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的中国虽然割据政权众多,各地战乱不断,但真正称得上棋逢对手的军事对决,只有晚唐及后梁时期的“梁晋争霸”。
在这场战斗中后梁一度取得绝对优势,但最终却被后晋逆风翻盘,这一历史事件自然成为了各路史学家争相研究的焦点。
其中宋代编纂的《资治通鉴》由于距离五代时间较近,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比较全面,从其中的部分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后梁痛失好局的原因。
朱温的皇帝梦在晚唐历史上,李克用和朱温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两名军事领袖,他们曾经都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却反目成仇势同水火,双方之间的战斗也让中原陷入了长达四十年的战火之中。
▲李克用游戏形象
在梁晋争霸的开始阶段,李克用和朱温基本势均力敌,但很快李克用军中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李存信和李存孝之间的争斗直接导致猛将李存孝的叛变。
虽其后来被李克用诛杀,但对给晋军的实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反观朱温这边,其在敬翔等谋士的帮助下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朱温以先南后北,先东后西的发展方针,先稳定了河南和山东的局势,在保证后方无虞的前提下开始与晋军在河北、河中、关中等地展开争夺。
在后梁稳扎稳打的同时,李克用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在朱温拿下一座又一座城池的时候,李克用只能在几个战场之间疲于奔命,这让其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在正面战场上几乎屡战屡败。
在梁晋争霸前期,朱温曾经两次包围了李克用的大本营晋阳城,而且每次梁军都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但在这两次围城作战过程中,后梁军中都出现了瘟疫,而且晋军对于后梁补给线的骚扰作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让朱温只能无功而返。
▲朱温画像
虽然晋军借此获得了喘息之机,但后梁依然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朱温在太行山一带布置了强大的防御力量,这极大地压缩了晋军的活动空间,如果后梁用心经营,那么攻破晋阳城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此时的朱温已经不满足于为人臣子了,其希望正式取代傀儡一般的唐朝皇帝,为此朱温开始频繁征讨周边的小股势力。
虽然后梁在这些战斗中基本都获得了胜利,国力也达到了极盛,可这也给了晋军喘息的机会。
皇帝朱温的变化虽然朱温当时掌了唐朝的军政大权,但想要替代唐朝统治者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可急不可耐的朱温最终竟然决定派心腹氏叔琮刺杀唐昭宗,以此来彻底瓦解唐朝皇权的力量。
▲唐昭宗剧照
但在完成刺杀任务后,氏叔琮和晋朝的成济一样遭到了朱温的无情抛弃。
他先被流放,之后又被赐死,氏叔琮对此感到心寒,临死时发出了“卖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谤,其如神理何!”的呼号。
氏叔琮作为后梁的开国重臣,其在军中享有不俗的威望,很多将领也都是他的多年好友。
因此氏叔琮的死在后梁政坛上引发了不小的动荡,许多将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朱温之间的关系,后梁的军事指挥体系面临重大危机。
更重要的是在成为皇帝之后,朱温的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在梁晋争霸初期,每逢重要战斗朱温都会亲自披挂上阵,坐镇中军进行指挥,但在称帝之后朱温可能碍于皇帝身份不想“御驾亲征”,同时也可能已经厌倦了军旅生活,再也没有亲自上阵指挥。
原本战场上朱温是全军的“老大”,军令下达无敢不从,但朱温“卸任”后,大军失去了“主心骨”,这让后梁的指挥体系面临重建的问题。
▲刘知俊游戏形象
开平元年的潞州之战中,朱温就先后更换了四任总指挥,最终其放弃名将刘知俊,将大权交到了有勇无谋的符道昭手中。
这让梁军在战斗中处处受制,最终被李存勖用奇袭击溃,丧失了趁李克用去世的良机一举消灭晋军的大好时机。
潞州之战的失利对于朱温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温失去了刚刚称帝时的绝对自信,这让他开始担心自己的权力被麾下将领夺走。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朱温开始迫害军中高级将领,这让后梁将士人人自危,刘知俊、丁会等人,为了自保纷纷叛逃,这导致后梁的军事力量被大大削弱。
▲朱温剧照
与此同时,朱温在称帝后开始放浪形骸,在私生活上非常放纵,甚至要求自己的儿媳来服侍自己。
他的这些行为让后梁的朝堂上充斥着颓靡的气息,他本人更是死于儿子和儿媳之手,后梁随即进入到了一个动荡不堪的时代。
任人唯亲的梁末帝在朱温死后,梁末帝朱友贞在赵岩,梁师厚等人的帮助下杀死了朱友珪,夺得了帝位。
此时李存勖已经突破后梁在太行山布置的防线,但后梁并没有处于劣势,如果朱友贞能够好好经营,那么梁晋争霸或许还能持续一段时间。
▲梁末帝朱友贞画像
但朱友贞在政治上对于外戚过分信任,赵岩,张汉杰等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外戚,一跃成为朱友贞最重要的参谋。
他们对于军事行动的过分参与剥夺了将领们的指挥权,梁末帝甚至推出了监军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后梁将领的能力,名将刘鄩就感慨道:
主上深居宫禁,未晓兵机,与白面儿共谋,终败人事。
在这种情况下,后梁不少将领纷纷投奔到李存勖麾下,此消彼长之间后梁的军事优势被消耗殆尽。
在后梁进入危机时刻时,朱友贞在赵、张等人的蛊惑下竟启用不学无术的外戚段凝为主帅。
这一举动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朱温最重要的两位谋士敬翔和李振都发出了亡国的预警。
一向持重的兵马副元帅张全义,更是提出自己出马的建议,由此可见后梁群臣对于段凝的不信任。
▲段凝游戏形象
但朱友贞却一意孤行,将后梁最后的五万精锐交到了段凝的手上。
当时李存勖的重兵已经列于黄河对岸,但段凝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不但没有加强河防,还制定了四路出击的荒唐计划。
在他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李存勖立即对后梁都城发动了奇袭,兵力不足的后梁难以抵御,朱友贞无奈之下只能号召城中百姓上阵迎敌,但这丝毫影响不了晋军的脚步。
▲敬翔剧照
这时的朱友贞才想起了敬翔,并赶紧向其请教破解之法,敬翔知道大势已去,便放下了为人臣子的包袱说出了肺腑之言:
陛下初任段凝为将,臣已极言,小人朋附,致有今日。……纵良、平复生,难以转祸为福,请先死,不忍见宗庙陨坠。
朱友贞这才明白一切都已经结束,在和敬翔相拥痛哭后,朱友贞在城楼上用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去世彻底瓦解了后梁居民的抵抗意志,后梁至此彻底灭亡。
而此时的大元帅段凝则在黄河北岸面对着黄河天堑徒劳叹息,并很快投降了李存勖,这也验证了之前后梁群臣对他能力和气节的论断。
后梁呆板的战术在后梁和晋军的战争过程中,一度处于劣势的后晋靠着奇袭取得了潞州之战的胜利,这为他们之后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在消灭后梁的战斗中,李存勖也是依靠着段凝麾下叛逃将领带来的情报,做出了奇袭的决定,最终一举终结了这场持续数十年的鏖战。
▲后梁疆域图
由此可见,晋军在战争策略制定上颇为多变,但与此相对,后梁的军事策略却显得十分呆板,在后梁军事实力转入劣势后,这一问题暴露地愈发明显。
在梁末帝登基之后,后梁和晋军的战争焦点便从太行山转移到了沿河一线,此时后梁本可以采取侧方袭击的方式牵制李存勖的主力。
比如在贞明二年,梁将王檀的一次偷袭就成功逼迫李存勖回兵救援。
但在取得此次偷袭胜利后,后梁却再也没有发动一次偷袭战术,这让他们在正面战场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后梁那种君臣猜忌的政治氛围中,将领们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叛变的心思,他们的出走也让后梁的力量被进一步瓦解。
▲唐庄宗李存勖
即使在龙德三年四月,晋国潞州守将李继韬投降了后梁,梁军也没有利用这个靠近晋阳的桥头堡制定牵制战术,白白浪费掉了这一天赐良机。
从此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时的后梁军队已经完全没有进取心了。
梁晋争霸作为决定五代历史走向的战争,其持续时间较长且存在影响战争走向的明显节点。
这让其成为分析中国古代战争的绝佳案例,而坐拥巨大优势的后梁,在战争中的结局也让我们明白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对于战争走势的重要性。
朱温篡权引发的君臣猜忌和政局动荡,终究还是葬送了其亲手打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