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给我把此人拖出去,龙头铡伺候。”
只见一个衣冠华贵之人,一边嚷嚷着要见皇帝,就被拖了出去。不一会,就没声音了。
这场面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属于电视剧《包青天》里的名场面了。传闻开封府里有三口铡刀,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全都一视同仁。
像包拯这样刚正不阿的名臣,翻遍史书,也就只能找出个海瑞了。但是和贫困潦倒的海瑞不同,包拯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
别的不说,他光一年的俸禄就有18000贯,这就是海瑞没法比的了。那么包拯这俸禄放到现在是个什么水平?相当于多少钱呢?
越是得罪人,越是升迁快放眼整个宋朝,包拯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为官一生,得罪的权贵、同僚不在少数。但是他非但没有因此贬官,还节节高升。最后甚至坐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成为了宰辅之臣的一员。
公元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而他得罪人的人生,也是由此开始。
在宋朝的一众知府中,这端州知府是极为特殊的存在。无他,盖因端州这地方盛产好砚台。当时的不少名砚都出自端州。
要知道,宋朝在古代历史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宋朝是文臣的朝代,文臣的权势不说凌驾于皇帝之上,至少也是平分秋色。
而历任端州知州每年都会想方设法弄出数百方砚台,献给朝中的那些“大人物”。毕竟,那些人都是文臣,没有哪个文人不喜欢砚台的。结果自然是这端州知州没几年就能高升。
因此,在大宋,这端州知州可谓是肥缺中的肥缺。谁做了这知州,相当于朝堂之上已经预定了一席之地。
然而,自从包拯当上这端州知州后,端州就再也没有任何一方多余的砚台进入朝中权贵手中。此举,着实让他得罪了不少“大人物”。以至于一时间不少人想要找他的差错。
然而包拯“人正不怕影子斜”,这些人硬是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包拯做事,向来秉公办理,绝不徇私枉法。再加上宋朝是文臣的天下,文臣做事是最讲究规矩的,即使想要整人,那也要按照规矩来。
这些权贵没办法,贬官,找不到理由,那只能将包拯升官了。否则,只要他当一天这端州知州,这群人就一天得不到上好的砚台。
大概是为了报复,这群人给包拯安排了监察御史一职。这监察御史,那可是个得罪人的工作。整天就在那里弹劾大臣。显然,这些人是希望包拯在得罪太多人之后,被群臣给赶出朝堂。
在监察御史的任上,包拯弹劾的朝廷大员数不胜数。然而,想要将他赶出朝堂,谈何容易。还是那句话,包拯这人,做事滴水不漏,一点错都找不到。
这些人也是头大。最后,为了看不到包拯,打发他去出使辽国。等他出使回来,又举荐他去做陕西转运使。
但是这些都是临时的差遣,事情办完就要返回朝堂的。等包拯回来的时候,由于表现出色,先是升任三司户部副使。后来更是加龙图阁学士,这也是“包龙图”这个称呼的由来。
在此期间,包拯举荐贤才无数。但是举荐的人多了,总会有人犯错出事。
那些对包拯不满的权贵总算是看到了机会:既然包拯本人找不出毛病,那就想办法牵连他得了。
包拯因此被贬官外放,理由是:没有识人之明,以至于举荐了不合适的人。
被贬官的包拯,先是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知池州。不久之后,就因为表现出色,升任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开封府尹“包青天”。
在当开封府尹期间,包拯如同电视剧里说的那样,秉公办事,惩治了无数权贵。其中甚至不乏皇亲国戚。
幸亏当时是宋朝,而且皇帝还是以好脾气出名的宋仁宗。得罪了这么多人,皇帝的好几个亲戚都被处死。但是所有人都拿他没办法,包括皇帝。
他甚至还上奏请求宋仁宗立太子。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做臣子的大忌,是大臣想要干涉皇权的表现。但是包拯十分坦荡地说:“老臣已经60岁了,而且膝下无子。我说这些,不为自己,不为后人,只为大宋社稷。”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宋仁宗能拿他怎么办?不仅没有因此将他治罪,反而将其夸奖了一番。
总之,包拯在各方权贵的打压下,反而仕途越走越宽。在他去世前,先是做到了三司使,之后又升任枢密副使。成为了朝堂上那些“大人物”中的一员。
包拯的俸禄放到现在是个什么水平?宋朝,虽然军事实力在历朝历代中是倒数的。但是论起经济的繁荣,绝对是古代第一。
宋朝的经济发达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朝廷官员的俸禄,乃是历朝历代给得最多的。在宋朝,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在1000两白银左右。而有资格上朝的普通朝臣,其俸禄大概是一年5000两白银。
至于包拯,都位列宰辅了,俸禄自然更多,一年能有18000两白银。一两白银就是一贯铜钱,也就是18000贯。
为什么要换算成铜钱呢?因为古代银子的产量太低了,大臣们发俸禄,很多时候还是铜钱。真要是全都给银子,朝廷可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来。
更何况,古人的日常开销一般也用不到银子,用铜钱足矣。
那么,包拯的18000万贯放到现在是个什么水平呢?我们需要找个东西当做介质来换算一下。
最合适的介质,当然是大米了。毕竟这玩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食物。而且大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价格在一众商品里算是最便宜的。这样换算起来,误差不会那么大。
在宋朝,一贯钱,可以买到大约一石米,也就是120斤。但是要注意的是,古代的米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甚至还带壳。而我们现代所吃的是精加工后的大米,二者差距很大。
这120斤大米,我们按照精米来折算,算上加工的开销和损耗,取30斤。也就是说,宋朝的一贯钱能买现代的30斤大米。
按照一斤大米3元计算,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90元。那么18000贯,就相当于现在的162万元。
其实,包拯的俸禄放在宋朝真不算多这162万,看上去很多。但是要知道,包拯的俸禄在宋朝已经快到顶点了。所以,这么一看,他的俸禄并不算多。
甚至,在当时,他这俸禄也就勉强够一家人的开销罢了。毕竟,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所致,东西都比现代贵。
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有个姓仇的太守曾经与手下小吏有过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物价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太守问小吏:“你怎么老是月光?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小吏一脸苦笑道:“我一家十口,光一天的伙食开销就要一贯钱。”
太守诧异道:“怎么花这么多?”
小吏答道:“这不是想让家里人过得好点,每天整点肉吃嘛。”
太守恍然大悟道:“你倒是会享受。我身为太守,都不敢天天吃肉,难怪你总是月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当时的物价是比较高的。只是吃了点肉,十个人一天的伙食开销就有一贯钱。也就是说一家人一年的伙食开销就要365贯,这还不包括其他开销。
根据《史学研究》记载,宋朝一个普通人一天的开销,大约在100文左右。当然,这是一个平均值,像小吏属于肯花钱的,所以成了月光。
其二,宋朝做官的开销很大。比如那位太守,按理说他的俸禄不少了,可是为了省钱,竟然很少吃肉。
按理说,以太守的俸禄,这么做完全没必要。奈何开销实在是太多了。
雇佣仆人要钱,迎来送往要钱。家里还要养着几十口人,置办田地、家产,女儿的嫁妆,儿子的聘礼。哪一个不是花钱的无底洞?
而且那时候子女的教育成本也高。普通人想要读书识字,要去私塾。私塾都是小班授课。想想教书先生的日常开销,这私塾的学费也不会太少。
而像太守这种一方大员,子女肯定不能去私塾,需要聘请名士。那这个开销就大了去了。
更别说生个病,那就是个无底洞。
就太守的那点俸禄,根本不够花。
太守还只是小官,换作包拯这种,开销就更是大了去了。除去前面这些开销,包拯身为朝官(就是住在京师,有资格参加早朝的官吏),他是要租房子的。而且京师房子的租金可不便宜。他一年光房子租金就要数千贯。
加上他这个层次,府上的仆人不能少,上百个是很正常的。而且京师什么都比其他地方贵几倍。所以,别看他一年有18000贯俸禄,但是能勉强够用就不错了。毕竟包拯可是没有“额外收入”的。
有时候,钱多钱少,不能光看数字,还要看购买力。无论是18000贯还是162万,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包拯这种层次的人来说,最多是勉强够用。因为层次不同,开销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的一件事,可能就能相差几十倍。
这也幸亏宋朝的福利待遇好,经济发达。要是换作其他朝代,比如说明朝,光靠俸禄,那些官吏简直没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