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李清照出对联招亲,离世十年后才被一车夫对出

逗逗娱 2025-03-11 13:40:01
前言

李清照被称作“千古第一才女”,那她在词作方面的影响和成就肯定差不了。虽然留存下来的作品没多少,可广为流传的作品可不少。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她的词作风格清新秀丽、幽美婉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很擅长把口语用到词里,这样就让整首词读起来更明白好懂了。而且,她从女性特有的角度出发,用细腻的感情去描写生活、社会还有情怀这些东西。

宋代社会动乱多年,人们被磨难笼罩,整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前半生过得幸福美满,后半生却颠沛流离。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特别杰出的女词人。

她,特别爱国,还满是才华,活得那叫一个洒脱纵情。但在那个时候,哪怕是她这么出众的女子,也得靠着家庭和丈夫才行。赵明诚那样跟她相知相爱的人,能有多少?

赵明诚离世之后,就连李清照这样的人,也遭遇过再婚的困扰,这里面还有个出对联招亲的小故事。

新婚燕尔,遭遇婚姻危机

李清照出生那年,她爸爸李格非在京城已经是颇有名气的中年才俊了,而且她妈妈也是名门出身。就因为这样,李清照打小就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还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李清照才十几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如梦令》,这作品到现在还流传得特别广。当时在开封,李清照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满腹才学的姑娘,作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也有了些小名气。其实,真正让李清照在京城的诗坛上名声大噪,让好多人都倾慕她的,也是因为一首诗。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有一次南下的经历,这事儿就从这儿开始的。那时候,南下的李格非跟“苏门四学士”里的诗人张耒聊得特别投机,特开心。到分别的时候,张耒就送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给李格非。

回到京城之后,李格非就跟李清照说起了自己南下的经历,还把张耒写的《读中兴颂碑》拿给女儿看,让她好好鉴赏学习。没成想,这首诗一下子就激起了李清照的灵感和爱国情怀,她就写了这首诗,然后交给了父亲。

李格非瞅见女儿的和诗后,那是相当惊叹,还亲自添上诗题传给诗友。这一下可好,京城里面所有人都知道李家出了个超级厉害的旷世才女。就因为这首诗,赵明诚也变成李清照众多倾慕者里的一个。

没过多久,赵明诚找了个机会到李家去,就见到了李清照。这一面之后,赵明诚心里就满满都是李清照了。赵明诚和李清照两家门户相当,两个人又互相喜欢,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时候,他俩就结婚了。那年,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自由恋爱”、志趣相投的婚姻那可最让人羡慕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就有一段超让人羡慕的幸福时光。他俩相互敬重,李清照吟诗作画,赵明诚一门心思扑在金石研究和文物收藏上。他俩一起把玩文物,还一起吟诗作对、互相切磋,小日子过得可太惬意。

可惜,好时光没持续多久,这两人很快就被卷进两场政治风波里去了。《李清照:零落为尘芳菲永》这篇文章详细记载了,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李清照的生活是怎样从幸福美满变得孤孤单单的。

崇宁元年(1102年)的时候,“元祐党人碑”事件突然爆发了,李格非,就在这碑上有名。李清照看到父亲有难,怎么能不管?于是她鼓起勇气,主动给公公赵挺之写信求救。李清照写的信情真意切,那急切的心情真让人感动。

谁能想到,在“元祐党人碑”事件里,赵挺之居然也是罪魁祸首中的一个。这可是两个派系在争斗,站在李格非对立面的赵挺之,怎么可能去帮他?李清照去请求,自然是没得到回应的。最后,李格非回到原籍,就这么郁郁寡欢地去世了。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这场政治风波受到实质损害。他俩,虽没以前那么开心畅快了,但大体上还是没什么忧愁烦恼的。不过,一场更厉害的政治斗争马上就要来了。

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都68岁了,这么大岁数只能被迫从宰相的位子上退下来。这当口,蔡京就开始找赵家算账,要报复赵家了。赵挺之刚去世没多久,蔡京就派人去抄赵家的家,还把赵挺之的三个儿子都给抓了,赵明诚也在这三个人里头。

赵明诚兄弟三人最后查下来没有实证,就被无罪释放了。可赵明诚的官职也没了,没办法,他只能带着李清照回山东青州,去过那种隐居的日子。

在这个时期,他俩的日子虽说过得有点清贫,可心情还是挺不错的,这也是李清照词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日子一天天过去,小两口恩恩爱爱的生活慢慢变了样,赵明诚老是出门去搜集文物,而且他们也没生孩子,所以李清照就常常一个人守在家里。

李清照经历了磨难之后,在词作里就不再写闲适的生活了,更多的是抒发那种没落又孤寂的忧愁。

颠沛流离,中年丧夫无依

李清照虽然对当时的生活满是埋怨,可赵明诚还是特别敬爱她,他俩的日子过得仍然甜甜蜜蜜的。但是,生活好像并没有眷顾李清照,更大的灾祸还在后面等着她。

赵家那案子被平反后,赵明诚就官复原职了。宣和三年(1121年)的时候,赵明诚当上了莱州太守。靖康二年(1127年),一直惦记着大宋江山的金兵往南打过来了,大宋的江山就这么变得破碎不堪,这就是“靖康之变”。从这时候起,李清照的人生就和大宋一样,开始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同年三月的时候,赵明诚的母亲离世了。他就独自前往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去奔丧,接着就被皇帝给任命为江宁府知事了。那时候,大规模往南侵犯的金兵已经对山东构成威胁了。为了安全考虑,赵明诚就催着李清照离开青州。

李清照,故土实在是难以割舍。可另一边,她和丈夫感情深厚得很,就像鹣鲽一样。而且,青州当时的局势动荡得厉害。这么着,李清照犹豫了一番后,就收拾好了十五车重要的文物,踏上了南下的路途。

谁能想到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故乡了。李清照,从此就开始了到处漂泊、动荡不安的一生。她留在青州的那些贵重文物,过了一年就被金兵又是烧又是抢又是掠的,一下子就全都没了。

建炎元年(1128年)正月,李清照吃了好多苦才到江宁,总算跟丈夫赵明诚聚到一块儿了。还以为能安稳下来,哪知道还是出岔子了。建炎二年(1129年),江宁的守军闹叛乱,当知府的赵明诚没去组织镇压,反倒带着亲戚下属往外跑。

叛乱被平息之后,皇帝气坏了,直接把赵明诚的官位给撤了,让他成了平民。这下子,李清照只能跟着丈夫赵明诚又一次从江宁离开,去找新的安身地方了。

嘿,你知道吗?当时宋朝的皇帝那可是反复无常得很。李清照才跟着赵明诚到安徽把家安好,宋高宗就下命令了,让赵明诚去做湖州知府。这下可好,赵明诚没办法,只能回到建康(以前叫江宁)去接受皇帝的任命。

赵明诚要走的时候,和他亲爱的妻子李清照难舍难分,一个劲儿地叮嘱李清照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要是碰到危险,就跟着大伙一起,除了那几个最珍贵的夏、商、周古鼎,别的重东西都别带了,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赵明诚离开之后,李清照整天提心吊胆的。她正盼着能早点和丈夫团聚,结果却听说丈夫得了疟疾,而且病得很重。她赶忙乘船往北赶,回到建康,可就只赶上见丈夫最后一眼。

建炎二年(1129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赵明诚病情太重,就这么走了。赵明诚当时才49岁,这一下,就剩下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在这乱世里孤孤单单的。

至爱没了,李清照一下子就生了一场大病。她人到中年没了丈夫,又没有孩子能依靠,自己还有一肚子的才学,手里还握着不少能传世的宝贝,就她这情况,往后的日子得多难,想都能想得到。

【对联招亲,离世后遇知音】

嘿,你猜怎么着?李清照中年就守寡了,她没孩子能依靠,而且还带着不少珍贵文物,这事儿一下子就传开了。李清照刚失去爱人的那种悲痛,很快就被另外一种情绪给替换掉了。

李清照没了赵明诚之后,身边突然冒出来好多人。这些人,有的是打心眼里佩服她的才学,有的可就没安好心,惦记着她手里的家财文物。他们一个个地跑到李清照家里去提亲,都想跟李清照成为夫妻。

这时候,李清照身边的亲人好友都很心疼她孤孤单单一个人,于是都来劝她,让她再找个合心意的人改嫁。

那时候李清照还深陷丧夫之痛,大家都来游说求亲,这可把她烦透了。可她又不想当面驳了大家的好意,于是就出了个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还跟众人讲:“谁要是能对出绝妙的下联,我就嫁给他。”

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才华横溢,心想说不定李清照这是打算找个知音相伴一生,所以对她的举动没往别处想,都赶忙用心去对下联了。

哎,谁能想到,李清照出的这个上联,用词可抒情了,看着好像挺简单的,其实可难对了,大家一下子都没对出好下联来。

李清照招亲出了对联,好多文人雅士、学者都来应试。可他们对出的下联,要么是形式对上了但意思对不上,要么是意思差不多但形式又不像。就这么着,一直到李清照离开建康,都没谁能对出跟上联匹配的好下联。

李清照这上联真的是妙极了!七个字全是“宝盖头”,描绘的是她当时痛失挚爱、独自守寡的生活。要找到在用字和意境方面都能对上这个上联的,可不容易。

李清照到底还是没能凭借对联觅得中意之人,一直到她去世十年之后,才有一个车夫给出了绝妙的对子。

这车夫说道:“远近达道过逍遥。”他用带“走之旁”的七字句来对李清照那带“宝盖旁”的七字句,这是符合相同偏旁部首的要求的,而且意境也挺相符。只可惜,这个时候李清照都已经去世十年了,他们俩没机会再见面。

《千古才情万古对·古今绝联待俊彦》这本书里也收录了这个残联,好多后来的人都被引得去对下联。

才子崔拂写的“梧桐朽枕枉相栖”,还有在广州海丰当教师的余立初先生写的“俊俏佳人伴伶仃”,这俩虽然都有点不足,不过也挺符合意境的。

【再婚改嫁,醒悟后再离婚】

李清照对联招亲不过是她再婚经历中的一个小片段罢了,赵明诚走了之后,李清照确实有过一段不长的二婚生活。

李清照当时有不少文物,她就打算把这些文物上交给朝廷。然后,她就动身去追往南方去的皇帝,想把文物交上去,可到最后也没找到皇帝。

那时候,皇帝也被折腾得四处奔波。李清照就追随着皇帝的踪迹,一路追赶,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年)的时候,到了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李清照这些年一直颠沛流离,心里特别累。一到临安,她就病得很厉害。还好她弟弟李远就在临安,这样她就干脆在这儿安定下来了。那一年,李清照48岁,已经孤孤单单、颠沛流离地过了三年。

李清照生病的时候,有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人就是她“二婚”的丈夫张汝舟。刚开始在一块儿的时候,张汝舟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对李清照特别体贴。

李清照想保护自己的文物,安稳地度过晚年,再加上被张汝舟的温柔打动,于是就应下了他的求婚,改嫁给他了。

哪能想到,张汝舟根本不是仰慕李清照的才情和为人,不是真心喜欢她,就是冲着李清照手里的金石文物去的。刚结婚没多久,张汝舟就原形毕露了。

婚后,张汝舟对着李清照那可是又打又骂,各种虐待,甚至还起了坏心思,想害死李清照。

李清照看清张汝舟的真面目后,那叫一个悔恨。她哪能甘心被人虐待?结婚才三个月,李清照就把张汝舟告到公堂上去了。李清照心里明白,想要摆脱这苦日子,就得把张汝舟给告倒,所以她可没留一点情面。

一开始,张汝舟想得到李清照的信任,就把自己“妄增举数入官”,也就是虚报考试次数这事儿告诉她了。就因为这个,李清照才以这个为理由去状告丈夫,告张汝舟犯了欺君之罪。

最后,张汝舟被免了职,流放到柳州去了。依照大宋律法的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就算告发的事情是真的,女方也得判两年徒刑”,就因为这个,李清照也被关进监狱里了。

后来,兵部侍郎綦崇礼知道了这事儿。他,想着和赵明诚有姻亲关系,就到处为李清照帮忙,特别仗义地替她说话。而且,还瞅准了时机,向皇上仔细地讲了李清照的冤屈。

最后,李清照就只遭受了九天的牢狱之灾,然后就被特旨给放出来。

【结语】

对联招亲之后又经历了这次婚变,李清照对现实生活愈发心灰意冷了,也越发怀念跟赵明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时候,李清照啥念想都没了,就怀着对丈夫的想念,一门心思地开始编撰《金石录》,而且还写了两千多字的《金石录后序》。

在这篇序里,满满当当的都是李清照对过去的回忆,还有对丈夫浓浓的深情。透过这篇序,咱们真能切实了解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想法。

遗憾的是,李清照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其中,满满都是对丈夫的爱,可《金石录》刊行的前一年,她就与世长辞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有着她温馨回忆,也充满着苦难经历的世界。

0 阅读:17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