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表342万,看似“繁花似锦”的国考,却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江海燕子课程 2024-12-11 05:07:22

中公教育报名系统数据——

2020年国考报名人数143万,招录24128人;

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151万,招录25726人;

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为202万,招录31242人;

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280万,招录37100人;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达到320万,招录39561人;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341.6万,招录39721人。

国考报名人数在2020年前,每年基本在100万人左右,但,自2020年之后,报名人数逐年递增,似乎参加国考就意味着,可能拥有繁花似锦的未来。

不止如此——

2020年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为53:1;

2021年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为61:1;

2022年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为68:1;

2023年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为70:1;

2024年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为77:1;

2025年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为86:1。

国考内卷化日趋严重。

国考报名的大部分是应届高校毕业生。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调查数据显示——

2023届高校毕业生选择“考公、考编”的占比是16.92%;

2024届高校毕业生选择“考公、考编”的占比升至25.12%,已经达到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4。

表象原因看:

“公务员”是较为均衡的职业,稳定性强,收入平稳,社会资源充足,养老医疗有保障,即所谓的“铁饭碗”。“求职求稳”已成为毕业生的优选之一。

与国考对比,近两年的“考研”热度明显下降。以前高校通过研究生扩招方式,延长学生学习期限,延缓学生步入社会的时间点,营造出的千军万马“考研”盛况,一去不返了。原因很简单——学历贬值,研究生在就业市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投资难以回报”,自然,“投资”的热情下降。一言以蔽之,观念变了,即“不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成正比”。

内在原因看:

国考报考热度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2008年金融危机,吹过一股国考热;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帷幕开启,国考热迅速降温,创业成为年轻人引以为傲的选择;

2020年开始,叠加疫情的严重冲击,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下行期,美国对我国的极限打压,外部大环境发生变化,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考热卷土重来。

问题是——

编制真的是万世不变的“铁饭碗”吗?

真的存在学历贬值吗?

国考真的能解决就业问题吗?

按照人口总量计,我国的高学历研究生占总人口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连某些发展中国家都不如。

目前我国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为2.2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一般都在9人左右。

学历贬值是伪命题,教育普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对学历的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超过个人预期,让部分人难以接受。

国考报名人数从2020年的143万到2025年的341.6万,短短五年间,增加近200万。而招录人数却不过是从2020年的24128人增至2025年的39721人,招录增加名额远远满足不了报名人数提高的幅度。

目前来看,地方负债在寻求化解,无论是“编制数量”、“机构设置”、还是“地方财政负担”,都完全不足以大规模扩招“编制”。

以“教师编制”为例,近年来,多地推出“招聘教师不给编制”、“合同签约录取”、“末位淘汰制”等多举措。这一切调整的背后,其动机不言而喻——“去编制化”是将来“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大势所趋。

所以,国考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反而,国考火爆会衍生更多问题——

编制内,谁来养活?

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增大,冗长编制队伍、繁杂各部门,需要的是扩张还是精简?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食利者”,还是“生利者”?

众多高素质人才挤进来,是人尽其才,还是人才的浪费?

国考内卷,催生大量的陪跑者、躺平者,失业率怎会下降?

选择体制而不是选择市场,其实就意味着“进取心”和“创新力”丢失,社会活动严重退化,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吗?

看似“繁花似锦”的国考,却是“穷途未路”。

给国考降温,且国考必然会降温;“全民考公”不代表“全民皆公”;迷信国考,拒绝踏入社会的机会,只会迷失自己。

而迫切需要做的是——改善就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广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1 阅读:354
江海燕子课程

江海燕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