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灰犀鸟的头骨
灰犀鸟是一种分布于东南亚的鸟类,常栖息于干燥森林中的巨木上,以果实、昆虫为食。灰犀鸟非常漂亮,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头骨,就像一块头盔套在了突出的嘴巴上方,而且这头骨内部是实心的。
灰犀鸟头骨的颜色非常鲜艳,中部和后部为鲜红,而前部和鸟喙部分是黄色,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称得上十分惊艳。
而正是这漂亮的头骨,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灰犀鸟的头骨因为漂亮的颜色,以及独特的造型,备受追捧,被人类制作成珠子、吊坠,甚至是一些漂亮的摆件。
灰犀鸟早在1975年就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但由于近年来对犀鸟头骨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2012年的“濒危(EN)”上升到了2015年的“极危(CR)”。
02犀角杯
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世界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死了,世界上仅剩最后两头雌性犀牛:纳金和她的女儿法图,北方白犀牛在功能上灭绝。这两只雌性犀牛目前居住在肯尼亚保护区,有专人24小时守护。
不过,还有来自12只不同北方白犀牛个体的活细胞,被储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
科学家们正在计划在把北方白犀牛的胚胎植入南方白犀牛的体内,尝试进行试管北方白犀牛。
犀牛的濒危,跟犀牛角被人类所喜爱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殷周时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的记载。据《诗经》引《寒诗》说,“兜,以兜角为主容五升。“兜”在汉语词典解释为:雌的犀牛。而“觥”字解释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
而犀角杯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们的爱好之物。由于犀角的珍贵,其价值远超比象牙,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
犀牛角制品,无论存放多少年,轻轻摩擦之后,都会再次透出其独特的气味。很多古籍都记载它有镇凶、辟邪的作用。
今日,犀牛角制品现在已经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
03骨笛
贾湖遗址最著名的文物之一就是骨笛,它的出现也意味着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古人就已经开始用丹顶鹤的骨头来制作乐器。这些骨笛多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
出土的30多支骨笛取自丹顶鹤翅骨,制作而成。
而今天,丹顶鹤已经被保护起来,族群正在增多。
丹顶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在2016年的时候的等级是:濒危(EN),在2021年的时候修改成:易危(VU)。
而在国内,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04点翠
点翠工艺,最早的记录是在汉代,多与金银首饰制作相结合,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这种技艺最发达的时代是在明清时期。
工匠们先用贵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色彩艳丽,且永不褪色。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明代孝端皇后凤冠,大量采用了点翠技艺。根据记录,制成这样的凤冠,需要使用了十万只翠鸟,当我们今日在博物馆看到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凤冠之美,鲜翠欲滴。
永不退色,并非传说。
点翠这一技艺,在现代已经失传,因为蓝耳翠鸟和鹳嘴翠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05玳瑁
《孔雀东南飞》中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这里的玳瑁就指的是:玳瑁制成的装饰品。
玳瑁是海龟中的一种,他被人类选中,只是因为它的龟甲太漂亮了。
玳瑁背上共有13块鳞片,表面光滑,有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血丝状花纹,有“海金”之称,也被视为祥瑞,表高贵,神圣,为达官贵人们所喜爱。
玳瑁龟壳制作出的物品非常多,诸如花瓶、笔杆、印盒、手镯、扇子、脂粉盒等等。
今天在博物馆中仍能看到清朝慈禧太后生前用过的玳瑁梳子、扇把、发卡。
开头就错了!盔犀鸟!不是灰犀鸟!就是因为它的喙长得像头盔所以叫盔犀鸟![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