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邓艾被诛原因:在司马昭眼中,他是一个比钟会更危险的人

乾坤一局 2024-04-09 03:31:07

曹魏名将邓艾在灭蜀之战中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他却很快被司马昭诛杀,让人匪夷所思,历代学者认为邓艾的死与其居功自傲导致被司马昭猜忌有关。然而从司马氏和关陇集团的角度来看,邓艾被杀的原因并不简单。显而易见,司马昭是在处心积虑要把他干掉,因为在他眼里,邓艾是一个比钟会更危险的人,毕竟他的身后是深不可测的关陇势力。

司马昭与邓艾产生隔阂

邓艾真正步入仕途是从司马懿提拔开始的。随后,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时期,邓艾提出淮河南北屯田、徙戎等诸多意见,并付诸实施,还在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中立功。总体来说,邓艾与司马懿和司马师的关系比较和谐,并没有什么矛盾。

邓艾与司马氏原本较为和谐的关系在司马昭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在伐蜀之战前后,二人的关系逐步恶化,司马昭不信任邓艾,邓艾不听命于司马昭,二人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最终导致邓艾被杀的结局。

邓艾与司马昭的重重矛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前邓艾反战,司马昭以邓艾为偏将:二是战中邓艾擅自行动,不听司马昭命令;三是战后邓艾“无罪”被杀,司马昭处置严厉,不予平反。

首先,在战前,邓艾屡次反对伐蜀,司马昭命钟会为主力,邓艾率偏师伐蜀,并以卫瓘为监军。当司马昭决定伐蜀时,邓艾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屡陈异议,邓艾的屡次反对引起司马昭的担心,于是以主簿师纂作为邓艾的司马劝其伐蜀,邓艾才听从。

然而,邓艾久在陇右抗蜀,屡挫姜维的侵扰,理应对蜀军的情况更加熟悉,他以“未有衅”为由反对伐蜀实际上只是借口,邓艾可能明白司马昭发动伐蜀的战争,不只是为了消灭蜀汉,而且也有针对他的用意。虽然邓艾最后勉强同意伐蜀,但因其多次反对,司马昭已经表现出不满。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认为“邓艾不终之隙,已兆于此。”。已经为邓艾的悲剧埋下伏笔。

司马昭伐蜀的一个不可告人目的:顺便除掉邓艾

司马昭任用邓艾参与伐蜀,主要是因其久在陇右与蜀汉作战,经验丰富,不得不继续倚重。但是,由于邓艾的不断反对,司马昭又不能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于是对伐蜀军队做出如下部署:

伐蜀三路大军,共十八万左右。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统领三万余人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四川松潘)、沓中(今甘肃舟曲县、迭部县)进军,进攻姜维。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从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礼县)进军武都(今甘肃成县)、桥头(今甘肃文县),绝姜维归路。东路由镇西将军钟会统帅十余万大军从骆谷(今陕西西安周至县)、斜谷(今陕西风翔眉县)和子午谷(今陕西长安县)直袭汉中。

从作战计划上能够看出,司马昭以钟会率领主力军直指蜀汉,担当灭蜀之重任,而长期坐镇陇右的邓艾却率领偏师负责牵制姜维,是为钟会灭蜀铺平道路,同时负责牵制姜维的还有诸葛绪。钟会率领的是中央主力军,人数上远多于邓艾统领的陇右军,实际上是对邓艾的牵制,并且有胁迫邓艾军伐蜀的意味。

同时,司马昭以卫瓘监邓艾与钟会军事,给兵千人。司马昭以卫瓘为监军,监视邓艾的用意不言而喻,并且卫瓘单独领兵,实际上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安排,伐蜀的军队就形成钟会、邓艾、卫瓘三人各自独立,相互牵制的局面。

邓艾受到钟会的牵制和卫瓘的监视,目的就是不让邓艾充分施展力量,对其作战的行为进行限制。司马昭想借用邓艾的陇右力量灭蜀,但是又不直接交给他灭蜀的重任,目的是限制邓艾立功,以防其陇右势力的坐大。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就与邓艾在战前就埋下不和的种子。

其次,在战中,邓艾多次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对司马昭的命令视而不见。主要表现在阴平入蜀和承制封拜。根据战前的部署,钟会担当灭蜀的重任,邓艾和诸葛绪只负责牵制姜维,但是结局却完全相反。

《三国志.邓艾传》记载: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指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从实际的作过程中可知,邓艾军在沓中牵制住姜维的情况下,钟会顺利攻占汉中,当姜维得知钟会入汉中后,引军向东,诸葛绪在桥头没能堵截住姜维,使其到达剑阁,阻挡住了钟会顺利进军的步伐,这使得本应由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的任务落到了钟会头上,钟会也未能攻下剑阁。

最终,邓艾由阴平进军,先行入蜀,接受蜀后主的投降,而姜维则降于钟会。虽然在战争开始,主要是诸葛绪没能牵制住姜维,造成钟会和姜维对峙的局面,打乱了作战计划,但是真正把司马昭的部署安排破坏殆尽的是邓艾。邓艾在姜维与钟会对峙时,没有前去协助钟会抵御姜维,而是自作主张从阴平入蜀,虽然取得了灭蜀的胜利,但是抢得了灭蜀的头功,这不是司马昭愿意看到的。虽然由阴平入蜀这一行动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袭,最终对灭蜀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却是非常艰难而冒险的计划。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军队在进军过程中,道路艰险,粮草不足,从高山峡谷与悬岸峭壁中通过,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而且当时已经快要冬至,更加剧了行军的危险性。

宋代学者何去非认为邓艾身为一名主帅,不考虑大局,而擅自采取阴平入蜀的冒险行动,有导致全军覆灭的危险,最后的取胜只是出于侥幸。不论这个看法是否合理中肯,但阴平入蜀面临的是艰险道路和蜀军偷袭的双重危险。虽然邓艾取得成功,但就擅自采取的冒险行动,以及夺得灭蜀的头功,司马昭也会对邓艾更加不满。

更重要的是,对司马昭来说,邓艾的军队全军覆没并不重要,可能也是司马昭希望的,但是一旦邓艾奇袭失败,钟会统率的十万中央军都存在被围歼的危险,这应该是司马昭最为担心的,因此对邓艾的冒险计划是不满意的。

邓艾在灭蜀后采取“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 的安抚措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邓艾还承制封拜,自行安排蜀中政局,这就做得有些出格了。邓艾在没有朝中命令的情况下承制拜蜀汉王室及百官为官,任命自己的下属为蜀中地方官,并且还提议留陇右兵和蜀兵于蜀,暂缓送蜀后主至京城,并封其为王。

虽然说是为灭吴做准备,但是擅自封王拜官的行为,似乎就像在宣告一个独立王国的建立,这让司马昭不得不怀疑邓艾的用意是否有割据蜀地的野心,也极大地触动了司马昭敏感的神经。于是让监军卫瓘提醒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但邓艾依然我行我素,又说“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依然表现出嚣张专权的姿态。

最后,在战后,司马昭命亲信捕杀邓艾,并且不予平反。其实,从伐蜀军队的人员安排上能够看出,司马昭在战前就已做好防范与制邓艾的准备。钟会为主力,邓艾为偏将,卫瓘为监军,这是最明显的体现,前文已提及。

雍州刺史诸葛绪,本应属于征西将军邓艾的部下,但是雍凉都督早日一分为二,而雍州的范围包含关中与陇右,“陇右四郡,谓陇西、南安、天水、广魏也。” 邓艾与钟会由于分别都督陇右与关中,实际上都不能对诸葛绪有完全的指挥权,诸葛绪军可能是一路独立的军队,对邓艾可能也起到一定牵制作用。

司马昭不择手段也要夺回关陇

众所周知,司马氏不得不控制控制关陇的原因,就是这块地方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司马懿曾都督荆豫和雍凉,在这两大地区都有一定的根基,相比较毫无根基的扬州,掌握荆豫和雍凉本应更为容易。荆豫都督王昶支持司马氏,荆豫二州成为司马氏相对最为稳定的地方。然而,关中与淮南因其特殊战略地位都有形成地方势力的可能。

淮南王凌、毋丘俭、诸葛诞连掀三叛,公开反对司马氏,成为司马氏夺取地方权力的最大障碍。而在关陇,地方胡汉各族、军政长官、蜀汉北伐将领,三股势力之间形成既联合又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蜀汉以诸葛亮和姜维为主的将领不断进攻陇右,并且经常拉拢关陇胡汉各族和军政长官,不少羌胡和地方官员叛魏降汉,声势巨大。

在抵御蜀汉进攻,稳定关陇局面的过程中,郭准、陈泰、邓艾等主要军政长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司马氏来说,要想控制关陇,这些关晚要员的态度格外重要。然而,这些曾经被看作司马氏的“亲信”都表现出不服从于司马氏的一面,成为司马氏夺取关陇的潜在威胁。

他们能够成为司马氏潜在的隐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关陇地方胡汉势力建立起程度不同的密切关系。关陇军民强悍善战,本是派去稳定关陇局面的军政要员一旦和当地势力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对司马氏表现出不服从的态度,将会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对司马氏控制关陇来说就是巨大的障碍。

实际上,郭淮、陈泰、邓艾三人,尤其是郭准和邓艾,与司马氏的私人关系并不是很紧密。三人都不属于司马氏集团核心人物。

三人中,陈泰与司马氏的关系应当是相对最密切的,这与颍川陈氏与河内司马氏的密切关系有关,但是陈泰仍然从关陇被调走,最终因曹髦之事而不久郁郁而终,也没有进入司马氏核心圈中。郭准出身二流世族太原郭氏,地位不如一流世族颍川陈氏,而邓艾更出身贫寒。

从郭淮与邓艾的经历能够发现,二人都长期在地方任职,远离洛阳中枢,从未参与到司马氏的决策当中。同时,二人长期在关陇过着军旅生涯,必然会深深打上当地尚武善战的军人风气。特别是邓艾,性格刚急,还有口吃,经常被司马昭取笑。

总之,三人都没有进入司马氏集团核心圈子,都不是司马氏的亲信,却长期坐镇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关陇,司马氏对此本就不够放心。司马氏为夺取地方大权,必须控制关陇要地,而为夺得关陇,又必须清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势力。司马氏对三人的或调动,或限制,甚至铲除,三人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趋势与结果。

司马昭继续执行夺取关陇的基本政策,依靠自身曾多次经略关中的经历,迁速把坐镇关陇七年、担任雍凉都督仅一年、并且未对司马氏构成威胁的陈泰调回,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心腹司马望。然而司马昭同样遇到一个多事之秋,不得不将关陇大权的一部分陇右交与邓艾,以抵御连年侵扰的姜维,形成司马望与邓艾共督关陇的局面。

然而,这不是司马昭愿意看到的,早晚要从邓艾手中夺回陇右,使司马氏重新控制关陇。因此,当司马昭平息中央与准南事端,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后,重夺关陇便提上日程,而此时的蜀汉己江河日下,于是司马昭借伐蜀之机欲从邓艾手中收回陇右。

问题是,此时的邓艾都督陇右己有八年之久,屡挫姜维的功绩使其声望渐增,因此司马昭必须在邓艾羽翼未丰之际,及早铲除其正在日益壮大的势力。以防造成像郭准那样难以撼动的局面。

司马昭既想借助邓艾的力量伐蜀,又担心其建功之后势力继续增长,于是在伐蜀军队的安排上使三路大军与监军卫瓘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并且把直接灭蜀的重任交与钟会,邓艾只是负责牵制姜维。虽然战争结局是蜀汉灭亡,但是邓艾夺得灭蜀头功,这不是司马昭希望的结局,再加上邓艾战前反对伐蜀、战后在蜀地专擅的行为,让原本可能只想从邓艾手中收回关陇权力的司马昭不得不怀疑邓艾有割据一方的野心,于是下定决心要置之于死地。

0 阅读:0

乾坤一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