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一封讣告送往中南海,毛主席含泪指示:寄500与我夫人同穴

癸妹聊历史 2023-05-12 15:45:36

1962年11月15日,一份讣告被紧急送到了位于中南海的毛主席办公室中。

过了一会,毛主席从无数的文件、报告中抽身出来。他看到桌上的讣告,皱紧了眉头沉思了许久,最后叹了一口气打开了它。

毛主席看到了讣告上的名字--向振熙,瞬间眼眶便湿润了。缓了片刻后,毛主席重新叠好讣告,拿出了纸笔。

“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

毛主席郑重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在上世纪60年代,500元都可以买房子了。而能让向来节俭的毛主席,用如此多的钱作为悼仪,向振熙对于毛主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向振熙这个名字或许令人陌生,但提到和她有关联的人,后人就会恍然大悟过来。

那么向振熙是谁,她和毛主席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年少结婚,撑起整个家庭

1870年,向振熙出生在湖南小县城中。虽然当时洋务运动正是风风火火的时候,各地都纷纷开办了新式学堂。但许多女子还是过着封建、保守的生活,而向振熙也不例外。

向振熙从小就被家长培养成传统的中式淑女。对她来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就是人生的规划。

1888年,向振熙已经年满18岁了。在她成年后不久,向振熙就被家中长辈撮合,与自己的表弟杨昌济结婚了。

向家和杨家多年交好,因此多年来也常有姻亲。虽然向振熙和杨昌济为表姐弟关系,但二人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盲婚哑嫁。

向振熙和杨昌济二人小时候就相识,在长期的陪伴中,二人也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因此,二人在成年后结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结婚后,向振熙也很快适应了家庭主妇这一身份。杨昌济在年幼的时候,父母就相继离世了,因此杨家的家庭关系也比较简单,而二人的小家也是十分幸福美满。

向振熙和杨昌济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杨开智,女儿叫杨开慧。以“智慧”二字作为后代的名字,也足以见得夫妇二人对孩子们的期待和美好祝愿。

孩子出生后不久,杨昌济便把精力投注在了深造学习上。他在学堂当老师之余,也不忘精进自我。慢慢地,杨昌济的才气也逐渐为人所知。

32岁的时候,杨昌济远渡重洋前往日本留学了,他这一去就是十年。临别前,他也嘱托了亲朋好友多多照顾自家妻儿,但养儿育女的责任还是沉重地落在了向振熙瘦弱的肩膀上。

杨昌济出国留学,肯定是需要钱财傍身的,因此留给向振熙的积蓄并不多。看着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向振熙不得不多干几份工作以维持生计。

在这样艰难的家庭成长,也注定杨开智、杨开慧俩兄妹比其他孩子更加早熟、懂事。他们在稍微长大之后,便经常替向振熙分担家务。向振熙看着懂事的一双儿女,也觉得无怨无悔了。

虽然家中环境艰难,但是向振熙一家也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没过多久,湖南便出现了水灾。在这种天灾下,无数灾民流离失所。连向振熙一家所在的板仓,也涌入了大量无家可归的人。

看着街上流离失所的人们,向振熙的心中也不是滋味。每当家中的粮食有盈余的时候,向振熙总会施以援手。

有一天夜里,家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这吓得杨开慧号啕大哭。杨开慧由于胎里不足,所以从小就身体虚弱且容易心慌。

看到女儿如此,向振熙也是心疼不已,但在安抚好女儿后,她还是去开了门。她在看到门外是一对饥寒交迫的母子后,还是心软了。向振熙给他们送上了热水和食物。

转眼间四五年过去了。在日本的杨昌济也逐渐干出了名堂,慢慢地也开始托人寄钱给向振熙。

但向振熙并没有把这个钱随意挥霍,而是把这个钱省吃俭用地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的杨开慧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向振熙便将女儿送到了衡粹实业学校上学。杨昌济得知女儿入学一事,也十分喜悦,也想到了妻子向振熙。

杨昌济接受了西方思想,自然更加开明。他知道向振熙未曾进入过学堂,便希望她可以通过学习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杨昌济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向振熙,却被向振熙拒绝了:“我都为人母了,怎么还能到学堂上学呢,这不妥当。”

但杨昌济并没有放弃。在他一次又一次地劝解下,向振熙逐渐动摇了。

终于,向振熙和女儿杨开慧一起成为了衡粹实业学校的女学生。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谓是稀罕事,但这也未尝不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出国十余年后,杨昌济终于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之中。甫一回国,省教育部领导便热情地邀请他到教育部任职。

可杨昌济也经历过数十载的寒窗苦读,比起身居高位,他更想到学校教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们办实事。

没多久,杨昌济便有了一个特别的学生:毛润之,也就是未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当时毛润之十分地勤奋好学,这也让杨昌济十分喜爱。毛润之也得以经常到杨家做客,和杨昌济讨论学问。

每当这个时候,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总会在一旁安静地聆听师生二人做学问。

中年丧夫,援助女婿干革命

杨昌济在湖南待了五年后,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由于杨昌济在学术、教育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十分看好杨昌济,便极力邀请他到北大担任教授。

在综合考虑后,杨昌济决定举家搬至北京。作为新任的教授,杨昌济是可以推荐学生到北大进修的。虽然杨昌济早就决定好这个名额给毛润之了,但是在事情未妥当前,杨昌济并不想宣扬。

此事女儿杨开慧并不清楚,但每当提到毛润之的时候,杨开慧的眼神总会从明亮转为黯淡。此时夫妇二人也明白女儿这是情窦初开了,但他们也并未有阻拦之意。

学生毛润之是意气风发少年郎,女儿杨开慧也是聪颖娴静,二人说是天作之合也是不为过。

杨昌济在征求蔡元培等人的同意后,便联系了毛润之到北京。为了解决毛润之生活上的困难,杨昌济不仅为他找了图书管理员的兼职工作,还允许他居住在杨家以减少开支。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杨昌济便病倒了。之后他缠绵病榻两年,还是去世了。在临终前,杨昌济嘱托向振熙务必要让杨开慧和毛润之修成正果,他是一个可托付之人。在悲痛之余,向振熙深深的记住了丈夫的遗言。

虽然当时在礼教习俗方面已然有所改革,但很多事情上仍然维持着旧时的秩序。譬如杨昌济去世这件事,照理来说,杨开慧兄妹需要守孝三年才可以婚娶。

但向振熙摒弃了这所谓的封建陋习,一年不到便火速安排了杨开慧和毛主席二人成婚。

在二人结婚前,毛主席有意创办一家书社,并打算以此作为革命文化阵地,但此时他已经身无分文。得知此事后,向振熙咬咬牙把亡夫杨昌济的丧葬费,取了大半出来支持准女婿的事业。

在还未成为准女婿之时,向振熙便如此掏心掏肺地对待毛主席。可想而知在二人婚后,向振熙是如何照料两口子以及孙辈的。

在书社成功开办后,毛主席和杨开慧两口子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社的建设中。在三个孩子出生后,毛主席和杨开慧也忙于革命事业,对于家庭分身乏术。

这个时候向振熙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们,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等等,从而让二人没有后顾之忧。

随着革命逐渐取得进展,毛主席和杨开慧二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但随着而来的也是敌人的关注和针对。

为了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也为了保护好三个尚且年幼的孩子,二人把孩子彻底托付给了向振熙照料。为了避开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搜捕,他们回到了故乡板仓,过着拮据的生活。

老年丧女,和孙子分别十余载

但意外还是降临在了向振熙一家人的身上。某天夜里,杨开慧避开了人群,偷偷回家看母亲和孩子们。虽然杨开慧的行踪隐蔽,但向家一直在敌人的监视下,所以杨开慧一出现就被敌人盯上了。

为了掩护女儿,向振熙急忙让女儿从后门离开。但敌人急促的脚步声和喝令声逐渐逼近,杨开慧也不知道该往哪里逃跑。

正当慌乱的时候,杨开慧看到了墙边的破席子。此时她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得缩成一团躲了进去,并且拿席子掩盖好自己。

敌人并没有仔细搜捕,只以为杨开慧逃之夭夭,便作鸟兽散了。杨开慧一直躲藏着,等到夜深人静再没有响动时才偷偷出来。

杨开慧很担心母亲和孩子们的安危,便急忙回到了家中。但当她推开门,迎接她的不是母亲和孩子们,而是敌人的枪口……

就这样,杨开慧被敌人抓捕入狱。在抓捕住杨开慧后,敌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杨开慧说出毛主席的去向和计划。但让他们意料不到的是,杨开慧在各种软磨硬泡之下都不愿意背叛革命。

为了击垮杨开慧的心理防线,敌人不仅无耻地以向振熙和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作为要挟,而且还要逼迫杨开慧和毛主席解除婚姻关系。

一旦杨开慧屈服了,不仅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会对共产革命的发展造成影响。

为了爱人和革命事业,杨开慧忍受了敌人20天的严刑拷打。可即便如此,杨开慧也未曾改变过坚定的信念。

“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这是杨开慧留给毛主席,留给所有肩负革命事业的同志们的绝笔。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押上了刑场。敌人的枪口无情的指向了杨开慧,她倒在了血泊之中。

向振熙得知杨开慧英勇就义时,哭得几乎肝肠寸断。丈夫和女儿的相继离世,对她是沉痛的打击,但此时还有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

杨开慧的三个孩子都还小,为了保护他们,向振熙想尽办法联系了儿子杨开智。

杨开智深知这三个孩子的重要程度,所以即使冒着被敌人围剿的风险,杨开智也谨慎的到达了板仓,回到母亲的身边。

杨开智和向振熙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把孩子们送到毛主席的身边。向振熙虽然舍不得三个外孙,还是同意了。

经过一番波折后,毛主席和杨开智取得了联系,而此时的敌人也减少了对向家的监视。

几个月后,向振熙和杨开智带着几个孩子们前往了武汉。一路上有惊无险,最终抵达了目的地上海。到上海后,埋伏在上海的我党同志便迅速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并保护着几个孩子。

“外婆我们会回去看你的……”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不断传到向振熙的耳边,彼时她也是老泪纵横。向振熙虽不舍,但她深知孩子们留在板仓并不安全。

在护送几个孩子到达上海后,向振熙也不愿久留,只想回到知根知底的故乡。

但没想到此一别就是十几年。

向振熙再次得知外孙们的消息,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在革命胜利前夕,杨开智给毛主席寄了信件,信中提到向振熙如今仍健在,并且很关心毛主席和几个孩子们的现况。

毛主席第一时间回了信,为向振熙讲述如今的情况。向振熙得知革命即将胜利,亲人一切安好,她激动不已。

与亲人重逢,安度晚年

1950年时,向振熙已近耄耋之年了。毛主席也十分重视这个事,于是便把大儿子毛岸英喊了过来。

毛主席因政务繁忙分身乏术,他并不能亲自到长沙为老人祝寿。于是毛主席细心地嘱托毛岸英,把祝寿这个大事委托给他。

毛主席还给向振熙和杨开智各自写了一封亲笔信,让毛岸英亲手交给外婆和舅舅。虽然物资十分紧缺,但毛主席还是为向振熙准备了人参和鹿茸作为寿礼。

带着毛主席准备的东西,毛岸英回到了分别多年的外婆身边。

向振熙正坐在椅子上歇息时,便看到一个俊朗的青年人拎着大包小包进了家门。此时的向振熙虽然年迈,但是眼神仍然清澈。她看着那张和女儿杨开慧相似的面庞,便认出了是自己的外孙。

这让向振熙老泪纵横,她亲切地让毛岸英坐在自己身旁,听他讲述着毛主席和另外两个孩子的现状。听到亲人们的消息,向振熙又哭又笑,欣慰不已。

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就到了分别的时刻。毛岸英看着外婆佝偻的身影,也十分不舍,他答应道:“外婆我一定会回来看望你的,您不要太挂心我们!”

但这一次,毛岸英却没有像小时候一样遵守对外婆的约定。在离开长沙不久后,朝鲜战争一触即发。为了报效祖国,毛岸英便主动请缨到了朝鲜战场。

不久后,毛岸英便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在悲痛之余,毛主席也不忘嘱咐要向老人隐瞒这个消息。

为了缓解向振熙想念外孙的心情,一年后,毛主席又让毛岸青去老人跟前尽尽孝心。由于当时物资紧缺,所以即使是毛主席也过着简朴的生活。

毛岸青去看望向振熙时也只带了一些小礼物,但向振熙见到外孙就很开心了,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

到了1960年,此时的向振熙已经是90岁高龄了。由于需要操劳的事情太多了,毛主席只得派人带上200块钱拿给向振熙作为寿礼。

两年后,向振熙老人以92岁的高寿去世了。毛主席一得知这个消息,便安排了老人的身后事。按照毛主席的吩咐,向振熙和女儿杨开慧葬在一起。

回首向振熙九十余载的人生,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她是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女性。

为了丈夫杨昌济,她一个人撑起了家庭;为了毛主席和杨开慧的革命事业,她含辛茹苦养育了几个外孙。

向振熙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让毛主席等人可以专心于革命事业而无后顾之忧。

我党艰难的革命道路上,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如向振熙一般,平凡而伟大的角色的支持与奉献,最终才能迎来胜利,铸造辉煌。

而我们后辈也当铭记先辈的付出,将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传承下去。

0 阅读:25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