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刘帅与彭总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两人之间其实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矛盾,或者说是历史误会。这无关私心杂念,又或是个人利益,而是源于军事理念上的分歧,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讲清楚、说明白,导致越积越深。刘帅建国后的“赋闲”际遇,跟彭总有一定的关系;彭总的蒙尘,跟刘帅却没半点关系。
刘帅和彭总的误会,始于1933年2月开始的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在毛主席经过一场大会解职后,就其去后方、留前线一事,又起激烈争吵,朱老总、彭总等极力主张毛留前线,协助指挥,但那些“洋派”坚持要毛去后方。
争执中,出于对团结的考虑,刘帅投了“洋”派一票,随即他又发表批评“游击”战术的文章,指责其在不能打正规战、大兵团集群战的弱点。彭总认为刘帅的观点脱离实际,对此相当恼怒,没足够的资本、能打这样的仗?“按照他的说法,我们这几亩田早卖光了。其他人不行,就他行。”
刘帅是当时苏区唯一军事留过洋的“科班生”,而且资历老、经验丰富,在内部一直有“孙武”之称。刘帅想低调、不出头,但那些死板的“洋派”,因为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需要他的帮助。刘帅身不由己地卷入“土”与“洋”之争,还被当作“旗帜”,推到前台。
“洋”派弄出一个“书生决议”,命令部队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击溃敌人,并下达红一方面军先围攻南丰的命令。红一的朱老总和周总理都不愿强攻南丰,南丰地形太有利敌军、不利我军了,但上面军令已下,他们不得不执行。
当时我军主攻南丰的只有红三军团第三师2千人,而敌军守城的有近万人。彭总收到攻城命令后很是不满,在电话里冲朱、周抱怨:“这是哪个的鬼主意,蠢嘛?”朱老总有苦难言,只能无奈劝道:“老彭,别发牢骚了,军令都下达了,还是进攻吧。”
结局真如朱、彭、周三人所料,对南丰的进攻很不顺利,猛攻完一天一夜,只夺取了城外的两处外围工事,连城墙都没碰到,歼敌不足一个营,自身伤亡超三百。
彭总接到报告后,急忙赶去前线,他既愤怒又难过:“这样打下去,连我们三军团的老家底都要打完了。啥子正规战?主动出击?全是刘在瞎参谋。他这样弄下去,打得赢个鬼。”
其实彭总误会了,刘帅在一开始就不赞成对南丰进行强攻;如今看到南丰攻不下、敌军又在固守待援,便果断提出佯攻南丰、围城打援。因为战事紧张、性格迥异、又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刘帅和彭总未能沟通一下,解除误会。
彭总固执地将强攻南丰等一系列计划和过失,都归咎于刘帅身上——因为“洋”派主要依仗的是刘帅,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否则也不会说“洋”派死板了。
后来,彭总说的那些话,传着传着就走样了,心里本就不好受的刘帅,也不满地反驳道:“我们本就存在游击嘛,老彭的三军团也需要在战术上提高一下。”话一传回去,刚直易怒的彭总是如何想法和反应,可想而知。
其实,刘帅和彭总的人生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了。但由于脾气性格、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分歧问题被扩大很多倍。除这回外,建国前两人的配合还算默契和谐,没传出什么不和谐的声音。
1943年9月,因要通过敌占区回延安,护送人员要求彭总昼伏夜出地休息行路;彭总对这样的东躲西藏很不满,不愿这样,护送人员劝说不动,就找来也回延安的刘帅劝。刘帅一劝,彭总就听了。原来板着脸的彭总笑了,对护送人员说:“你把刘师长搬来了,我只好服从。”
到朝鲜战场,我军的180师因各种因素打了败仗,作为主帅的彭总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批评带180师的兵团司令王近山,含沙射影地说:“你们不是他(暗指刘帅)带出来的部队吗?他是最讲战术的,怎么会打败仗?”
刘帅得知此事后,颇为自责道:“是,彭总批评得对,部队不讲战术素养,瞎打蛮干,怎能不败?”纵观他们的一生,都没有爆发因私的冲突,落井下石的事情更是不存在。
有些相知多年的朋友之间出现误会,都说不清、讲不明,绝交一辈子;更别说刘帅和彭总之间的历史误会了。第一时间没讲开,越到后面越难,成死结了。
silver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头上三尺有神灵”,过程不重要结果最重要
用户15xxx59
我觉得是小编胡编或以讹传讹的,60军是华北聂荣臻的部队,是抗美援朝后组三兵团时调入的,和陈锡联时的三兵团不是同一班人,所以彭总不会连手下各军来自哪一个野战军都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