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历史上关于企业经营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哪种经营模式更长久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基于两种模式也形成了两大经营哲学,每一方都有笃定的追随者。
坚持企业专业化经营的一方认为,专业化能在一个行业和领域做深做透,不断以工匠精神打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经过时间的沉淀是可以不断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去应对跨界者的较量。坚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一方则认为,多元化是为了探索企业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不断以创新的心态实现更有想象空间的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多元化经营可以业务协同、生态化反,形成较强的集团化作战能力,这样可以降低单一业务模式带来的经营性风险。
有人专门对此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坚持专业化经营的企业生存的更久,其中以日企和德企业为代表。近日一篇文章直指多元化经营的弊端,文章中表示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以及盲目的业务扩张,纷纷涉足金融领域,资金链断裂成为企业死亡最多的原因之一。经济学家郎咸平是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只有精益求精,具备工匠精神、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这是百年历史企业的共性特点。
个人认为,两种经营模式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共性的现象不一定就是真相。
回头看百年历史企业,它们诞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立的初心是为了生产出好的产品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能够在同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就是产品本身,这时候长期积累的技艺和口碑就是所谓的竞争壁垒,那些从零开始的跨界搅局者毫无竞争优势,后来者居上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如果把语境放下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你会发现整个产业系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技艺会被模仿、创新和超越,口碑会被各种品牌的互联网传播压制,从前靠时间形成的竞争优势被科技碾压的荡然无存。
以前跨界是劣势,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分明,信息获取难度高,跨界入行就是把自己放在不擅长的未知领域与别人竞争,从零到一的创新是最难的。如今互联网模糊了行业边界,信息高效获取,可在短时间内增加行业认知、实现资源配置,从前靠时间积累的竞争壁垒被快速攻破,跨界成了从一到N的融合,因此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性成功。
互联网技术改造了各行各业,长期专业化经营打造的竞争壁垒被跨界搅局者轻易打破,整个行业步入洗牌周期。这个时期再坚持走专业化是有风险的,因为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进来,多元化经营就验证了“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除此之外,互联网让各个产业紧密连接起来,成为相互协作的统一行动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间的准入门槛降低,再加上市场及需求的瞬息万变,多元化成为企业求生存和促发展的战略基石。试想如果阿里不做物流和金融支付,很难兼顾效率和客户体验,如何一直守住在电商领域的霸主地位呢。另外,手握数亿用户可以验证更多新业务的可能性,阿里也在布局除零售之外的医疗、农业、影视等产业。一方面,公司市值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这就是“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有了海量用户,一切皆有可能。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做到“大而不倒”,这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生存法则。
“商业模式”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它的出现是企业经营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面我们提到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封闭的产业格局,商业模式的价值得以放大。
九十年代之前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商业模式就是很简单的“产销一体化”。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商业模式有了创新的土壤,可以演变成很多的可能性,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探索。可以是纵向的垂直产业链,也可以是横向的宽泛生态圈,多元化经营也就顺其自然的发生。另外,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经营模式也是不同的,早期需要专业化经营,发展到成熟阶段,各方面的资金和资源储备能够满足多元化经营需要的时候,可以做出适当调整。
不要给企业设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模型、不同商业模式,企业走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最重要,没有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