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上这种宦官专权,谁会不害怕?刘瑾架空明武宗,百官敢怒不敢言

无事说过去 2024-12-27 18:36:49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于吏部尚书焦芳的叛变,以刘瑾为首的内廷“八人宦官集团”,击败了以内阁首辅谢迁和刘健为首的外廷文官集团,刘瑾从此一步青云,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宦。

从此以后,明朝开始进入一个“贤德远离,奸邪盈朝”的时代。

刘瑾不仅一跃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掌管了明朝最为重要的东厂和西厂。

刘瑾虽然只是正四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司礼监的权力却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票拟权,可以对朝廷的军政事务提出处理意见;第二、批红权,有权对所有奏折做出决策,然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令;第三、行政监察权,可以代表皇帝对朝中大臣进行监督。

刘瑾当上了司礼监的一把手,那些曾经反对他的大臣就要遭殃了,因为他即将实施一系列的反击报复行动。

刘瑾刚刚来到司礼监上任的时候,还是比较谨小慎微的,任何事情都会先向明武宗进行请示。

可是,时间一长,每当明武宗正在玩得高兴之时,刘瑾就去找他汇报事情,严重扰乱他的兴致,甚至对刘瑾大发雷霆。

有一次,明武宗气愤地对刘瑾说道:“你现在什么事情都拿来烦我,我要你是干什么吃的,有的事情你自己看着办吧,不用向我汇报!”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的这句话,正是刘瑾想要听到的结果,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以明武宗的名义祸乱朝纲。

根据《皇明纪略》当中的记载,朝廷内阁当时想要以明武宗的名义起草诏书,必须先要征求刘瑾的同意,他们才敢下笔起草。

更有甚者,为了方便处理朝政事务,刘瑾直接把奏折拿到自己府上,逐渐形成了另一个权力中心,被称为“立皇帝”。

因此,当时的明武宗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实际处理朝政事务的则是“立皇帝”刘瑾。

为了在朝堂树立自己的权威,刘瑾采取了三大措施:打击政敌、架空六部和干预司法。

当时,刘瑾想要搞定正二品以下官衔的文武官员,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文武官员的地位越来越弱,武将不再以军队的事务为重,而是整天想着怎么献媚刘瑾。

长而久之,给明朝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军队实力大为削弱”。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在撰写《明史》的时候,曾经对于刘瑾的这种玩法做出这样的评价:

“让明朝天下的兵将冲锋陷阵,无人敢上,守备防御无能为力,大明帝国军力锐减。”

明朝时期的司法流程比较完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分别负责案件的审判、复核和监察,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合称“三法司”。

刘瑾心想,既然自己想要完全把持朝政,那么“三法司”必然不能排除在外。

于是,刘瑾开始干预明朝的司法监察权,他命令北京都察院和南京都察院的所有奏折都要向自己禀报,自己看过之后再决定是否向明武宗进行汇报。

眼看都察院的官员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刘瑾直接命令朝廷内阁颁发命令,授权“天下镇守太监,得预刑名政事”。

让太监干预司法,简直就是贻笑大方,这让明朝法律的威严何在?

刘瑾

为了对朝廷的官员和民间的百姓进行监督,除了东厂和西厂以外,刘瑾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内行厂,三厂的特务搞得官员和百姓人心惶惶。

关于刘瑾执掌的特务系统究竟有多可怕,在《明史·刑法志三》当中这样记载:

“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有司闻风,密行贿赂。于是无赖子乘机为奸,天下皆重足立。而卫使石文义亦(刘)瑾私人,厂卫之势合矣。”

刘瑾通过一系列手段打击政敌、架空六部、干预司法,终于把明朝的所有大权尽归其手,他的权力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

刘瑾把持明朝的朝政大权之后,对于那些曾经反对自己的官员,他开始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报复计划,主要体现在以前五件事情上面。

第一件事情:刘瑾抬高自己身份;

刘瑾刚一登上权力高峰的时候,就下令禁止文武官员直呼他的名字,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惩罚,在当时称之为公讳。

当时,公讳只是用来保护两类人群的名字:皇帝和圣贤。

这样一来,刘瑾禁止文武官员直呼自己的名字,无疑是把自己的身份抬升到了皇帝或圣贤的高度。

明代学者皇甫录在《近峰闻略》一书当中记载:

“百官门状启札,悉用红纸,故京师纸价顿十数倍。虽元臣宿将,必曰晚生,曰门下生,而称瑾则有恩府、恩主、千岁公公之语。”

有一次,都察院的官员在传议奏折的时候,一不小心写下了“刘瑾”两个字。

刘瑾得知以后非常气愤,认为这是都察院故意诋毁自己的人格,于是决定对都察院进行处罚,他让左都御史屠滽率领都察院的全部官员跪下道歉。

屠滽在朝廷当中位高权重,官职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以及正二品的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而刘瑾仅仅只是正四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无论是官职,还是资历,屠滽都是刘瑾的前辈,刘瑾却让他当众下跪,可见刘瑾的权势有多么大。

刘瑾用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卑躬屈膝的小太监,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在此期间遭遇的压抑和挫折,如今全部都发泄在了别人身上。

刘瑾肆意践踏其他官员的尊严,享受着权势给他带来的快感,在达到他心灵满足的同时,也让他逐渐失去了理智。

刘瑾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天大地大数皇帝最大,而年轻的明武宗整天只顾玩乐,不问朝政,所以除了皇帝以外,自己就是明朝最大的一个。

第二件事情:奴使文武百官;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六月二十六日,年仅十七岁的明武宗突然想起要上早朝,他端正的坐在龙椅之上,倾听文武百官的上奏。

可是,文武百官刚刚上奏几件事情,明武宗就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宣布退朝。

明武宗朱厚照

当三百多名文武官员纷纷离开朝堂之后,明武宗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封匿名信,他打开大致看了一下,就随手递给身边的刘瑾,并且说道:“这封信是写给你的!”

说完,明武宗赶紧前去豹房训豹去了!

刘瑾看完这封匿名信,才发现这是一封弹劾自己贪赃枉法的检举信。

刘瑾顿时勃然大怒,马上派人把刚刚离去的三百多名文武官员全部召回朝堂,他要调查清楚这封匿名信究竟是哪位官员写的。

面对刘瑾的质问,文武官员慑于他的淫威,自然不敢主动承认。

于是,刘瑾一怒之下,竟然让所有文武官员来到奉天门外,全部跪在地面上的青石板上面。

当时正赶上夏季的炎炎烈日,地面上的青石板被太阳晒得滚烫,文武百官跪在青石板上还没多久,就显得痛苦不堪,但他们谁也不敢站出来发表意见。

刘瑾则是亲自监督文武官员罚跪,他坐在一片阴凉处,吃着冰镇西瓜。

很快,有一位官员忍受不住炎炎酷日,晕了过去,刘瑾让人把他拖到一旁,其他的人继续罚跪下去。

过了一会儿,有人前来向刘瑾汇报事情,他急忙匆匆离去,并且让太监刘荣继续监督文武官员。

看到刘瑾离开,李荣对这些文武官员起了同情之心,他让文武官员可以坐在地上放松一下,等到刘瑾回来的时候再跪,还给他们送上了一块冰镇西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刘瑾却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亲眼看到了眼前的一幕,李荣顿时被吓得浑身哆嗦。

对于这次罚跪的结果,有三名文武官员被当场晒死,上百名文武官员被关进监牢,而李荣由于怀有同情之心而被迫退休。

除此之外,刘瑾还迫害了一位明朝的忠臣许天赐。

许天赐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奉命前往安南国(如今的越南)担任外交使节,等到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返回北京的时候,他发现此时的朝廷已经大变,没有官员敢讲真话。

由于许天赐一向提倡清正廉明,朝廷就让他去清查皇帝的内库。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许天赐查出了刘瑾私自挪用、账目不清等等问题。

许天赐内心深知,如果把调查结果上奏给朝廷,那就是死路一条。如果隐瞒不报,那么就是触犯国法,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更为可怕的是,刘瑾已经知道许天赐查到了自己身上。

万般无奈之下,许天赐还是决定站在正义一方,他使用《大明律》作为武器,揭发刘瑾犯下的的种种罪行,要跟刘瑾对抗到底。

许天赐知道,不能再按照正常的流程上奏,这样奏折根本到不了明武宗的手里,反而会被刘瑾截获,只能采取其它方法向明武宗上奏。

许天赐意识到,自己已经身陷绝境,刘瑾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于是他想到了最后一招:以死上谏。

许天赐把弹劾刘瑾的奏折写好之后,就告别了家里的妻子和儿女,独自一人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藏了起来,准备寻找机会直接上谏明武宗。

由此可见,许天赐已经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企图与刘瑾同归于尽。

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许天赐真的死了,他并没有跟刘瑾同归于尽。

关于许天赐的死因,史料上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畏惧刘瑾的庞大势力,从而自缢身亡。二是刘瑾派出锦衣卫找到了他的藏身之所,将他杀害之后,故意伪装成了自杀现场。

第三件事情:经济制裁对付政敌;

自从刘瑾把持朝政以后,残害了无数明朝的忠臣良将,类似许天赐这样的文武官员还有很多,他们不是被害致死,就是被打压革职,即使留在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员,也都是战战兢兢,不敢流露出一丁点对刘瑾的不满情绪。

因此,刘瑾基本上已经掌控了满朝文武官员的命运权和话语权,但这依然无法满足他的野心。

锦衣卫

在对付政敌上面,刘瑾还自创了三招绝活:肉体上消灭,经济上搞垮,政治上搞死。

除了当众杖责文武官员的屁股,以及派人搞暗杀以外,刘瑾还采用了一个新的处罚方式,那就是“罚米法”。

明朝时期,文武官员的俸禄是使用大米进行折算的,正二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的一年俸禄是七百三十二石米,而刘瑾身为正四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他的一年俸禄是二百八十八石米。

刘瑾对哪位文武官员进行处罚,具体处罚多少,全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有一次,刘瑾的心情特别不好,他大手一挥,一下子就处罚了两百多名文武官员的俸禄,轻的处罚几十石米,重的处罚五百石米,给文武官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满朝的文武官员当中,还是有敢于反抗刘瑾的,身为三朝元老的杨一清就是其中的一个。

看到刘瑾如此专权跋扈,祸乱朝纲,杨一清暗自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替朝廷除掉这个祸害。

可是,杨一清还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刘瑾反而提前对他采取行动了。

杨一清在当时担任内阁首辅,也算是老谋深算,善弄权术,有人称他为“文可治国,武可安邦”,在《明史》当中对他的评价有八个字:

“出将入相,文德武功。”

杨一清

然而,在刘瑾的眼里,不管杨一清是几朝元老,也不管杨一清有多么位高权重,只要敢与我为敌,就把你搞垮。

后来,趁着杨一清在西北地区修筑防御工事的时候,刘瑾诬陷他“冒领军费、浪费军费”,将他关进了监狱里面。

庆幸的是,在两位大学士李东阳和王鳌的拼死相救之下,才把杨一清救了出来,从而保住了性命。

刘瑾虽然没有将杨一清搞死,但还是把他的官职革除,还处罚了他六百石米,致使他一家老小吃饭都成了问题。

杨一清画像

第四件事情:使用政治攻击的手段;

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三月,刘瑾命令满朝的文武官员跪在金水桥,听候由他审定过的“奸党名册”。

在这份“奸党名册”当中,被刘瑾列为“奸党”的文武官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上至原来的内阁首辅刘健、内阁大学士谢迁等人,下至七品芝麻官。

可以说,只要是曾经对刘瑾有过不满情绪的文武官员,甚至曾经对刘瑾皱过眉头、翻过白眼的文武官员,都被列入了“奸党”。

除此之外,刘瑾的另外一招更加狠毒,那就是“剥夺诰券”。

“诰券”是由皇帝赏赐给藩王和功臣的一种奖励,例如免死铁券、免税铁券等等。

平江伯陈熊的先辈曾经在明成祖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成祖赐予了一个免死铁券,他的子孙后代拿着这个免死铁券,即使犯下再大的过错也都可以免于一死。

由于陈熊掌管着漕运,家里特别有钱,刘瑾就想要把他拉拢过来。

面对刘瑾的威胁,陈熊直接给予拒绝,并且说道:“我是伯爵传家,你就是一个太监,尽管你现在有权有势,但是我有成祖皇帝赐予的免死铁券,你又能拿我怎么样?”

这句话彻底惹怒了刘瑾,在刘瑾看来,只要陈熊不愿归附于自己,就算家里有免死铁券也没有用。

没过多久,刘瑾追回了陈熊家里的免死铁券,并且把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海南卫(如今的海南三沙),去那里开发边疆。

第五件事情:变异法律和风俗;

刘瑾颁布了三项匪夷所思的条令,公然更改明朝的法律和风俗。

第一项条令:刘瑾派人把漂泊在京城里面的所有外乡人全部赶了出去。

然而,带来的后果就是成千上万的外乡人聚集在北京城外,联合反抗刘瑾的这一措施。

第二项条令:刘瑾命令天下所有的寡妇通通改嫁。

在《大明律》当中明确规定,有三类寡妇是不能再嫁的,一是在丈夫死后,还在服丧期间的不能改嫁;二是诰命在身的寡妇不能再嫁;三是立志守节的寡妇,别人不能强迫她们再嫁。

可是,刘瑾才不管这些规矩,天下之事就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他索性直接跳过《大明律》,命令天下的寡妇全部都要再嫁。

第三项条令:去世之后迟迟不下葬者,要按照佛教的做法实施火化。

根据《大明律》当中的礼律和刑律,焚烧尸体是重大的违法行为,更被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重罪。

这项条令刚一颁布,立马引起了天下的沸腾,还差点引起了一场连锁性的事变。

眼看已经引起民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刘瑾只好宣布废除了这一条令。

0 阅读:4
无事说过去

无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