和解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一切的故事,都源自毛主席的母校开始说起,张干先生字次仑,出身贫寒,年少时家境并不宽裕,这让他从小便深知百姓疾苦,尤其是对底层人民的困境感同身受。正因如此张干的一生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

张干在毕业后便留校任教,才华和责任感使得他很快成为了同学们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讲解,他更注重如何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中找到应用的场景。

他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复杂的学术概念简单明了地传授给学生。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具创新意义,也让他的课堂始终充满活力。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学生们敬仰他的为人师表,老师们也称他为可亲可敬的教育者。

张干30岁时,湖南省立四师与一师合并,张干被任命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这个职位对于他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清楚地知道,作为校长,不仅要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还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制定规划。

张干在这一职位上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远见。他开始大力改革学校的管理,聘请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秉持着“不论出身、只论才德”的原则,力求将最合适的人才引入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与张干的成就密切相关的,便是毛主席的到来。毛主席的名字,是张干作为湖南公立四师的评卷教师时首次听到的。1913年,年仅19岁的毛主席凭借卓越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而张干正是毛主席在校期间的老师之一。

那一年张干批阅了毛主席的试卷,看到毛主席的成绩后,他的内心震撼不已。试卷上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字才华,让张干感到这位年轻人未来一定不凡。虽然当时张干和毛主席的关系只是师生,但他敏锐地意识到,毛主席日后必将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张干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时的成绩和才华,他看到了毛主席身上那种远大的抱负和改变社会的决心。

在这所学府中毛主席还有一位亲戚——王季范,毛主席自小便与王季范亲近,按辈分,他应称王季范为“九哥”。两人关系亲密,既是亲戚,又是师生,情感自然深厚。

在新的学校里,他与同学们一道深入讨论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思索着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这种志向深得当时学校一批前辈教师的赏识,尤其是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他们发现毛主席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眼光与气质,便更加关心他的成长与发展。

1915年,学校面临了一项严峻的改革,要求各大师范学校每个学生缴纳10元学杂费,并延长半年的学习年限。对当时的学生来说,10元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于那些贫困的家庭而言,这笔费用几乎是无法承受的。

作为校长,张干对此感到非常困扰。他深知这一决定对许多贫困家庭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在湖南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省份。张干多次向省议会提出减免学杂费的请求,甚至亲自去争取拨款,但无奈财政困境使得这些努力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无论他怎么努力,省议会的回应总是“财政困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进。这让他既无奈又愤怒,最后不得不按照上级的指示,执行这一不公的政策。

这一决定并未得到学生的理解,许多学生认为张干此举不过是为了讨好当局,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而牺牲了学生们的利益。毛主席在得知这一决定后,心中不禁燃起了愤怒与不满。他意识到这一政策将严重影响学子的未来,便决定采取行动,提出公开反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撰写了一份《驱张宣言》,用极其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张干的行为,并指责他“曲意逢迎、无视学生利益”。这份宣言迅速在校园内传开,张干的名声瞬间变得几乎无人不知,学生们纷纷响应号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运动,标语口号遍布整个校园。学生们高喊着“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的口号,整座学校被一片愤怒的气氛笼罩。

当张干看到毛主席的《驱张宣言》时,他的内心充满了震惊和愤怒。虽然他深知毛主席的才华,也理解他为什么要如此激烈反应,但作为校长,自己也无力改变上级的决策,只能在困境中做出最艰难的选择。气愤之下,他决定开除以毛主席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学校内的部分教师,包括杨昌济、王季范等人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看到张干愈加强硬的态度,担心事态失控,纷纷提出辞职威胁,试图阻止张干的决定。面对这股压力,张干终于意识到局面已经无法收拾,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妥协。他最终决定给予毛主席记过处分,而不是开除。

张干的内心并没有得到平静,反而愈发感到愧疚与无奈。他深知自己的决定与这场风波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于是他主动辞去校长职务,离开了湖南省立一师。至此毛主席和张干的联系也在此时彻底断裂,直到多年后,张干才意识到,自己与毛主席之间的裂痕或许再也无法弥合。

1950年,毛主席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肩负着无数重任,但对于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他始终心存感念。在一次聚会上,毛主席特意邀请了许多当年曾为他教授过知识、为他指引道路的老师和同学。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回忆起那些年一起奋斗的岁月。正是在这次宴会上,毛主席通过与同学周世钊的交谈,得知了曾经的湖南省立一师校长张干的近况。

周世钊向毛主席透露,张干虽然已经年事已高,但依然坚守在教育的最前线,依旧在教书育人,未曾离开过他心爱的讲台。听到这一消息,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心中不禁涌起许多复杂的情感。

毛主席深知,张干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张干的敬意油然而生。不久后,毛主席便亲自写信,联系了湖南省政府,尤其是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王首道,嘱咐他在各方面给予张干一些关照。

毛主席在信中提到,考虑到张干年事已高,生活可能会有些困难,期望湖南省政府能够定期给予张干一些补贴,提供粮食和衣物的帮助。王首道收到毛主席的指示后,迅速做出反应,并将这一消息亲自转达给张干。

当时已经年近七十或八十的张干,仍然坚守在自己熟悉的讲坛上,生活虽然简朴,却始终没有放弃教书育人的使命。当王首道把毛主席的关怀传达给张干时,张干顿时愣住了,眼中泛起了泪花。

1952年9月,张干因年事已高,身体状况逐渐不如从前,但依然抱有一颗赤诚之心,主动写信给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愿——希望能够参加即将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庆典。

当时毛主席正忙于国事,但对于这份请求,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回应。他迅速回信,批准了张干的请求,并安排了相关的接待事宜。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张干在一些昔日学生的搀扶下,终于来到了中南海。对于张干来说,能再次见到毛主席,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慰藉。

当两人在中南海的餐桌上坐下时,时间仿佛倒流了许多年,那个曾经矛盾重重、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似乎又回到了眼前。毛主席举杯对张干微笑,谈笑风生之间,空气中的紧张与尴尬消散殆尽。两位老朋友、老同学终于能以一种更为平和、温馨的心态面对彼此,彼此的隔阂、曾经的误解与冲突也在这一刻随着酒杯的举起,悄然消融。

1963年初的寒冬,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驱车前往张干的家中,带着毛主席的特别嘱托,亲自向这位年老的教育家送上慰问。车行颠簸,但张平化心中却满是对张干的敬重。到达张干家中时,屋里显得有些冷清,张干身躯枯瘦,躺在病床上,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张平化走近床前,低下身子,语气恭敬:“张老,我刚从北京回来,代表主席来看望您。” 张干闻言,稍微吃力地从床上支起身,努力笑道:“不敢当,不敢当!请坐,张书记。”他声音微弱,却依旧不失那份固有的威严和谦和。

张平化见他如此艰难地坐起,心中更添一份敬意,他轻声说道:“主席十分惦记您,特地让我带点钱给您,老人家身体不好,您就好好休养。”说完,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两千元人民币,双手递给了张干。张干看到那厚厚的一沓人民币,眼神微微闪烁,双手立刻微微颤抖,连声道:“不敢当!不敢当!我已经年老力衰,早已无法为人民做点工作,这……这怎么能收呢?”

张平化看着他那略显苍老的手,轻轻握住,眼中带着一丝不舍:“张老,这两千元是主席自己从稿费中拿出来的。主席特别交代,您一定要收下,如果有什么困难,您再告诉我。主席希望您安享晚年。”他说话时,语气真诚且温暖,仿佛在传递一份深深的关怀。

张干静静地捧着那两千元,眼中湿润了,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张书记,我……真不敢收。老朽早已不再担负什么责任了,这钱给我……我实在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呀!”他的话语带着几分颤抖,但更多的是一份深深的感动和自责。

张平化见状知道张干的内心已经有了几分动容,但他依旧坚持:“主席已经明确交代,无论您怎么说,钱一定要收下。您曾经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的力量,现在该是享受关怀和照顾的时候了。

张干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他缓缓将那两千元握在手心,许久才轻声道:“好吧,既然是主席的心意,我便收下了。只是……只希望我还能为国家和人民尽点微薄之力……”说到这里,他的声音突然哽咽了,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张平化见状,感到心头一阵酸楚,低下头,不再多言。两人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气氛一时变得凝重而温暖。窗外的寒风依旧肆虐,但这屋内的一切却充满了人情的温度。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张干二三事.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捐弃前嫌 不咎既往——毛泽东与张干.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毛泽东和他的校长张干. 文史春秋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 党史纵览

8 阅读:1552
评论列表
  • 2024-11-19 14:48

    都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情有义,无私奉献,敬佩先辈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