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86万,二孩占比为45%;
自2016年起,我国全面放开二孩;
2016年,达到出生人口的最高数值;
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58万,二孩占比为51%;
2017年作为二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份,也是政策效应释放最明显的时期;
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二孩占比为50%;
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465万,二孩占比为59.5%;
2019年是二孩占比最高的年份,即政策实施后第三年;
2020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二孩占比为57.1%;
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占比为14.5%;
自2021年起,我国出台三孩生育政策;
2021年,48万的净增人口数量(出生人口减死亡人口)创下近60年来新低,负增长警戒线到了;
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占比为15%;
2022年作为三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份,照说也是政策效应释放最明显的时期,但政策效应极差,仅比2021年提高0.5%,由此可以预见,参照二孩政策,“三年政策最佳效果期”达到生育最高点的规律也不会再现;
2022年,自然增长率为-0.60‰(出生率与死亡率对比),全国总人口数比2021年减少85万人,我国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时期。
Ⅱ
人口很重要。
很多人觉得我们有14亿人口,哪怕“负增长”,也要几十上百年,才会有明显的影响效果,离得还太远;甚至有人觉得,现在的问题是“人太多”,是“人太多”,“蛋糕太小”,才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有没有道理,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GDP第二,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确实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
人口意味着消费力,人口数量多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消费规模,这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所谓“拉动内需”,就依赖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供给,也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储备,提供持续不断的劳动力,以推动经济增长。
人口意味着红利,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关系全社会是享受“人口红利”还是被“人口老龄化”所拖累。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多,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保证能承受少儿抚养,老年人口比例较低,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良性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
但,一旦出生人口数量断层,老年人口比例倍增,形成“人口老龄化”,相应的,“劳动年龄”人口大幅降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经济发展只会越发艰难。
Ⅲ
以“收入标准”进行“阶层分类”来看,常规性的类别是:“低薪普薪阶层”、“中产阶层”、“精英阶层”。
《福布斯》杂志给我国的“中产阶层”的定义为:“生活在城市里;年龄在25到55岁之间、大学学历及以上、月入5470-32820元。”
20多年来,按照这一定义,我国的“中产阶层”规模不断膨胀——
2000年,“中产阶层”占城市人口的4%;
2015年,CHFS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产阶层”的数量为2.04亿人,掌握的财富总量约为28.3万亿,首次超过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2019年,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中产阶层”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已经上升至56%。
根据“新生人口构成数据”分析,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低薪普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生育欲望一般不受社会因素影响,比较稳定——“穷人生孩成本低;富人生孩凭兴趣”;
最容易受社会因素影响的,是“中产阶层”,这部分人群,接受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比较理性的看待问题,追求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生活体验,对孩子寄于跨越阶层的希望,所以大量投入,生育成本高。
当社会因素良性居多时,保持生育欲望;当社会因素恶性较多时,生育欲望会明显下降。
决定生育率的关键,就在于——“中产阶层”。
Ⅳ
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值得关注——
2020年5月28日,中外记者会上,我们回答提问时,有一句这样的表述:“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北师大收入分配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也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我国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换算成人口数为5.47亿人;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合计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42.85%。”
这些数据,与“中产阶层占城市人口56%”的说法明显矛盾。
足以说明一个事实,近4年来,“中产阶层”大量缩水了。
原因主要在于,“中产阶层”很脆弱,甚至是一个伪概念——
“中产阶层”与“低薪普薪阶层”相比,共性很明显,“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只是收入要多一些,底子要厚一些,阶层基础并不牢固。
几十年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大背景,抓住契机,借势而为,一部分“低薪普薪阶层”通过努力,打通了上升渠道。他们的资产比例中,超过50%是房产等固定资产,仅有约20%左右是金融资产。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中产都忙着买房,而是在中国,唯一让人迅速成为中产的方法就是买房。”
“中产阶层”几乎可以看成是我国经济的“晴雨表”。疫情、大经济线下行、我国社会最大的泡沫——房地产被戳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脆弱的“中产阶层”,没有逃过“难以延续两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大洗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持久性”等“中产阶层发展规律”的影响。
大部分“中产阶层”在近几年,“返贫”了。
Ⅴ
社会阶层断层,直接的后果就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资源无限制的集中于“精英阶层”。
于是,我们就会明白,单单靠促进生育的相关政策,已经不可能再达到生育率提高的效果。
当下,我国正在产业升级、技术突破的过程中,社会财富分配问题,需要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
这种系统性改革关键在于“民生基础”和“经营环境”。
“民生基础”最关键的在于医疗、教育、房产等。降低生育和抚养成本是目前改革的核心。所谓“内卷”,是常提到的网络红词,“中产阶层”与“内卷”深深的绑在一起。
事实上,大多数“中产阶层”不怕“内卷”,恰恰是通过“内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某种角度而言,“内卷”是个伪命题,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都取决于“内卷”。不过这种“内卷”必须是良性的,恶性“内卷”是“中产阶层”断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良性“内卷”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公平”——
医疗公平:给每个人所应得到的医疗服务,给每个人机会平等的底线医疗保障;
教育公平:教育优质资源的平衡,接收、选择教育的自由;
房产公平:居住、购买与自身收入对等,房产保值的底线。
现在看来,房产改革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在推进,“倒而不崩”、“买而不炒”;医疗反腐之后,主要看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后续改革是否能跟上;而教育,由于没有动“中高考教育选拔体制”,“禁培”的效果似乎不佳,“集团化办学”疯起,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失衡,表面上,教育成本降低,实质上,竞争更加激烈,成本不减反增。
“经营环境”是需要营造的,“投资、生产、民商”是关键。“促进民营经济的28条措施”,足见国家对“经营环境”的重视。重要的是落实,各地应当让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扶持民营经济成为首要目标。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政策需要连贯性,不能朝令夕改,要知道,每一次政策的改变,承受这一切的是每一个普通人;
放开手脚,激发创造力和社会活力,以效果为导向;
不搞形式主义、不动辄破坏民生,宽容和善待底层;
少打扰、不打扰、少检查,与民生息;
下决心对目前“投机”型股市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变为真正的“融资”型股市。
“提高生育率”,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永远只是空喊口号;改善“底薪普薪阶层”,激活“中产阶层”,限制“精英阶层”,打通上升渠道,使社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则“民丰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