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被打怕了?打压"戊戌变法",逃亡西安后,又开始鼓励变法

无事说过去 2024-12-13 18:04:54

1898年6月11日,由于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清朝政府的国权逐渐丧失,在朝野上下的一片呼声当中,光绪皇帝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改革。

为了实施改革,光绪皇帝任命康有为担任总负责人,任命身在湖南的谭嗣同返回京城担任军机章京,辅助康有为进行改革。

为了保证谭嗣同来到京城途中的人身安全,光绪皇帝特意命令湖广总督张之洞负责一路护送。

除此之外,光绪皇帝还启用了一批具有变法思想的维新派人士,其中包括梁启超、杨锐、杨深秀、林旭、刘光第等人。

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又称为“维新变法”。

康有为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人被杀

虽然光绪皇帝是清朝政府的最高执政者,但是朝政大权却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慈禧太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守派,她并不同意实施变法。

就在康有为等人正在积极制定变法措施的同时,慈禧太后也开始行动起来,她要阻止这场“戊戌变法”。

6月15日,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之下,光绪皇帝将支持变法的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翁同龢免职,遣返原籍。同时任命荣禄取代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又让崇礼、怀塔布和刚毅等人掌管军机处。

直到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把朝廷的重要部门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慈禧太后

见此情景,尽管光绪皇帝十分愤怒,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心里默默痛恨。

从此以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逐渐升级,双方针锋相对,导致朝堂之上的局势更加紧张,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

“戊戌变法”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却引起了守旧派势力的不满,包括士人、乡绅和官僚。

面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巨大压力,光绪皇帝继续推行改革,他企图通过壮大维新派的势力,来对抗保守派。

光绪皇帝

于是,光绪皇帝颁布圣旨,以“阻挠变法”的名义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睽等六名官员全部撤职,又将谭嗣同、杨锐、林旭和刘光第擢升为四品卿衔,负责在军机处处理改革的事情,史称“军机四卿”。

随后,光绪皇帝又把李鸿章、敬信赶出总理衙门。

被光绪皇帝撤职的官员纷纷跑到慈禧太后面前,请求慈禧太后“临朝训政”,使得保守派和维新派的斗争更加尖锐,彻底已经公开化。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9月14日,光绪皇帝为了重开懋勤殿,并在这里设立改革机构,专门前往颐和园面见慈禧太后,试图将她说服。

可是,当光绪皇帝刚一提出这个要求,立马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强烈反对。

此时的光绪皇帝预感到了情况不妙,他连续下了下了三道诏书,而且马上召见杨锐,赐予他一份“衣带诏谕”,内容当中写道:

“今朕位且不保,汝命康有为和军机四卿,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然而,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9月16日,在谭嗣同的提议之下,光绪皇帝召见统率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擢升为兵部侍郎,企图拉拢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以备不时之需。

袁世凯

9月18日夜里,谭嗣同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几句寒暄之后,他拿出了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谕”交给袁世凯观看。

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出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假装同意。

然而,袁世凯却连夜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马上下令封锁进入京城的所有道路,并且迅速乘坐火车前往北京的颐和园,面见慈禧太后。

当慈禧太后得知这件事情以后,顿时愤怒不已,不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向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光绪皇帝竟然敢派兵包围颐和园。

9月19日深夜,慈禧太后果断采取了行动,她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连夜召见了光绪皇帝。

谭嗣同

两天之后,慈禧太后宣布“临朝训政”,并且发动“戊戌政变”,仅仅持续了103天的戊戌变法正式宣告失败。

9月24日,梁启超和康有为劝说谭嗣同跟自己一起逃向日本,谭嗣同却不同意。

谭嗣同说道:“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9月25日,谭嗣同遭到了逮捕,他在狱中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和刘光第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被称为“戊戌六君子”,而光绪皇帝本人也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朝廷之中再也没人敢谈变法的事情。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态度转变

直到1900年,一向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慈禧太后的态度,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

那么,慈禧太后曾经对“戊戌变法”百般阻挠,如今为什么又突然一反常态,反而支持变法呢?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提督西摩率领八国联军2000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一带受到义和团的阻击。

6月17日清晨,八国联军以优势兵力向大沽炮台发起猛烈进攻。双方激战了数小时,最终炮台失守,守将自杀殉国。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仓皇带领光绪皇帝和一些王公大臣向西安逃亡。

而慈禧太后为了面子问题,对外宣称是光绪皇帝要到西安去打猎。

在仓皇逃命之前,慈禧太后命令李鸿章担任全权大臣,负责收拾她留下的一堆乱摊子,同时她还下令将光绪的爱妃珍妃推入井里淹死。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下令把珍妃推入井里,是因为珍妃不愿意让光绪皇帝逃跑。

在往西逃亡的这一年,慈禧太后已经是65岁的高龄了,这个平日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老人,一路颠簸下来,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在西逃过程中,慈禧太后的生活还可以勉强维持,但早已成为囚徒的光绪皇帝却过得十分凄惨。

有一天晚上,太监李莲英照顾慈禧太后睡下后,他就去了光绪皇帝住的地方。在微弱的烛光下,只看见光绪皇帝坐在床上,身旁的小太监也不知去了哪里,床上什么被褥也没有。

李莲英看到这种情形,立马跪下说:“哎呀,奴才该死,这是我照顾的不周。皇上你等着,我马上过来!”

说完,李莲英立即跑回自己的房间,把给自己准备好的被褥抱了过来,同时还叫来了几个小太监,帮助光绪皇帝把被褥铺好。

李莲英

慈禧太后是一个喜欢高雅生活的人,食不厌细,吃什么都特别挑剔。

在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的时候,论花起银子来可是不要命的花,两年的逃难生活,深深刺激到了这位已经65岁高龄的女人。

此时的慈禧太后第一次感受到,大清帝国已经危在旦夕了,当自己性命都不在的时候,即使有再多的银子也都没有用了。

为此,慈禧太后意识到,必须要实行新政,推动变法,才能挽救命悬一线的大清帝国。

然而,回想起两年前,被自己一手扼杀的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后悔不已。

荣禄

慈禧太后表变法决心,大臣望而却步

逃到了西安之后,慈禧太后开始与文武百官讨论变法的事情,并且积极让大家展开辩论。

可是,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是一个经常善变的人物,万一将来哪一天再反悔变法,大家必定都会成为下一个“戊戌六君子”。

所以,当慈禧太后在征求大臣们意见的时候,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生怕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早在1900年8月20日,慈禧太后在向西逃亡的途中,她就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写下《罪己诏》。

光绪帝、珍妃

在《罪己诏》当中,慈禧太后这样写道:

“不谓近日衅起,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致震惊九庙,慈舆播迁。自顾藐躬,负罪实甚。然祸乱之萌,匪伊朝夕,果使大小臣工有公忠体国之忱,无泄沓偷安之习,何至一旦败坏若此!尔中外文武大小臣工,天良具在,试念平日之受恩遇者何若?其自许忠义者安在?今见国家阽危若此,其将何以为心乎!”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把一切罪名都推到了光绪皇帝的身上。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直接发一个新政的诏书,而是要多走一步路,首先替光绪皇帝发布一份《罪己诏》,目的就是要制造社会舆论,先让外界知道光绪皇帝是有错误的,而自己就是来收拾残局的。

这样一来,慈禧太后主持这场变革,就没有人会认为有问题了。

八国联军

所以,《罪己诏》在客观上只是安抚民心的,同时也是为慈禧太后接下来想实行新政变法创造一个舆论的氛围。

然而,这个《罪己诏》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8月22日,在逃到宣化府城时,慈禧太后又替光绪皇帝下诏了一份“求直言”。可是,文武百官都知道,做出这种虚心纳谏姿态的是慈禧太后,而不是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的这份“求直言”诏书,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反应,因为文武百官也不敢轻易相信这份“求直言”是否真诚。

12月1日,慈禧太后再次发布诏书,要求文武百官在两个月之内,必须就朝廷的政治改革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谭嗣同

两个月过去了,文武百官仍然心有余悸,都走不出“戊戌变法”的阴影。

1901年,慈禧太后再次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正式昭告天下“要实行变法”。但她又担心老百姓对几年前的“戊戌政变”心存顾虑,担心再次步“戊戌六君子”的后尘。

于是,慈禧太后就向百姓们宣告:“我们这个变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完全是两回事,维新变法变法名义上是变法,实际上是乱法。”

但是,慈禧太后所发布的变法诏书里的内容,却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慈禧在西安大讲变法图强,尽管娓娓动听,仍然很难取得文武百官的信任。

慈禧太后

慈禧新政收获成效,但来的太晚了

除了两年前那腥风血雨的可怕回忆之外,还有眼前的现实,八国联军闯入北京城,议和谈判仍在艰难地进行,在此时谈论变法图强,文武百官纷纷表现出了疑虑、惶恐和观望的心态。

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慈禧太后首先设立了一个督办政务处,除了军机大臣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省份的总督加入,专门负责专事改革,此时的文武百官才相信,慈禧太后是动了真格的了。

在此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两人联名,在一个月内连奏了三道奏折,要求慈禧太后必须要进行改革。

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大大超过了曾经被她一手扼杀的“戊戌变法”,这是出乎文武百官意料之外的。

思想守旧的慈禧太后主导的“慈禧新政”,之所以能够超越“戊戌变法”,因为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给整个朝廷换上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从根本上来看,“慈禧新政”就是戊戌变法的延续,同时也是“戊戌变法”的深入。

在行政制度上,慈禧太后增加了外务部,而外务部比其他的部门要高出半格,这体现了她把中国封建王朝过去几千年的“重内轻外”这个思想扭转过来了。

在政治上,创办了现代的政治架构;在军事上,推行裁减绿营;在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度;在经济上,朝廷鼓励人们经商。

慈禧太后实施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是清朝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逐渐,文武百官意识到,仅仅是实行这些新政,而不改变国体,是不能使国家富强的,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呈现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就在这个时候,“君主立宪”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有的大臣敢于当面跟慈禧太后当面去说这个事情。

而这一次,慈禧太后听后并没有感到愤怒,而是说:“你给我说个理由。”

1904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清朝政府宣布保持中立,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采取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了君主专制的沙皇俄国。

因此,文武百官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是要优于君主专制的。

日俄战争

文武百官说出这个理由之后,慈禧太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她说:“前提是保证皇家的人员和财产安全,必须要在宪法里写进去,皇室成员还有可以自由地出巡。”

也就是说,大清帝国还是属于慈禧太后的,这实际上就是仿照日本的天皇制度以及当时很多西方国家的皇权一样。

慈禧太后认为,也许只有这样做一个妥协,大清王朝才能走得更远。

1905年7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实施立宪,要求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政治。

张之洞

在荣禄、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慈禧太后最终釆纳了他们的建议,她再次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决定派遣五个相对年轻的大臣出国考察。

五个大臣去了欧洲和欧美地区考察了一圈下来,返回来后就对慈禧太后说:“不得了老太后,外面的世界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慈禧太后一下子幡然醒悟了,直到此时才意识到,清朝政府所做的改革是对的,但已经太晚了。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下旨,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光绪皇帝的侄子,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史称“宣统皇帝”,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11月15日,也就是光绪皇帝驾崩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因病而逝,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溥仪

慈禧太后实行的新政无可非议,但她的顽固保守行为,仍然逃避不了要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正是她的顽固保守,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从而让大清帝国丧失了改革政治体制的大好时机。

“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如果没有“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实行的新政也找不到参考,新政自然也无法走得更远。

正是由于之前的“戊戌变法”,再加上有随后而来的“戊戌政变”的惨痛的教训,正面的和反面的历史教训,这两个都摆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最终让她做出了一个相对明智的决策。

可惜的是,慈禧太后的这个决策来得太晚了,她在后期所做的种种努力,终究也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江山。

0 阅读:1
无事说过去

无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