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圈比较热议的“双轨制”,简单来说,就是保障房覆盖刚需居住需求+商品房供应市场改善的2条腿走路模式,有点类似于新加坡的房地产格局。
但现实来看,这个所谓“双轨制”,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权威定论。
大概是来源于业内人士对“三大工程”的推断,“三大工程”则是2024年对于房产的定调,也就是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至于2024年之后的房地产,则很难说是什么定调,但是“先立后破”已经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也就是说,肉眼可见的预期之内,房地产平稳发展还是基调。
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照搬新加坡那样的“双轨制”模式,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模仿和临摹得像,毕竟中国自有国情在此,许多引进过来的模式、流程,都需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结合当下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的财富,都集中在房产之上的现实,现在的商品房,无论大户型小户型,无论刚需还是改善,无论如何都还是会有含金量,有交易价值的。
未来随着一二线城市豪宅、改善市场的突飞猛进,会导致原本集中于刚需项目(特别是7090背景下诞生的住宅产品)的热钱,会有一部分被分散和吸附过去。
但不要忘记,中国还有广大的三四五六线城市和十八线县城的人口,未来可能会开启新一轮的“进城”潮流,从低线城市到高线城市,从三四五线到一二线,从县城到地级市,从地级市到省会城市、一线城市,也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的2.0版本。
而且,这个2.0版本的城镇化,会有着更大的人口规模的购买力基础,因为中国多数的城镇居民,都还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以下的低线城市,这才是真正的大头。
这一类购买力,将来一旦进入一二线城市,能够一步到位直接购买改善大户、豪宅大平层的,毕竟是少数实力派,小城市未必有那么多地主,就算是地主家也未必有那么多余粮。
大部分人的城市进阶步伐,都不可能一步登天,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级台阶逐步往上攀登的,从三四五线城市和十八线县城,跃升到二线省会,具有高性价比的刚需户型,大概率还是大多数普通家庭的首选。
而一二线城市,之所以如今会出现改善户型、豪宅市场的火热,就连房企也更热衷于开发改善型、大户型和中高端豪宅产品,除了瞄准一部分投资需求的热钱之外,另一个考量因素,就是成本和利润的问题。
因为考虑到新区开发的进度放缓,现在能够新开的项目,大多数地块都集中于城市主城核心区,这样的区域,土地成本是更高的,而且有的项目拆迁成本也不低,拿地还需要配建各类公共设施或商业项目,相对来说,利润空间就会被进一步压缩。
所以,房企热衷于在主城区开发大户型、豪宅大平层项目,也是形势所迫,因为如果在这样核心的地段,再开发普通的刚需小户型,虽然可能会更好卖,但不一定能挣钱。
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楼市消息面,还是要理性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