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
近五年:
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数量,从2017年的14.19万人,已经增长到2021年的18.43万人,五年,规模扩大30%;
普通专科院校教育与体育大类专业毕业生数量,从2017年的36.20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8.62万人,五年,规模扩大34%。
“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后简称“报告 ”)——
近五年:
毕业后从教直接相关的师范毕业生规模,也同样呈增长态势。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38.96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2.67万人,增长近10%。
202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公务员考试(即“国考”)报名工作刚刚截止,据统计——
2020年前,国考报名人数常年徘徊在100万人左右,自2020年起,报名人数飙升:
2022年首次突破200万人,为202万人报名,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20万人。
Ⅱ
我国的编制一般分为“事业编”和“行政编”两种。
其中获取“事业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这样的“公开招聘考试”,保险性最强、公开度最广、频率最高的就是“学校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于是“师范热”持续升高。
获取“行政编”最直接的途径,自然就是“国考”了。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是不二之选。于是“国考”报名火热。
造成“全民考编”的现象,原因有二:
一、“铁饭碗”优势明显。
所谓“铁”,即:“编制铁”,属于国家赋予的编制,一旦进入体制内,除非出现重大问题,否则基本是“终身编”;“身份铁”,有编制者,工作稳定,社会认可程度高,全民羡慕和追求,一个编制往往耗尽一家上下所有人脉、财力,一旦得到,“端起来,就不放下了”;“待遇铁”,各种显性或隐性待遇,所有开支都是国家财政支出,无论“风吹雨打”,管它“山崩地裂”,只要国家在,待遇就在,不用考虑政策的朝令夕改,不用考虑投资的风险,不用考虑大环境的各种影响。
二、近两年,失业率在高位居高不下。
2022年7月录得16-24岁人口失业率为19.9%,创十年新高;2023年6月更是达到21.3%。“16-24岁”全部涵盖所有本专科毕业生。
随着学历贬值、人才下沉,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不再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成正比”。抓住“考编”的机会,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现实的考量。
于是,“全民考编”看上去,一片“繁花似锦”。
Ⅲ
问题是,“考编”真的能成为解决失业率畸高的“救命稻草”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团队研究结果显示——
“2020年至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高峰,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
根据我国新生人口计,2016年达到新生人口最高数值,1786万,随后逐年下降,至2022年,新生人口只有95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我国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期。预计2023年的新生人口数还会大幅下降,约为700万-800万左右。
那么,按此计算,“2024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达到峰值,随后加速下降”的结论,是基本正确的。
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
“至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岗位日趋饱和,势必将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在校生数减少,教师饱和,甚至过剩,是必然的结果。
目前来看,国家逐年增涨的教育经费投入,很多地方,都主要花在“教育基建”上,即新建各阶段的学校。为了新建的学校,进行大规模的“事业编教师招聘”,是常规操作。
那么所谓的“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的数据,还是很保守的。
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获取“事业编”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会走向“末路”,它根本解决不了“高失业率”问题,甚至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过剩,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
Ⅳ
而获取“行政编”的代表性考试——“国考”,虽然目前来年,报名火热,但,同样也是“虚假繁荣”。
从“国考”数据来看,2020年国考平均竞争比是53:1,至2024年国考,平均竞争比已达到骇人的77:1,这样的竞争比例,只能说明,“国考内卷化”严重。
同时,2020年国考报名人数为143万,至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已至320万,倍数增长的报名人数。伴随而来的招录人数,却只是从2020年的2万多名额,到2024年的3万多名额。而这样的增长数,还是建立在近几年就业严峻,以“保就业”为目标,对应届毕业生的特殊照顾的大环境下。
明显后继乏力。
从“国考”本质来看,目前,我国在职体制内有编人员总数接近5000万,如果再算上退休人员,大概达到1.3亿-1.5亿之间。按“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计算,是11%,几乎是10个人养1个有编人员。对这样一个还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准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负担太重了。
受限于编制数量、机构设置、财政负担等多种因素,我国的公务员招录数量,已经达到极限,难以再扩张,甚至还会出现逐步减缩,即“精兵简政”。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获取“行政编”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国考”,一样也走到了尽头,难以起到接纳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的作用,对挽救“就业”,没有多大帮助。
Ⅴ
目前,主流“专家”解决“失业率畸高”问题的观点大致为: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与终端市场对接;
通过研究生扩招的方式,延迟就业时间;
幼儿园、小学、中学采取小班化教学,解决教师过剩问题;
人才市场提供多元化职业选择。
不无道理,但,很明显,避重就轻。
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就业的80%以上,是由民营企业解决的;新增就业的90%,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
民营企业,即所有非公有制企业。从亿万个体户的个人创业、自雇就业,到千万家大中小民企的创业展业以及随之进行的广泛招工就业,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解决就业问题的“胜负手”,在于民营企业。在于政策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在于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运营经商环境;在于提振企业者的市场信心。
2014年,达沃斯论坛,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推出“大学生创业激励、小微创新企业孵化、创业创新税收优惠”等多项计划,提供政策全方位扶持。
从此以后五年,“创业创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千万大学生,“手把红旗做弄潮儿”,满腔激情,热血勇敢地“站上潮头”。那几年,年轻人以“创业创新”为荣,以“躺平不思进取”为耻。
疫情三年,国家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严格防控。但衍生出来的余波,却是模糊了权力运行中,在公域和私域的界线。
没有透明化的决策产生程序;缺少改弦更张后的利益补偿机制;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措施、文件;地方一刀切式的执行方式。往往初衷很好,效果却差强人意。间接的产生了大量本可以避免的失业大军。
权力的“列车”不时“脱轨”,如何能让人安心,更谈不上鼓起勇气“创业创新”。
民企的凋零,感同身受的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Ⅵ
邢台市襄都区,一个普通的裁缝铺——
城管进店要求摘除悬挂在店里面的广告,店主不能理解。刚刚开张半个多月,挂广告是希望让附近的人知道,这个店面是做什么的。
刚开始在自家铺面的玻璃上贴,被城管要求铲除。十多天,只挣了100多块钱,生意惨淡。无奈之下,店主只得在店里悬挂了一块广告牌,想着,这总没事吧,没成想,还是不行。
店主一怒之下,骂了城管是“牲口”。
当地回应:对店铺内是否可以悬挂广告,由现场执法队员结合本地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现场情况进行判定。
这样一个事情,乍一看,就是一个荒诞的笑话,细一想,“一叶而知秋”,这就是当下某些地方的营商环境。典型的权力的“列车”,“脱轨”了,开到了“私域”。
近一年,给出了大量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承诺,希望推进民营经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实,放手、放权,放手即是放活,放权即是放胆,这才是最好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