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教改,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缘木求鱼的忙,抱薪救火的果

江海燕子课程 2024-12-25 04:45:39

孩子上初一,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到校早读。

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中午在校吃饭,午休的1个半小时,需要赶作业。

晚上三节晚自习,老师会留一节课时间出来做作业,还有两节课,或者考试或者讲题。

九点放学,接回家后,作业没做完要接着做,得空要复习下英语,本学期英语做了大幅度的修改,需要背的,明显增多了。

这是周一至周五的日常生活。

周末的两天,奔波于语、数、外的补习班之间,从三岁开始,坚持的跳舞,到了初一,也因为时间太紧张被迫取消了。

周日下午返校,上晚自习。一般都会安排考试。

学校的重点在语数外上,半期考试,只看语数外的分数。

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也会布置作业,由于这些课,老师教得也马虎,孩子学得也随意,于是作业一般都要借助手机查答案,甚至有时看孩子太忙,不得不代做。

那天回家,孩子问我: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是什么意思?我说:老师没讲?孩子说:老师讲得太快,副科纪律也不好,没听明白。我知道,孩子很喜欢地理,刚开学时,孩子还会回家与我们分享,课上听到的很多地理知识。可惜,一个月的时间,地理老师换了,新换的老师是“人机”上课模式,孩子的兴趣一点点丧失了。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因为需要付出。

中高考教育机制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淘汰机制。

良性竞争,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似乎,我们的孩子正在陷入恶性循环的旋涡之中。教育也在矛盾冲突中不断被撕裂。

而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却是“教改”,不得不说,这很讽刺。

我们的“教改”经历40年,共有四个阶段——

1978年-1993年,从拨乱反正开始。

恢复高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肃清“知识无用论”的流毒,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认识。鼓励广大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1994年-2000年,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开始。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建立“素质教育”体系。大力推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新概念。

2001年-2007年,从课堂变化开始。

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时间,赛课、试听课、观摩课、多媒体课、大师培训课盛行。

2008年-2018年,从核心素养开始。

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四次教改的目的,总结起来就是——

教师大胆创新、减轻学生负担、以教材为核心、更广泛的学习。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教师不仅在教学上越来越束手束脚,且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教育行政化”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就是赋予教师太多的职责、工作,“帽子”越扣越大,教师的自主空间就越来越小。“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泛滥成灾,工作“形式主义”、管理“形式主义”,连教师的考评都是“形式主义”,各种公开课、各种教学竞赛、制作各类美轮美奂的PPT、各种论文和材料......

创新没有,都变成了工具人。

不断强调学生负担重,但不去明确区分什么是应有负担,什么是不应有负担。

其结果,便是“学生不该有任何负担、快乐学习、学习无用论”的歪理邪说甚嚣尘上,“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成了异类,学生成了瓷娃娃,碰不得一下,家校矛盾激化。

而真正该减的负,也没减掉,原因,却是教改的后两个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闹出来的现状。

教改改得最勤的就是教材。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我们的家长要和孩子争论“衰”、“斜”、“骑”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十年前的笔顺和十年后的笔顺截然不同;重要的拼音和汉语语法从语文教学中消失了;每个单元根据课文决定习作体裁,游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科学小品、观察日记、读后感、议论文、散文......什么都要写,又什么都没练好,“样样通,却样样松”; 指定大量课外读物,却不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五年级就要求孩子们读《红楼梦》;无限增加的古诗词、文言文的背诵,美其名曰: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样的教材怎能让学生负担减轻?

所谓以教材为中心,却教考分离。

一方面,最了解学生和教材的一线教师,不参与考试出卷;一方面考试的试卷却与课堂上的教学严重脱节,真是“教材一粒沙,考试撒哈拉”。

这样的教学怎能让学生不去校外培训?

强调更广泛的学习,于是孩子们学的科目如井喷一般,越来越多。

在“五育并举、核心素养”的口号下,“美术、音乐、科学”加入中考,做饭、做菜、做清洁卫生、家居美化、家用器具修理纳入正式的课上内容。十几二十门学科,不仅仅是我们现有教育环境下,根本没有这么多专业型的学科教师,而且导致流于形式的副课教学处处可见。

义务教育的学科教学,俨然如个“大火锅”,什么都可以拿在锅子里涮一涮,而无论食客想不想吃、能不能吃、吃不吃得下。

不断的教改,忙得很,却如“缘木求鱼”一般,最后的结果,成了“抱薪救火”。

教改的目的,像是在为了“为难学生”。

关键在于,有效的教改应该是——一贯以之的教改,而不是朝令夕改的随意;符合实际的教改,而不是想当然的幻想;以人为本的教改,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惯性。

我们赋予教改太多使命,却忘记了,应该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1 阅读:16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4

用户10xxx74

2
2025-01-23 19:40

大学学位快匹配了不卷

江海燕子课程

江海燕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