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亿到4196亿,野蛮生长的预制菜,拿学生做产业升级的实验品

江海燕子课程 2024-03-15 06:20:09

自九月开学后,“预制菜进校园”争议不断,引起舆论轩然大波,在“如何看待预制菜进校园现象”的话题投票中,有超过80%的网民选择“不赞成”,仅有不到10%的网民认可。

先表明观点:

一、预制菜属于新兴行业,产品定义、市场监管、准入门槛、后期引导几乎都未定型,都不成熟,这样一个“野蛮生长”期的产业,怎能轻易进入校园;

二、预制菜的产品特性与中小学生就餐的需求明显相悖,供需无法匹配,是现在广大家长反对的根本原因;

三、预制菜强制性进入校园,是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现阶段其实没有任何可讨论的空间;

四、“发展预制菜产业”和“预制菜进校园”是典型的混淆概念的话术骗局,校园不是实验田。

“预制菜”,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流行。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的预制菜市场占比步步提高,比如,日本的预制菜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

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着重于食材的新鲜和手艺的精湛,很多年来,预制菜市场影响有限。所能看到较常见的,比如速冻饺子、汤圆,便利店里的三角饭团、方便米饭、关东煮等这类半成品食物。

预制菜迎来井喷式的爆发是在2019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商机突现——

“外卖行业兴起、连锁餐饮企业增长、冻品供应链和冷链布局发展、年轻群体“懒”消费升级、夜宵经济和‘宅’经济火爆”。

这些因素,倒逼预制菜产业迭代完成——

2017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还在1000亿左右徘徊,至2022年底已达4196亿;2018年,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不过8000家,至2022年已经超过7.6万家,预制菜产业已成“野蛮生长”之势。

但,这样一个号称最终将实现3万亿以上市场规模,妥妥的“万亿餐饮市场”产业,却如“裸奔”一般,身不着片缕,从“产品定义”、“市场监管”到“准入门槛”、“后期引导”几乎都是“待定”中。

各大官媒、各网红大V、各自媒体、各路网民,在讨论预制菜时,竟然无人能给预制菜一个准确的定义。于是,才有了央视所谓“‘馒头、豆腐’都是预制菜,早就进入校园”的荒诞之语。

目前,预制菜产业方兴未艾,生产企业鱼龙混杂、生产条件参差不齐,原材料品质良莠不一,没有统一的准入门槛;且行业标准不统一,几乎只是个别地区的地方指南性建议和行业内自律准则,是典型的“发展在前,规范在后”现象。

如此体系不成熟、发展不健全的产业,怎能进军校园?

“预制菜”又称“懒人菜”,其出现,最关键的因素是“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既懒且宅”。随着速冻、冷链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下,预制菜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即食类”,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类”,如速冻水饺、方便面饭、自热火锅;“即烹类”,如半成品菜肴;“即配类”,如免洗免切的净菜,这些预制菜主流种类,都强调“即”,节约时间,省去前期准备工作,马上能入口!“快捷”是预制菜本能的特点,也是之所以能出现,并发展的原动力。

预制菜做的是一门“能替代厨师”的生意,加上所谓中央厨房的出现,整个预制菜产业链,似乎“齐全”了。性价比高,大量节约成本,是预制菜被看好的资本定律,也是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热衷于引进预制菜的根本原因。

问题在于,“快捷”、“便宜”是校园餐饮首要考虑的吗?

校园餐饮针对的对象是千万的中小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是最需要考虑的。食品安全管理本身就比较健全的传统餐饮行业,都会常常曝出校园餐饮安全问题,何况是这一尚未有明确统一规范的新兴行业,如何保障校园餐饮安全呢?

虽然预制菜的营养价值众说纷纭,包括冷冻问题、添加剂问题、防腐剂问题......但有一点是公认明确的——

“部分预制菜品为保障口味和新鲜度,必须高脂肪、高盐量。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吃这样的预制菜合适吗?”

高脂肪预制菜,很容易脂肪超标,增加肥胖风险,增加患高血脂的风险;而盐摄入超标,则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校园餐饮更应看重的是“安全”和“营养”,这与预制菜“快捷”、“便宜”的本性根本不相容。

《食品安全法》规定——

“学校供餐应当‘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预制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安全规范,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评和验证程序来证明其安全性,同时,大量即食、即热、即烹型的预制菜,也不是“当餐加工”,预制菜给学校供餐,本身就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规定——

“消费者有知情权。”

预制菜进校园,学校食堂用的是不是预制菜,预制菜的来源是哪里,生产日期是否标注,食材是否新鲜,配料是否安全。这些情况如果没有主动公示,侵犯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谁来赔偿?

教育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规定——

“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以适当方式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也就是说,对于预制菜,学生和家长有事先知晓,事中选择,事后监督的权利,校园食堂不准“先上马,后告知”,甚至“先上马,不告知”。否则就是侵权,违规。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个到现在都没有完整科学论证,争议不断,引起大量学生和家长焦虑的新生事物,如何能百分百保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可以很明确的说——预制菜进校园,是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现阶段没有任何可讨论的空间,对于决定预制菜进校的“话事人”应当严厉追责。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其第十九条提到——

“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庞磊,整个行业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就“降本增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标来看,预制菜产业蕴藏巨大市场空间,“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大方向正确。

但有些人,故意忽略文件中的“培育”,而无限放大“发展”,认为“发展预制菜产业”,就意味着预制菜进入各领域应该畅通无阻,全力配合,否则就是与文件相悖。这,明显是把“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和“预制菜进校园”混为一谈,故意混淆概念,制造话术骗局。

所谓“培育”,已经明确告诉所有人,预制菜产业不建全,不成熟,需要一步一步来。把刚刚长出来的“幼苗”当成“参天大树”做“房梁”,本身就是一件滑稽至极的事。

新兴产业把校园作为实验田,把学生作为实验品,逃不掉一个“利”字,只是校园不是实验田,学生不是实验品,没有义务承担新产业的检验、发展和升级。

预制菜产业想要得到很健康的发展,首要应该做到的,是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行业门槛、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制订完善健全的机制。

而不是千方百计的向老百姓最敏感、最关注的校园里钻;而不是还未发展壮大就制造出“预制菜全民恐慌”的负面效果。

毁掉一个行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任其野蛮生长,最终的结局便是——在资本的挟持下,一发不可收拾,进而失控,然后被强力打压,一拍两散。

“房地产”如此、“教培”如此。

只是当一地鸡毛时,谁会想到万亿级市场规模下,千万的普通从业人员,他们又该何去何从?这个责任谁来负呢?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0 阅读:0
江海燕子课程

江海燕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