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五劳七伤”,有人问“多久为久?怎样为伤?”似乎隐约有不相信中医的意思,当然也可能是我多想了。于是写了一段回复,之后又扩充为文章。先从亚健康说起,然后引出“五劳七伤”,最后再谈个人建议的对待中医的态度。
亚健康就是“未病”我们练习八段锦这类功法,主要目的肯定不是治病,而是对付亚健康。
现代人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状况,严重点的像三高、心脏病、胃炎、肾结石、关节痛等,轻一点则像头晕脑热、四肢酸软、浑身乏力、胃口不佳、顺面质量不高等,前者是疾病,后者则是常说的亚健康,用中医的话来讲就是“未病”。

虚症
很多人认为各种毛病大多是吃出来的,饭点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量饮用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奶茶之类)、常吃外卖、营养不均衡等,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做了很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哪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呢?比如吹冷热空调、熬夜成习惯、长时间看手机、久坐不动,再比如生活节奏快导致精神压力大,还有空气污染和光污染。既然是违反自然规律,我们就会比因此受到更多伤害。
五劳七伤究竟指什么?中医认为人体日常会经受“五劳七伤”,“五劳”一般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定义。

五劳
另外,人有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也能对五脏带来伤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中医非常关注情志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可以纳入五劳七伤的范畴,只是这些伤害更隐蔽,更不易被察觉。

七情过用
不过“七伤”一般指的并不是七情过用,而是另有所指。
《金匮要略》中说道:“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合为七伤。”
《诸病源候论》则给七伤下了另外的定义: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如何理解五劳七伤的度?五劳的“劳”,意思是“太过”,就是超出一般的程度。如果是我来研究,肯定是先找到非常过度的样本,然后找到规律,看看造成什么伤害。然后再逐渐降低程度,再看是否有伤害。用这种方法就能确定一个临界值,高于临界值即为过度。
至于低于临界值的程度是否有影响,那就没有直接依据了,这就要看人体受损伤的规律。人体受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渐进过程。所以上述方法有个问题,就是只看短期,就要进行改进,进行持续地观察和检验,以判断程度低的影响。
接下来,对于伤害要定出生理指标,并且可以进行检验。西医就是这么干的,但还是会遇到指标怎么定标准的问题,而且等到指标值显化,再治疗往往已经晚了。
因此,我们对五劳七伤可以这样理解,其描述的是一个趋势,而且讲清楚了因果关系,不过不是定指,而是有了“因”,可能导致“果”。为了避免这些“果”,我们就要尽量避免相应的“因”。
有人说这样做了,一定就会怎样怎样吗?伤害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有可能短期显现不出来,长期日积月累后就会逐渐显现了。所以还是多加注意为好。
个人建议的对待中医的态度近代中国落后,全盘西化的思潮很有市场,甚至还有不少人主张汉字拼音化,可见一斑。这直接导致几个严重后果:一是研究中医的人越来越没市场,理论与实践停滞不前。二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大多全盘否定中医,只相信西医。三是中医主流地位动摇,使得各路江湖术士冒了出来,很多人之所以反感中医,多是拜这些人所赐。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除了治疗还强调预防,但问题也来了。由于人体受损伤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想要找到造成影响的规律谈何容易。于是中医用了许多不同于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意象思维、藏象思维,简单说就是先靠想象,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所以难免有似是而非的成分,但思路和方法是对的。有些人反对中医,依我看其中大多数是因为不了解中医,不能进入中医的体系中进行了解和思考,所以才简单地用科学思维加以否定,殊不知中医用的本就不是科学思维,那本是西方的东西。
还有,我认为中医最大的价值是整体观,对于复杂人体来说无疑这是更适合的。西医研究的重点是“病”,哪里有问题就检查哪里、治疗哪里。中医研究的则是“生的病”和“生病的人”,将人体当成一个整体,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症、证、病,以及行为习惯、家庭与社会环境、精神状况等,找出各种相关因素,然后辩证论治。
最后,儒家讲经世之学,其实真正的中医也很务实,也讲究经世致用。现在很多人一讲到中医还是抱残守缺,只讲四大经典,要么是半吊子,要么是忽悠人。那些是给普通人看的,绝不能认为中医就只有这点东西。
其实四大经典成书最晚的也早在东汉时期,怎么可能把所有都研究透?所有东西都正确?四大经典最大的价值在于奠定了基础、搭起了框架、指明了方向。后世中医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大量创新发展,只不过普通人不了解而已。
附中医四大经典及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又名《内经》,战国时期。《伤寒论》、《金匮要略》,东汉末年,张仲景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分成两部书。《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署名为秦越人,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扁鹊,但实为后人托名,大致成书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应为多人持续完善而成书,秦汉时期或战国时期。新识评专注于养生、修身的研究与实践,只发高质量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关注后查看主页置顶文章,可获得八段锦精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