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家统计局发布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
2023年12月,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9%;
2024年1月,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6%,较上年底的14.9有所回落0.3%;
2024年2月,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3%,失业率再次反弹,迅速提升0.7%。
自2023年12月起,国家统计局对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进行了调整完善,发布“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3个年龄组的劳动力失业率。
在此之前,最后一次公布失业率数据是在2023年6月,16-24岁失业率为21.3%,包括在校生。这一数据创下近十年新高。随后,为“健全优化”统计工作,相关数据暂停发布,直至2023年12月。
16-24岁,不包括在校生,那么就全覆盖所有高中、中职、高职、本专科毕业生。目前来看,失业率仍处高位,情势不容乐观。
Ⅱ
200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0.9万人;
至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75.4万人;
2022年,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达1076万人;
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8万人;
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
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其原因归结于两点:
一是高校扩招。
20多年前,中国大学生数量远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而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水涨船高”。因此,高校扩招是必须要经历的变革。1998年,当时的本科录取率仅为34%,至2001年,首次突破50%,2021年,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人,而录取人数是1001.32万人,录取率惊人的达到92.89%。这样的背景下,毕业生人数逐年几何式递增,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出生人口数。
2016年,我国新生人口达到最高值,为1786万人,以此计算,不难发现,在2038年之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仍然会处于高位,年年增长。
一方面,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刻不容缓。
Ⅲ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调查数据显示:
2023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做全职工作”的占比是64.68%;2024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做全职工作的占比陡降为40.58%;
2023届毕业生选择“考公、考编”的占比是16.92%;2024届毕业生选择考公、考编的占比飙升至25.12%;
2023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占比为13.93%;2024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占比为22.22%;
“自主创业”是近两届毕业生占比最少的选择,分别为2.49%、5.80%。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囿于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高,市场就业环境持续不振,正常情况下,“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常规途径,困难重重;
鉴于此,近五成的2024届应届毕业生,首选“考公考编和继续深造”,这一数据,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还会持续扩张;
原来最受毕业生青睐的“自主创业”之路,正被否定和抛弃。
Ⅳ
火爆的“考公考编”和“继续深造”,是否能真正拯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呢?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2016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77万人,录取58.98万人。至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达到474万人。短短8年间,报名人数增涨了近3倍。
2000年,高等教育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0.34万人。至2022年,高等教育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10.35万人。也就是说,20年间,研究生扩招近10倍。
“高校扩招”,本意是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但时至今日,却成为很多高校攫取最大利益,刺激教育消费的最直接手段,甚至,被认为是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研究生扩招,延长学生学习期限,延缓其步入社会的时间点,“掩耳盗铃”式的暂时解决失业问题。
“饮鸩止渴”式的解困,带来的是更多的麻烦——
“重量不重质”的“名不副实”的高学历头衔;泛滥的所谓“高学历”,导致人才下沉,学历贬值;延缓就业不代表解决就业,反而会衍生出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扎堆毕业的后续情况,市场更加无法承载,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202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在连续8年递增后,首次下降7.6%,就很能说明问题。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意识到“高学历”解决不了自己的就业问题,为获得“高学历”所付出的代价,却造成“高学历”泛滥形成新的“学历内卷”。
“继续深造”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反而会加剧就业问题。随着教育部提出:“扩招过于急躁,需要逐渐控制扩招比例,必须保持高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宣告着此路不通。
Ⅴ
“考公考编”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其具有“铁饭碗”的特征——稳定。近几年的就业困境更使“考公考编”成为应届毕业生首选的“香饽饽”。
2020年前,国考报名人数常年徘徊在100万左右;2020年,国考报名人数143万;2021年为151万;至2022年突破200万,为202万;2023年为280万;刚刚结束于2023年11月的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更是创纪录的达到320万人。
近10年,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攀升,报考人数从2012年的17.2万人,再到2022年的1144.2万人,暴增66倍。教师资格考试报考者,最大的动机就是将来获得“教师编制”。“教师编制”也是目前我国,获得“事业编”规模最大,最直接的渠道。
但无论是“考公”还是“考编”,其实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问题而言,都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国考报名人数从2020年的143万人到2024年的320万人,报名人数直线上升,但招录人数却不过是从2020年的24128人至2024年的预计招录39561人,招录增加的名额根本满足不了报名人数提高的幅度。
原因很简单,“编制数量”、“机构设置”、“财政负担”都不足以大规模扩张“行政编”。
加之,随着新生人口出生数的下降,对各级教师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占最大头“事业编”的“教师编制”放出量也会逐步减少。
看似“如火如荼”的“考公考编”,其实除了“编制内卷”愈发严重,根本没有办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需求。
Ⅵ
一组数据:
目前,境内外上市的中国民企超过4500家,占全部上市的中国公司70%以上。近三年,新增190万个就业岗位;
在我国制造业500强中,民企占比72.4%,中国新经济500强中,民企占比84.4%;
以深圳为例,2022年底,民企已经超过237万家。包括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知名科技企业,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贡献GDP占比达55.9%,贡献税收占比70%。在广东百强企业中,深圳民企就占了53家;
我国城镇劳动力就业的80%以上,是由民企解决的;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90%是由民企创造的。
不难得出结论——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在国企、不在事业单位、不在国家机关、更不在高校,而在民企!
Ⅶ
给民企营造良好的运营经商环境,政策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是彻底解开就业难题的那把钥匙,是照亮就业之路的那束光。
而现实是——
国家在不遗余力的大力扶持民企,甚至酝酿制订《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治的方式创造营商环境;
而某些地方,却把“手”伸得尽可能的长,权力的“列车”不时“脱轨”,模糊公域和私域的界线:“采耳店收入两千被罚22万”、“禁止制造和销售冥币纸钱”、“创文创卫一力摧毁地摊经济”、“店内悬挂广告仍被要求摘除”“提灯定损,报警4折”......
最可怕的是——所有这些破坏当地营商环境的行为,总是被冠以“以民之名”。
“以民之名”不若“勿与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