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改名潮:“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职事拒华而不实 2024-03-16 01:11:29

大家好,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城投都在改名。

之前咱们文章里讲过,城投等平台公司就是政C的产物。因政C而来,随Z策而变。

房地产行业的颓势,几乎给平台公司“抽了筋”,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于是乎,大家想出来很多对策,改名、转型…

近十年间,平台公司转型的呼声不绝于耳,方向也你想好了:一个叫金控集团,一个叫城市运营商。金控已经基本不喊了,城市运营商喊起来底气也没了…

平台公司本质就是地方Z府的融资工具。是工具!既然是工具,讲究的是好用即可。

所以之前,我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如何衡量一个平台公司干的好不好?就是看“谁欠得多”!“欠”的多,说明你融资能力强,工具属性发挥的很好!作为一个平台公司,融资是天职,竟然不欠债(欠债少),出门好意思打招呼吗?

玩笑归玩笑。但是现在的平台公司确实到了一个瓶颈。

尽管“遵义道桥156亿债务BAO雷”是如何处理的(债务展期20年,且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大家都看到了。说到底,还是个Z府信用!这事儿似乎为平台公司注入了底气。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融资越来越难、融资途径越来越窄、融资额度越来越小、融资标的越来越少…

各地的对策中,一个普遍共识,是“拼堆儿”。

原先随便一个区县、地市,都有“八大投”、“十大投”…现在搞成一两个,美其名曰为了“规模化发展”、“服务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

这一波改名有两个特点:

一是淡化平台公司概念。

尽量淡化“城投”、“城建”、“城市开发”等概念,而是加强专业属性和产业概念,比如产业投资集团、农业投资、旅游投资、金融投资。

二是强调投资和发展。

很多公司改成了“发展投资集团”、“城市发展集团”等,这个重名率非常之高。

最后,集中回答一下听友问题,通过改名就能解决平台公司的“债务”和“融资”问题吗?通过改名就能实现平台公司的“转型升级”吗?

理论性的东西,不说了,没劲儿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城投的改名——“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0 阅读:1

职事拒华而不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