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多家企业,发现最忙的是人事行政,一方面紧急人事调整,要么集体降薪,要么部分裁员;另一方面,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为公司争取贷款和税收扶持。疫情之下,中小企业自救在路上。
《中欧商业评论》的一份中小企业调研显示,如果仅依赖账上现金余额,67.1%的企业可以维持生存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事实证明,企业的至暗时刻已经来临,必将加速人事变动和组织架构调整。那些扛不住现金流压力的的企业已经开始倒闭......
2月6日晚间,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创始人李超发表《致兄弟连全体学员、员工、股东的一封信》,表示因受疫情影响,即日起,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
2月9日,K歌之王宣布与全部员工、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有30%员工不同意这个方案,公司将进行破产清算。
2月10日,新潮传媒宣布裁员500人,占总员工数的10%,高管集体降薪20%。据悉,此次疫情裁员涉及公司的销售、开发、服务等部门。
其实进入2019年,裁员潮就持续笼罩着中国企业。不仅如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VC市场活跃度下降,募资规模收缩,投资节奏放缓,以保守谨慎的策略抵御资本寒冬冲击。
因为此次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普遍情况下中小企业会习惯性的提前发放年终奖和股权分红,账上的运营资金所剩不多,再加上很多业务合作和应收账款也被推迟到年后,疫情之后所有业务收入几乎为零,对于那些还未实现盈亏平衡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疫情之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应该做出调整,以“变”应危机,不能坐以待毙。在这里提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
1. 不管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活着永远是最终的底线,要给自己预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不能有侥幸心理,认为疫情会很快结束,撑一段时间不会伤元气。更不要对小白兔员工心慈手软,此时不裁,更待何时。现阶段要根据实际业务量来匹配员工数量和具体岗位,短期内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多余员工撤下来,全体员工集体降薪。这样做,一方面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优化组织结构。另外,创始人修炼内功,提升管理能力、借机打造核心团队,线下业务转线上、拥抱新媒体。
2. 重点关注疫情期间当地政府出台的各种营商措施,积极争取政策性救助福利,派人专项对接相关政府机构,不要放过任何一根救命稻草。我们要向美团、滴滴和小米等大公司学习,即便账上有钱也要申请政府贷款。也可以学习西贝和老乡鸡,寻求媒体渠道发声求援,熟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3. 疫情期间大部分企业想要依靠原有业务获得稳定现金流几乎不可能,创始人要多探索一些战略层面上的创新型业务,即便短期内没有实际营收,但从长远来看是有战略价值的。另外,现阶段的高筑墙、广积粮很有必要,你可以看到最近朋友圈有很多企业上线免费公益课,就是这个道理。
4. 时势造英雄,重大历史性事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些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就有可能成为胜利者。此次疫情成为远程办公、生鲜电商、线上教育、医疗器械、游戏娱乐、新媒体等行业的跳板,顺势而为可事半功倍。比如,近期很多企业将疫情捐赠和品牌公关联系在一起,做好事要留名、用公益的手段实现商业目的成为惯用的手段,着实让企业品牌更上一层楼,但是如果一味的利用疫情炒作就会适得其反。
5. 企业员工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也许下一个被裁的就是你,因此要早做打算。要么多学几项技能,增强职场竞争力;要么多做几份副业,挣更多的钱来应对裁员风险。除此之外,从以往数次重大历史性事件来看,几乎每一次都蕴藏着投资机会,这一次也不例外。疫情下实体经济受损,虚拟经济就有机会,比如虚拟货币、股市、直播、短视频等等。你能想象出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价格能屡创新高、一场睡觉直播躺赚好几万吗?
6.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普通人必须坚持现金为王,切勿进行对外消耗和实体投资,尽可能回笼资金。因为疫情过后的恐慌情绪是有惯性的,很多实体项目已经在这段期间错失了最佳的赚钱时机。
最后祝大家一切安好,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