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
——《资治通鉴·周纪一》
吴起死了,死得很窝囊,也很悲壮。
纵观他的一生,用一句话概括很是贴切:非常人做非常事建非常功,也死于非常!
01、 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在历史能留名的大多都不是非常之人,但像吴起这样非常的也并不多见。
他出身卫国平民,但却志向远大,可惜不为人理解,还招致了群嘲,自尊心被严重伤害,一怒之下杀了这些嘲笑自己的凡夫俗子,被迫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在拜别母亲之际,立下了“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誓言,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寻理想的征途。
他第一站来到了儒学发源地鲁国,拜在了孔子高徒曾参次子曾申门下研读儒学。但时间不长,远在卫国的母亲不幸去世,因为尚未实现位列“卿相”的目标,强忍心中的悲痛没有“入卫”奔丧,被曾申逐出师门。
眼看学文不成,他索性弃文学武,并投靠到鲁国世家季孙氏门下,等待一飞冲天的时机。
02、杀妻求将、大败齐师
公元前412年,齐国相国田和发兵攻打鲁国,鲁国贵族们慑于齐国的强大,没有人愿意领兵迎敌。于是,季孙氏向鲁穆公推荐了吴起,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田和族人,鲁穆公怕他会偏向齐国而犹豫不决。
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吴起杀死妻子的非常之举,赢得了鲁穆公的信任,如愿做了将军领兵出征,并一举击溃了齐国大军。
这一战,让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世家家臣,成为了扬名诸侯的军事奇才,既为自己以后的开挂人生打下了基础,也为最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按照常理,吴起取得了如此的胜利,迎接他的应该是高官厚禄和美女田宅。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得胜归来的他遭受了鲁国群臣全方位的诋毁和攻击。
首先,从道德制高点对吴起发起人身攻击。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他们为吴起刻画了一副残忍薄行的卑劣嘴脸,按照司马光总结的儒家“人才论”,这样的“小人”是万万不能用的。
其次,从国家安全角度抹杀吴起战功。在他们看来,鲁国因为弱小就应该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今天吴起“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因此,鲁国不需吴起,只要匍匐在地就能苟安于乱世。
最后,从国家道义角度误导鲁国国君。腐儒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所谓的“道义”挂在嘴边,认为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如果鲁国重用曾在卫国杀过人的吴起(可能是虚构的),就是不讲道义、抛弃卫国。
鲁穆公原本就没有对吴起给予充分的信任,再加上群臣的集体诋毁,不但免了吴起的官职,还顺带杀了他的靠山季孙氏。
这一仗,吴起在战场上赢得很精彩,在政治上输得很彻底。老婆没了、官职没了,靠山也没了,“卿相”之路就此戛然而止。
这些饱读诗书的孔门弟子们,凭三寸不烂之舌颠倒是非黑白的本领无人能及,更无人能敌,吴起不惜名节所争取到一切转瞬成空。
心灰意冷的吴起决定离开这个让他充满希望又彻底失望的国家,再次踏上了追寻梦想的征途。
03、辅佐文侯、力压强秦
吴起逐梦之路的第二站来到魏国。
魏文侯虽然贤明,但对使用吴起多少还有点拿不定主意,于是把李克(李悝的别名)叫来征求意见。
李克的回答是:“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在对吴起人品作出评价的同时,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帮魏文侯下定了任用吴起的决心。
吴起带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部下都愿意为他而死战杀敌,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但吴起在魏国最大的贡献是训练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特种部队,号称“魏武卒”。这是一支重装补兵,最盛时有五万之众,每名武卒身披三层护甲,手执长戟、腰悬硬弩,身后背着五十支弩箭,还要携带一把铁剑和三天口粮,一天之内奔袭百里才算合格,是一支无坚不摧的特战劲旅。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变革的一次空前绝后的探索。虽然其它诸侯国都知道魏武卒的厉害,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模仿,这并非其它国家没有组建“武卒”的条件,而是因为没有这个气魄和胆量,因为那个时代车兵依然是战场主力,也只有魏文侯和吴起才有这个超前的战略魄力和眼光。
魏武卒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组成基本作战单位。战时设将军一人指挥,聚则组成军阵,分则以任何单元或者单兵作战,指挥系统极为灵活,就像大脑指挥自己的手脚臂膀一样。即便被冲散了,不论各军兵士是否相识,都能迅速组合、重新结阵。
这支部队的训练方式也极为特别,既有专职教练从单兵技能、编队战术、兵团阵法、通讯联络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也特别注重军事骨干的领训互训,“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而且,几乎从组建之初就开始连续征战,是在实战中训练出来的一支战力极其强悍的部队。
吴起就是带着他亲自训练出来的这支部队,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里土地。特别是的阴晋一战,吴起率领五万武卒、五百战车和三千骑兵,击败了气势汹汹的五十万来犯秦军,彻底占领了自华山以东到黄河西岸的大片土地。魏国在此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把秦国钉死在华山以西近三十年。
魏国也凭着这支劲旅四处征战,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强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在魏国强盛之路立下了不世之功,成为那个时代人人为之色变的战神。
04、再遭陷害、逃魏入楚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魏文侯死了,公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和他老爹魏文侯不一样,他对吴起并不绝对信任,而吴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一次陪着魏武侯视察黄河的时候,还逮着机会教育他要以德治国,让魏文侯心中不爽,只不过没有表现在脸上而已。
一向神经大条的吴起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要和田文争夺相位,结果被怼得无言以对,弄了个灰头土脸、得不偿失。
但这一切都被继任的魏国国相公叔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一直想娶魏国公主为妻,但十分忌惮吴起,于是就利用魏武侯对吴起的不信任离间这对君臣。
公叔首先到魏武侯那儿把吴起大大地夸赞了一番,说他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说着说着则话锋一变,说他担心魏国太小,吴起没有长留之心,他建议魏武侯以下嫁公主试探吴起,如果他愿意长留魏国肯定会欣然接受,如果他拒绝娶公主为妻则肯定另有打算。
接下来,公叔又假装偶遇吴起,和他一起回到王宫,故意让公主羞辱自己,让吴起误以为这个公主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女子,而不敢娶魏国公主为妻。
单纯的吴起哪里能想到这是公叔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连环计,认准了这个公主绝非善茬。所以当魏武侯说出把公主嫁于他为妻时,就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让魏武侯深信他没有久留之心而越发猜忌他。
臣下一旦受到君上的猜忌,其结果绝对是致命的。吴起不得不逃离魏国,只身入楚寻找机会。
05、英雄末路、俯尸王尸
这时候的吴起已经不是当初籍籍无名的平民,而是威震诸侯的战神。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了重用,被楚悼王拜为令尹(相国),成为了楚国的百官之首。
吴起是个有理想的人,而且也在为了实现理想而时刻准备着。在魏国的二十多年,他除了领兵打仗外,也非常重视文化课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楚国的短短六年,他几乎是在拼命工作,在帮助楚王实现富国强兵的同时,也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作为令尹,他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对这场改革,《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具体来说,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修法订律、审明政令,推进依法治国。纠正官场私人请托成风的陋习,让百姓人人知晓国家法令,养成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
二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对职能不明确和作用不明显的官职一律裁撤,激发楚国群臣为国效力的内生动力。
三是厘定公族,取消爵禄,减轻财政负担。封君贵族超过三代者,一律取消按例供给,迁移到偏远地区充实人口,强化对国土的控制。
四是破除空谈、强兵为要,增强综合国力。打压夸夸其谈的游说从横之徒,把富国强兵放在首位,积蓄称雄诸侯的雄厚国力。
经过吴起的这一番操作,楚国国力迅速强大,于是开始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国土向北扩张到了黄河流域,实现了“饮马大河”的梦想,向南拓展到洞庭湖及湘江流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吴起的老东家魏国也被楚国揍得满地找牙,甚至一度把魏国给拦腰切断,着实让吴起出了一口胸中的恶气。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吴起在楚国大显身手,“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带着楚军“饮马大河”的同时,让“诸侯皆患楚之强”的同时,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树立了强大的敌人,为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死了,吴起的靠山没了,被他褫夺了爵位俸禄的贵族们联合起来向他反扑,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向着他的后背乱箭齐射,吴起拼尽最后的力气爬到了楚悼王的身上,但杀红眼的这些贵族们根本就顾不上这些,乱箭甚至都射到了楚悼王的尸身上面。
一代战神就这样死了,虽然没有战死沙场,但一生都在为理想冲锋陷阵,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刀山火海,他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死后,楚肃王夷灭了因刺杀吴起而伤及王尸的贵族七十余家,也算是对吴起英灵的一丝告慰。
纵观吴起的一生,虽然一直被误解、被诋毁、被陷害,但从不气馁,轻言放弃,活得真实洒脱、特立独行。虽然背负了“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残忍薄行、贪而好色”的千古骂名,但其用兵不让孙武、变法堪比商鞅,先后历仕鲁、魏、楚三国,都立下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非常之功,位列武庙十哲的确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