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遇到龙场
2021年4月,我们在龙洞堡机场租车后,一路向北,准备直奔茅台镇。中午打尖时,我打开手机,“修文”闯入眼中,马上想起在此悟道的王阳明。一直研修国学的廉兄,听后一拍大腿,“我的先儿,差点错过了。”
大山深处的龙场驿,今天已经天地开阔,风清云淡。进入景区,阳明先生的雕像静坐在水榭前的台子上,从容地看着天地变幻。走进清凉的阳明洞,一缕阳光斜照进来,正好打在一块突起的石头上,酷似一位参禅的佛。往前再走两步,觉得那就是正在悟道的阳明先生。等我走到跟前,摸到的却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介绍先生的书读了一些,知行合一的话挂在嘴上,中间却隔着十万八千里。
几年过去了,我时常想着那一次的际遇,慢慢意识到,先生惊为天人,终究是人,而且那时还只是三十多岁的青年。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荒野绝境。他担心此行有去无回,途中逃脱,把衣服放到江边,制造出自杀的假象。他的父亲,一位真正“坐怀不论”的绅士,告诫他不要逃避,否则就只能隐姓埋名于乡间,再无出人头地之日。
当时的龙场,四周是茂密的山林,瘴气弥漫,野兽出没,随时都有性命之忧。他曾亲眼看到三位京城来的人,两天之内暴尸荒野。他与随从葬埋了他们,写下感同身受的“瘗旅文”。没有像样的住所,只能在山洞中暂避风雨;食物匮乏,不得不亲自耕种,采集野果野菜以维持生计;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龙场,他陷入人生的最低谷。
长时间坐在山洞中,望着洞外风雨飘摇的世界,内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慢慢地,意识到仅靠一腔激情和那些教条,无法真正应对生活中的困境。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自然与生活。在山林间漫步时,看到在巨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小草,尽管环境恶劣,依然努力向着阳光伸展;看到山中的鸟儿,无论风雨如何肆虐,还能自在地飞翔。道法自然,这句从古到今的生存智慧,常常被读成空洞的口号,只有到了生存的绝地,才发现“道不远人”。这些自然景象,如同无声的老师,给他以深刻的启示。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生机,作为万物之灵,人类应发掘内在的智慧与力量。某个神奇的夜晚,静坐冥想的他,思绪如潮水般涌动,突然灵光一闪,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伟大思想。
自此,他开始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南赣剿匪时,深知当地匪患的复杂性,不能仅仅依靠武力镇压。他深入了解当地百姓与土匪的生活状况,推行一系列安抚与治理政策,恩威并施,使得当地多年的匪患得以平息。面对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更是临危不乱,主动组织地方兵力,巧施计谋,以少胜多,成功平定。此后,在各地为官,无论是治理地方政务,还是处理民生问题,始终秉持自己的信念,都有很大建树。龙场悟道和之后的成功实践,影响了后世,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等,还被稻盛和夫尊为圭臬,发展成现代的商业心学。
王阳明57岁去世,大约在龙场悟道后的20年。回过头看,龙场是他生命的中点,也是人生的拐点。没有龙场,就没有后世的“半个圣人”。人生从来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起起伏伏,波浪式前行中,会有很多这样的低谷。对普通人来讲,龙场不光有世间之大道,还有人生的小道,即中途遭遇变故时参考借鉴的意义。
在阳明洞后,还意外地“遇到”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帅,经历了“九一八”的打击,从情系东北,到心忧天下,终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一壮举,把他置于绝地,自1937年起就失去人身自由。转移到此,他才 40 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成为过去,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孤寂和无奈。
他选择清修明史。一本本厚重的史书,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常常坐在窗前,让阳光洒在书页上;与赵四小姐一起,在小院子里转圈散步。他研读历史,关照现实,在历史的变迁、权力的得失,以及人生的无常中,学会了与命运和解,能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
“犯上已是祸当头,作乱原非愿所求。心存广宇壮山河,意挽中流助君舟。春秋褒贬分内事,明史鞭策固所由。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当荆州。”走进他们生活过的小院,一边是二人休息的地方,一边是读书的地方,几乎都只容转身。但是,墙上挂着的照片中,赵四小姐依然从容优雅,目光明净又平和。还有她抄录王阳明的诗句,蝇头小楷,娟秀如人。他们就这样,把别人的无望活出了希望,张学良则在被囚50多年后,活出了101岁的传奇。
途中遇到龙场,拜会两位英雄,像两根电线突然碰撞,冒出耀眼的火花,不时让我的心头震颤。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身份与经历,命运却在龙场隔空交汇。面对天大的磨难,两个人所做的应对,具体虽然方法不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经过龙场的磨炼,一个干得惊天动地,一个活出天长地久。
人生的低谷,有时在给人续命,有时能帮人救命,有时还可以改变命运。走到景区的出口,我又转身进去,从普通人的视觉,慢慢体验其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