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刘邦到底高明在哪里?这位草根出身的汉高祖,凭什么能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看他用过的“腾笼换鸟”之策,你就明白了,连毛主席评价他高明。究竟高明在哪里呢?
重用功臣,奠定基础
先来说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手下猛将如云,韩信,张良,萧何,一个个都是天才般的人物。
韩信能征善战,号称“兵仙”;张良足智多谋,被誉为“智圣”;萧何稳扎稳打,后勤供给一丝不乱。
楚汉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这几位功臣。
刘邦也懂得如何用人不疑,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力和信任。
在刘邦看来,是战友,还是奠定汉朝基业的根基,刘邦深知自己的短板,军事才能远不及韩信,计谋不足以与张良匹敌,行政管理上也少了萧何的精细。
自己倒是有一个强项,就是能充分信任这些人,并且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把韩信推上了统帅之位,让张良成为他的谋士军师,让萧何管理整个后方。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数次兵败,几度狼狈逃命,甚至被项羽逼得差点无路可走。
但从未真正怀疑过自己的手下,也没有一时失败就迁怒于他们。
这种不疑之用,帮助他在艰难的时刻挺了过来。
韩信带兵破楚,萧何稳固后方,张良出奇计策反项羽,刘邦最终在楚汉相争中取得了胜利,登上了帝位。
可当天下已定,刘邦开始冷静下来,接下来该考虑的,不是怎么用人,而是怎么“换人”。
那些帮助他打下江山的功臣,现在个个权力在手,声名显赫。
这对刘邦来说,是一种隐患,必须做点什么,来重新掌握这个国家的主动权。
腾笼换鸟,削弱功臣
刘邦决定“腾笼换鸟”,这个策略,说白了就是一步步替换掉旧的势力,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当功臣们的力量过大,甚至超出皇权时,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必须要做的,就是逐渐削弱,这些功臣的权力,确保自己对整个汉朝的绝对掌控。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当初立下赫赫战功的异姓王们,手握重兵,势力庞大,刘邦初期选择封他们为王,既是为了安抚,也是为了稳住局面。
天下统一,这些异姓王们的存在,可能对刘邦造成巨大的威胁,他开始采取措施,一步步地削弱他们的权力。
韩信是刘邦首先针对的目标。
韩信被称为“国士无双”,其军事才能无人可比,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多次依赖他的谋略与战术。
功劳太大,以至于刘邦一度不得不封他为齐王,以表示对他的赏识。
正是这样的功劳和权力,导致了刘邦对韩信的忌惮。
韩信在齐地自成一派,隐隐有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势,刘邦开始逐渐削弱韩信的权力。
先是假意提拔,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看似对韩信更加器重,实则是将韩信,从其根基深厚的齐地调离,剥夺了韩信的基础势力。
韩信未能看清刘邦的用意,还以为自己依旧深受信任。
刘邦通过一场假称谋反的风波,迅速地将韩信软禁,彻底掌控了韩信的命运。
韩信的结局,是被吕后和萧何联合诛杀。
韩信的死亡,标志着刘邦在“腾笼换鸟”策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接下来是彭越的命运。
彭越原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功臣,帮助刘邦屡次击败项羽,被封为梁王。
功高震主,刘邦对彭越的猜忌逐渐加深。
彭越本性耿直,不擅长揣摩上意,也不懂得低调示弱,被人诬告,刘邦毫不犹豫地下令将他抓捕并流放。
甚至在彭越表示愿意弃权归隐时,刘邦依旧不肯放过他,最终以反罪将其诛杀。
彭越的死亡,既是刘邦巩固权力的必要之举,也是实施“腾笼换鸟”策略的又一步。
下一个目标,就是英布。
英布原为楚地的地方豪强,战功显赫,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也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地方王侯,一直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试图在汉朝内部。形成一股独立的力量。
刘邦察觉到英布的野心后,决定果断采取行动。
英布后来举兵反叛,结果被刘邦派兵平定,英布也在战败后被斩首。
通过对英布的打击,刘邦彻底清除了,汉初大的几个异姓王,进一步确保了中央的稳定。
刘邦的“腾笼换鸟”策略,不是一天完成的,而是一步步地、逐步实施。
高明之处在于,并不急于一下子拔除所有功臣,而是通过恩威并施,逐渐将那些功高震主的异姓王们从高位上挪开,将他们的权力一点一点收归中央。
这过程中,刘邦还任用了许多新的官员,这些人出身平民,对刘邦有着极高的忠诚度,正好替换了那些老功臣的位置。
这样一来,权力的更替变得相对平稳,而朝廷的忠诚度也得以提升。
白马之盟,确立皇权
刘邦的“腾笼换鸟”策略,体现在对功臣的逐步削弱上,还通过一场特殊的盟约——“白马之盟”,进一步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这场盟约,是刘邦与各异姓王之间的一次重要约定。
规定了他们的行为规范,明确了异姓王的权力界限,并通过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宣示了中央的权威。
盟约的核心是,借用一匹白马的血进行誓约,刘邦带着众异姓王宰杀白马,以血为誓,要求他们对中央绝对效忠,任何背叛者将会受到天谴。
这种仪式,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宗教和信仰的手段,给这些异姓王,施加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白马之盟”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普通的盟誓仪式。
是一种权力的宣示,昭告天下,皇权至高无上,任何人都不能僭越。
这场盟约也是刘邦,对异姓王们的最后警告——不管你们立下多大的功劳,现在的天下是汉朝的,所有人必须听命于皇帝。
在“白马之盟”之后,刘邦并没有放松。对这些异姓王的警惕。
除了盟约和实质打击,还采取了一些更加隐晦的手段。
会在地方上安插自己的亲信,让这些人充当异姓王们的“监督者”,以确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掌控之中。
这种做法,有点像后世的“钦差”和“特派员”,其目的就是为了监控和制衡地方势力,防止他们坐大。
白马之盟之后,刘邦还设立了严格的赏罚制度。
对那些表现出色、忠心耿耿的官员予以重赏,对那些有异心的异姓王,则不惜动用雷霆手段,进行打击。
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使得朝廷上下,对刘邦既有敬畏,又有感恩之情,很多官员在这样的制度下,选择了忠诚于中央,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通过“腾笼换鸟”和“白马之盟”,刘邦成功地将汉朝,从一个战乱后的混乱局面,带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这种过渡的成功,离不开刘邦在用人、治国、掌控权力等方面的高明策略,在各方势力中找到平衡。
这种能力,正是刘邦成为“高明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的评价与历史借鉴
毛主席曾说,刘邦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决策对头,用人得当,对刘邦的这种策略尤为推崇,看到了其中的实用性。
这种对权力的果断调整,以及对功臣势力的有力削弱,正是确保国家稳定,和政权长治久安的关键。
毛主席在革命和建设中,也运用了类似的策略。
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两回事,革命成功后,如何确保政权的稳固,如何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权力的敏锐把控,以及对人心的深刻理解。
用“腾笼换鸟”之策,成功完成了从群雄逐鹿到一统天下,再到巩固高层集中权利的转变。
毛主席称他高明,也是因为看到了刘邦,在政治智慧上的深邃眼光。
权力的更替,往往充满风险,而刘邦却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实在令人叹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