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新媒体行业“冰与火”,四大逻辑看清背后大趋势

财经作者陈琦 2020-06-07 11:02:47

现如今,新媒体行业呈现“冰与火”两极态势,一方面是热火朝天的直播、短视频,另一方面是无人问津、停更转型的公号自媒体。一场古典自媒体与新兴自媒体的新旧交替,注定有输有赢,那些显眼的注脚徒增了些许悲壮与传奇。

媒体行业正在经历两大方向性变革,一个是内容创作者群体,一个是内容分发形式。内容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内容分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这些都是基于技术迭代和商业需求逐渐衍生出的,而新媒体的从业者、内容表达、经营策略、盈利模式、发展趋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新媒体人的初心逻辑:从文人到商人

相信有一部分媒体人步入新媒体行业是抱着一颗纯洁初心的,他们耻于谈钱,渴望用文字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生理想。但经过疫情冲击和商业洗礼,慢慢发现钱很重要,于是开始尝试寻找理想和商业的平衡点。有的媒体公司会将媒体采编板块和其他营利业务进行严格区分,保证新闻事实的独立和公正,有的媒体在创立之初就设定好了拿内容做商品交易的初心。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商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在流量焦虑中变得“急功近利”。粉丝数起来后,吴晓波做了激进的商业化,接广告、搞知识付费、做电商,每条路都不错过,赚得盆满钵满。他的好友许知远曾经说过现在的自己是一个“四不像“,写专栏、出书、创业、做节目,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互联网的冲击,他已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洪流,没有了象牙塔的保护。

新媒体内容的表现逻辑:从图文到直播

内容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图文、音频,发展到视频和直播,且形成了以BAT、网易、搜狐、新浪、头条为核心的内容分发阵营。内容也成为各平台争抢的流量利器,现如今互联网巨头的流量竞争本质上是争夺用户时间,从增量市场转向深耕存量市场。伴随着5G 技术的普及、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内容创作者的多元化,将会带来一次重大的流量迁徙,谁能做出好的产品去满足各方诉求,就有可能成为行业独角兽。

图文和音频类型的内容创作具有一定门槛,要求创作者具备专业技能(写作、演讲),主要靠广告营收,整个市场规模不足2000亿。而短视频和直播是可以和电商深入融合的,今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所以图文和直播的市场价值不是同一量级,我们也可以从背后企业估值略知一二。除此之外,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丰富,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的新媒体人才更受欢迎,既要追得了热点,也要写得了软文,还要玩得转运营,还得会拍短视频。生产优质内容的新媒体人才仍然短缺,拥有一项核心技能,兼顾一些其他无需精通的技能,会让你更值钱。

新媒体公司的经营逻辑:从自营到平台

新京报近期开通了入驻功能,开放了内容创作的权限,由官方记者扩大至所有自媒体人,这意味着新京报正在从一家媒体公司向平台公司转变。新媒体公司的1.0玩法是附庸在各大分发平台,相当于在别人家的土地上给别人种菜;2.0玩法是自己创建平台、自己创作内容,相当于在自己家的土地上给自己种菜;3.0玩法是自己创建平台让别人来创作,相当于让别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种菜。每一种玩法代表着不同的经营逻辑,越往后意味着安全边界和盈利空间越大。罗振宇就遵循着这样的方向,从公号罗辑思维到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再到得到APP。

新媒体行业的赚钱逻辑:从单一到多元

大家喜欢把不做短视频和直播的自媒体称为古典自媒体,常规古典自媒体的变现路径是通过文章吸引粉丝关注,围绕粉丝做广告或自营一些商品,凭借私域流量推送给订阅用户。现阶段借助直播和短视频可增强互动提高购买转化率,从公域流量获取海量潜在客户,既可以直播带货,也可以当主播赚坑位费。古典和新兴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非割裂的两种势力,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可以触达到不同的受众,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巨头创造的产品红利中,以更加开放的流量思维拓宽商业变现的通道。

盘点新媒体行业的赚钱套路无外乎知识付费(课程、会员、培训、咨询)、电商带货、流量补贴、广告投放、自营服务五大类。另外,最近看到一些财经媒体成立了MCN机构,专注于垂直领域,流量+品牌赋能、孵化有潜力的财经自媒体人,加入了新媒体产业链的上游,创新了商业模式。

个人认为,疫情之后的新媒体行业会发生几个大的变化:

1. 更加注重商业化,深耕私域流量变现,持续探索盈利性业务的边界

2. 兼职创作者会越来越多,全职记者跨行转型变身斜杠青年

3. 品牌方在新媒体上的市场推广预算大幅削减,倾向品效合一的直播带货,具有IP人格魅力的KOL会更有竞争力

4. 内容创作呈现娱乐化、大众化的趋势,参差不齐的创作者使得新媒体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各分发平台会加大原创版权保护

0 阅读:16

财经作者陈琦

简介:知名财经作者、凤凰卫视特邀嘉宾、猩锐传媒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