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念夺嫡旧仇,亲王却贪得无厌:记成化年间的大明德王朱见潾

楼哥看明史 2024-07-12 00:53:01

前言: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当朝慈懿皇太后钱氏崩逝,朝廷随即通报各地宗室,要求所有的亲王、世子、郡王、王妃、郡主都要“哭尽哀”。然而很快当朝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就收到了德王朱见潾的奏疏,要求“赴京临送”。

庚午,德王见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上复书谕之曰:“得王奏,欲来京赴临致祭送葬,具见孝心。但道里辽远,宜上遵遗诰免来。惟弟亮之。”—《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

钱太后剧照

钱太后临终之前,曾经有过一道遗诰,里面明确要求宗室诸王“不必赴京送葬”。事实上除了德王,也没有其他亲王提出类似请求。那么这位德王殿下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这么特殊?在宪宗成化年间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险些夺嫡的德王

朱见潾,原名朱见清,生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四月初五日,明英宗朱祁镇庶次子,生母宸妃万氏。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封为荣王,与兄长朱见深一起居住于祖母孙太后所在的清宁宫。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以太上皇帝之尊发动政变,夺取了弟弟朱祁钰的皇位。当年朱祁镇御驾亲征失败,反而做了瓦剌人的俘虏,全靠着弟弟临危受命,才稳住了大明江山。

夺门之变剧照

复辟之后,朱祁镇改封荣王朱见清为德王,顺便把他的名字也改成了朱见潾。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德王成年并出居诸王府。英宗一反成例,命文武百官赴府朝见,一下子震动了朝野。皇帝的叔父,政治嗅觉极其灵敏的襄王朱瞻墡,为此特意给德王送上重礼,更让百官觉得朝廷风向有变。

此时德王已经成为了皇后钱氏的养子,英宗更是有想法让他替换朱见深成为新太子,幸苦被内阁首辅李贤劝阻。不久之后英宗驾崩,朱见深顺利继位,德王殿下的夺嫡之梦才算破灭。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钱太后画像

只不过钱太后(宪宗即位,钱皇后自然成为了钱太后)崩逝之后,德王还敢奏请奔丧,也算是头铁。可能朱见潾也想借机表态,我光明正大,当年并没有想夺嫡,大哥不必怀疑我。

忙碌的德王殿下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英宗病危,在对太子朱见深口授遗诏之时,特意提了一句:“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看来还是怕太子即位后报复德王。

然而宪宗心胸宽广,更何况德王还是从小一起相依为命长大的弟弟,皇帝很快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大度:让朱见潾护送先帝梓宫入葬裕陵。

辛亥,书与德王曰:“兹者将奉梓宫安厝玄宫。予以嗣守宗社,祗循旧章,不敢远违。王骨肉至亲,礼宜护葬。山陵道途祭奠一切丧事,宜皆总于王。必钦必慎,用副予哀恳之意。”—《明宪宗实录卷四》

明英宗裕陵

五月初二日梓宫发引,初八日葬于裕陵,初十日德王奉神主回宫。换句话说,陪伴英宗最后一程的人,就是德王,也不枉先帝生前对他的宠爱。甚至在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英宗禫祭(指除丧服之祭)的时候,还是由德王前往裕陵进行祭祀。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六月初一日,朱见潾大婚,德王妃刘氏,武城后卫千户刘忠之女。京中上一次有亲王成婚,还是二十年前的郕王朱祁钰。考虑到朱祁钰的废帝身份,宪宗让礼部重新拟定亲王大婚仪注,至少跟郕王那次要有区别。

礼仪确实很隆重,宪宗连最高规格的礼服:衮冕都穿上了。正使太保、会昌侯孙继宗,皇帝祖母孙氏的兄长。副使少保、吏部尚书李贤,内阁首辅。

是日早,上具衮冕诣奉先殿祭告毕,具皮弁服出御奉天殿传制曰:“今聘武成后卫千户刘忠女为德王妃。命卿等持节行发册、纳徵等礼。”—《明宪宗实录卷十七》

明代皇帝衮冕图

德王之国礼仪

德王的封国本来是德州,但考虑到此处地方贫瘠,宪宗在济南府为弟弟修了一座新的王府,准备让他之国。大明王朝最近一次亲王之国,发生在四十年前的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所以礼部的活又来了,要重新制定礼仪。

按照新的流程,德王抵达济南城外,本处的文武官要率领耆老出城迎接。德王到了王府以后,要换上冕服升殿,济南府内的文武官员要悉数到场,行四拜礼庆贺。

典仪启请王升殿。导引官前道,大乐作。升座讫,乐止。赞排班,引礼引文武官就拜位。赞班齐,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引礼引班首升自东阶,由殿东门入至殿中。赞跪,外赞同赞跪,班首众官皆跪。班首致词云:“某官某等,敬惟殿下钦承上命,至国之初理当庆贺。”—《明宪宗实录卷三十八》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二月十三日,德王前往天寿山,向高祖父太宗朱棣长陵、曾祖父仁宗朱高炽献陵、祖父宣宗朱瞻基景陵、父亲英宗朱祁镇裕陵辞行。

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

当月十七日早朝过后,德王身着冕服,由左顺门,经第二桥上奉天门,到大哥朱见深之前行五拜礼。皇帝赐酒,德王干了这杯酒,由午门出宫,启程前往济南。如果没有意外,这就是兄弟二人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上赐王酒,王饮讫叩头毕,上兴,送王至东陛。王复叩头下,上目送王出午门乃还。—《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九》

德王的优厚待遇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明代亲王岁禄一万石,未之国前岁支三千石,之国后全支禄米。饶是如此,德王还不满足,特意向兄长上奏,称本府日用白熟粳米、食盐都是在内府关支,到了济南之后担心“一时难于措办”,希望能够仍旧关用,直到本府庄田有了收成再停止。宪宗大笔一挥,一概允准。

上允王奏,令今岁拨与白熟粳米二百八十三石有奇。食盐岁与一百引。马草料到府日为始给五阅月。内官、内使于所在官仓每月人给米四斗以资食用,五阅月而止。—《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九》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等朱见潾到了济南之后,宪宗更是大手笔连连,先是赐他山东寿张等县闲地四千一百余顷(约合四十一万亩),又将济南府在城税课之半赐给德王,作为他的“汤沐之费”。

到了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德王上奏朝廷,称济南王府“府第狭隘,寝宫卑湿”,希望将本府仓库、马厩移于他所。那么德王府真的地方很小吗?那当然是胡扯。

张荣,元朝初年汉军世侯,封济南公,追封济南王,谥忠襄,与真定史氏、东平严氏、顺天张氏并称“四大诸侯”。而德王府,就是在张荣府邸旧址上扩建而成,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濯缨泉,就位于王府西苑,为此还得了一个别名:“王府池子”。

德府,济南府治西,居会城中,占三分之一。—《历城县志·故藩》

濯缨泉

慑于朱见潾的威名,山东镇守巡抚三司会勘之后,居然认为德王所奏属实。对此工部提出异议,表示城中空地有限,日后“宗支繁衍无穷”,满城都是郡王府怎么办?又不是没有先例,大同城内的代藩宗室不就是因为人数太多,被迫迁了一大批去外地么?

最终工部给出解决方案,德王府的面积稍加“增益”,仓库、马厩仍构于墙内,城中空地以备他日之用。至于寝宫“卑湿”,可以进行改造。这个方案合情合理,得到了皇帝的好评。

德王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十二月,朝廷为其三子赐名,其中嫡长子名曰祐榕,庶长子名曰祐樬、庶次子名曰祐桪。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九月,封朱祐榕为德世子,朱祐樬为泰安王。次年九月,又封朱祐桪为济宁王。

泰安王、济宁王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德王对他们的母亲王氏极为宠爱,特意上奏朝廷,请求封其为德王夫人并赐以冠服。封号没问题,但夫人没有冠服,宪宗却不顾礼部的反对,以下不为例为借口予以批准。

乙卯,德王见潾为庶长子泰安王祐樬、庶次子济南王祐桪,请封其生母王氏为夫人并赐以冠服。礼部谓封号有例,而冠服则无。诏俱从王请,不为例。—《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八》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结语:德王从小和宪宗一起长大,而且当时二人的父皇名为太上皇帝,实与囚徒无异,这是同患难的兄弟情。所以尽管有夺嫡的插曲,宪宗依然对弟弟非常好,为他破了很多例。

遍搜实录,宪宗只否决了德王的一个请求:“为其郡主乞装奁”。明代郡主成婚,朝廷会赐给冠服、仪仗,但装奁(即嫁妆)都是王府自备。宪宗的态度很明确,我和你德王关系好不假,但如果其他王府也找我要装奁,该怎么回复?不见得咱们不熟吧?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开口子,不然后患无穷。

上曰:“郡主婚配,例止给与冠服、仪仗。今王奏与装奁,朕念亲亲之恩,非惜此小费也。但今宗支藩衍,内府营造供应之物日不暇给。若复开此例,各王府将比照陈情,将何词以却之?府库财物所入有限,又将何所取以应之乎?其已之。”—《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三》

那么等到宪宗驾崩,德王在侄子孝宗弘治朝又会有哪些故事呢?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聊。

5 阅读:722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