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孩子:林徽因的才情和风骨,都是富养出来的

亚舍说文化 2024-12-31 20:51:11

富养孩子

听过林徽因的诸多故事,读过她天才般灵动的诗句,追过她留下的若干遗迹,终于有机会好好读一下她的传记。人生的大书刚刚翻开,我就感叹,富养的孩子,和能富养孩子的人,大概一样的幸福。

1920年,林徽因的父亲,那个出身书香门第、赴日留学、长于社交、专于法政的开明男子,在北洋政府中尝试了一系列宪政却屡屡失败后,决定出国考察。他要带着16岁的女儿,行前告知林徽因,“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界,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他们此行历时一年半,常住伦敦。林徽因入当地英文名校,还聘请了两个家庭教师,一个强化英文,一个辅导钢琴。林长民深知,一个人的见识,大抵不可能从书本里学到,他带着女儿,一起考察名胜,参观国会,亲临战地,走进工厂,访问社会名流,到达英、法、德、意、瑞等多个国家。

那年8月,他们一起到达瑞士的日内瓦。下了火车,就被莱蒙湖的湖光山色所吸引,租了马车,绕湖执辔而行。饭后,又沿湖漫步。第二天,乘船游览了湖的北岸。一天一段,晚上就住在湖边的小镇上。这种奢侈的游览,很像19世纪初英国贵族教育孩子的做法。英国画家、物理学家罗金斯小的时候,父亲每周六都要带他去看一个博物馆。在欧洲大陆旅行时,每天车行不超过50英里,每走一段都要停下来看看风景,让他观察和描述一下。

林长民喜欢带女儿出行,还乐意与她分享。第二年,他一个人故地重游,给女儿写信,详细叙述了所行所见,还有所感:“凡去年涉足处,皆已一一重访。此等游览,无足动我感念。但人生踪迹,或一过不再来,或无端而数至,思之亦良有意味。”

不出门的时候,他家的客厅又成了最好的课堂。林长民交际甚广,伦敦各界的精英,常常聚集家里。林徽因不仅是在旁服务的小主人,也是大开眼界的旁听生。在身心成长最快的时候,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引导,自然会直抵心扉,入了她的精神和风骨。在伦敦,她第一次发现,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还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艺术。身为女生,她却在那时发下终生投身建筑的宏愿。

在伦敦,芳心萌动的林徽因遇到了徐志摩,相互吸引,成为一对让人羡慕的才子佳人。当她得知徐公子结婚,并且有了孩子之后,及时刹车,“我降下了帆,拒绝海涛的诱惑。”她有艺术的敏感,有文学的天性,但清醒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样的路上,等到了她的“梁上君子”。

父母是孩子的天。林长民和梁启超早在日本就相识相知,又曾同时在北洋政府任职,林是法务总长,梁是财政总长。他们为儿女架起了相识相爱的鹊桥,做了人生最好的安排。林长民英年早逝后,梁家主动承担林徽因的学费,梁启超对她的富养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1928年初,二人在渥太华结婚,之后毕业回国。梁启超致信二人,“我总想你们回国这前,先在欧洲住一年或数月。因为你们学此一科,不到欧洲实地开眼界是要不得的。回国后再作欧游,谈何容易。”

他们的这趟蜜月兼文化考察之行,历时五个多月。梁启超给他们做了详细的规划: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去看那里的市政建筑;再去德国,到莱茵河畔的城堡,参观一二;再入瑞士,去看那里的天然风光;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到法国,再从马赛上船,去西班牙,去看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中心;中间,最好再能腾出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顺便替我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

林徽因有幸,遇到两个好爸爸。他们能担负起孩子的教育与游学,自然首先得有钱。钱是综合实力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把人放在了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是,他们不仅仅有钱。在封建旧环境成长起来,他们对世界、对人生,有着超出时代的见解和开明。他们把孩子当未来,也当朋友,能够拿出时间,耐心地陪伴和引导孩子。他们阅历丰富,游历广阔,自身有条件、有境界,能够引导孩子,与年轻人进行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人家把孩子送出国,有的甚至从中小学起就送了出去。但是,他们的父母,或者忙的没有时间管孩子,或者自身不了解外面的情况管不了孩子,抑或仍在用自己的旧观念在影响孩子。很多这样的孩子,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其实很可怜。即使不缺钱,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更没有培养出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追求。

而富养出来的林梁那一代,却不动声色地成为社会的脊梁。为了勘察和保护古建筑,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走过全国15个省190多个县,爬梁上柱,考察测绘过2738处古建筑。瘦弱的梁思成,受伤之后一直穿着铁马夹,还得经常去当掉衣物,买粮买药。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林徽因给几岁的孩子写信,鼓励他不要怕日本人。为了在精神上打败日本人的气焰,她穿着裙子,爬上古寺大殿的梁架,与丈夫一起勘察出中国现存的唐代建筑,写出了《中国建筑史》。她后来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成就了一名建筑学人的最高梦想。

乘着时代的浪潮,我们这一代人滑出了很远,也一下子到了中年的境地。55岁生日时,梁启超给他的林女儿写信问候和勉励。我们比不了梁、林这样的社会名流,绝不缺培养孩子的基本条件,但还是少了他们那样的内涵和底蕴。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不能怪我们自己,也不能怪我们的先辈。唯一能做的,趁着天色尚早、身体还好,先富养我们自己吧,这些还没真正长大的孩子。

0 阅读:2
亚舍说文化

亚舍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