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羽羽
编辑|t
引言:1953年2月7日,毛主席语气坚定地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这不是简单一句硬气的话,而是一个刚建国三年的国家,在面对世界最强大军事集团时发出的宣言。那一年,中国的底气从何而来?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那时候的朝鲜已经打到鸭绿江边,美国人隔着望远镜都能看到中国大地的炊烟。
但中国没有退一步。为什么?
因为一旦朝鲜变成美国的军事基地,东北的工厂、铁路、矿产就得天天睡在美军飞机的航线上了。而东北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重地,是重建经济的命脉。再说了,美国在台湾扶持蒋介石政权、在南朝鲜支持李承晚,前后夹击之下,新中国的安全形势岌岌可危。
这时候中国内部刚完成土改,社会秩序初稳。经济上虽然一穷二白,但至少粮食可以自产,工人还能干,领导班子也不是一盘散沙——打得起仗。
于是决定出兵,打这场“立国之战”。

最初的战况异常艰难。武器装备上,志愿军只能用缴获的日伪军武器,美军却是全副武装,坦克、飞机、火炮样样不缺。
气候也是致命杀手。长津湖一役,志愿军穿着棉衣都冻得僵硬,美军却靠先进的热食、防寒装备对抗严寒。可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第九兵团打得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差点崩盘。
这仗怎么打赢的?是靠“钢少气多”,是靠“敌人先进我们英勇”,更是靠“认定了这仗不能输”。
毛主席说:“美国想打多久就打多久。”这话不是放狠话,是背后有充分判断的战略自信。
但支撑这种自信的,只是拼命吗?

要理解毛主席的“硬气”,得先看看1950年代的中国在忙什么。
当时的苏联刚刚和中国签下友好互助条约,技术援助和装备开始陆续进来。中国靠着“苏联老大哥”支援,一手抓军队建设,一手建重工业。长春、沈阳、鞍山成了第一批工业化试验田。大炮、子弹、汽车、军靴……一边打仗,一边造装备。
而后方,全国上下全力保障前线。
你以为只有军队在打仗?错了,全国人民都在打仗。
在上海,工人日夜加班,做一箱箱医药用品送去前线;在湖南,农民宁愿自家口粮短缺,也要把稻米抬上火车支援东北;在北京,大学生组建志愿医疗队,主动申请到战场第一线。
城市拉闸限电,工厂裁减福利,大家没有怨言。
为什么?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仗如果输了,中国的命运可能就不是三年计划,而是几十年的亡国危机。
甚至有人说:“这一仗,是中国站着进联合国的通行证。”
1953年初,谈判进入僵局,美国想用强硬谈判压中国就范。可毛主席直接放话:“时间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做决定。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这话一出口,敌我双方都明白:这不是一句威胁,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底牌。
底牌是什么?全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的协助,还有——毛主席对美国的深度洞察。
透视美国,毛主席早就看穿了“纸老虎”的真面目要说毛主席的过人之处,最深刻的不是军事指挥,而是战略眼光。
他早就讲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美国也不例外。
当时的美国看似强大,其实国内民意已经开始分裂。战场上美军伤亡越来越大,家属抗议声不断。美国国会也因为战费过高而反复争吵,杜鲁门干脆不再参选,把摊子甩给了艾森豪威尔。

而毛主席早就看出,美国人怕的是“拖”,最怕打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他不急着结束战争,而是逼美国主动开口妥协。
1951年底,中国就开始通过国际中立国释放谈判信号。朝鲜停战谈判从板门店开到开城,从兵员遣返谈到停战线划界,谈得最长的不是条件,而是中国的底气。
而这底气,真的震住了美国人。
最终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没有割地赔款,没有被迫让步。中国第一次,靠硬仗打出来国际地位,赢得世界尊重。
更关键的是,这场战争打出了对中国有利的东亚格局。美国不敢轻易再动手,台湾问题暂时平稳,苏联对中国更加重视,国内开始大力推进工业化,一切,终于进入建设节奏。
毛主席说,“打赢了这场仗,中国能多喘口气。”结果真就换来了十年和平发展期——这个换来的空间,是用无数将士的生命,还有一句“要打多久就打多久”换来的。
当年那句“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不是一句怒火中烧的呐喊,而是一个领袖看透对手、认清自己后的理性表达。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成熟,是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
如今我们回看,毛主席这句话所代表的,不只是外交立场,更是一种民族气质:不畏强敌,不惧牺牲,只要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再苦再难都扛得住。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参考资料:
毛宁分享毛主席霸气发言视频,“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