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们研究发现:喜欢抑制烦恼,绝望或悲痛情绪的个性;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办法来达到虚假和谐的个性;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是心中其实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难,当时并不出击,到最后却作困兽犹斗等悲观的个性者较易患癌症。他们把这些特征称为“癌症性格”。
纽约的一位心理学家Leshan和他的同事们曾与250例癌症病人交谈,并和其他疾病的病人进行交谈,然后分析对照他们的生活史。经分析研究后认为,癌症病人的生活经历有些一致:①可以回顾起他们凄凉的童年;②在工作或生活中情绪表现困难;③生活事件使人焦虑、失望,如:配偶死亡、子女或朋友长期离别等。现代免疫学认为,健康人体内正常细胞也可能突变而形成癌细胞,但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具有监视、抑制和消灭这种突变细胞的能力,使其无法形成癌瘤。而长期处于消极心理状态者其免疫功能往往受到限制。动物实验也支持这一观点,住在过分拥挤或长期单独隔离的小白鼠在接种抗原后,抗体产生少于正常对照组,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肾上腺增大,甲状腺功能受抑制,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糖皮质激素分泌亢进,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功能,影响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免疫抗体的功能,而细胞免疫在抗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细胞免疫机制受到抑制就可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对癌症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治疗也将在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心理支持疗法可激发病人潜在的生存意识,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他们还认为通过想象自身内在的白细胞吞噬癌细胞的直观录像或幻灯,可使病人建立起白细胞与癌细胞斗争并消灭之的知觉表象来达到治疗目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癌症是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环境体系中所有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癌症的治疗除了躯体治疗外,同样需要心理治疗,且贯穿于癌症治疗的全过程。
(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