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韩信,且均辅佐刘邦建汉。一个是曾受“胯下之辱”的大将军,一个是韩国王室后裔,俩人最终都受封为诸侯王。司马迁为二人作了传记,《淮阴侯列传》、《韩王信卢绾列传》。
韩王信在刘邦称帝之前功绩并不显著,反叛之后投降了匈奴,与燕王卢绾经历相似,所以司马迁将两人合并列传。
张良“五世相韩”,有关韩王信的历史,可以从《留侯世家》、《韩王信列传》对比来看。关于韩王信,司马迁到底隐藏着秘密呢?
关于韩王信的出身“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孽孙”,是指姬妾所生子之后,即韩王信并非韩襄王太子的嫡子。韩王信是韩襄王哪个儿子之后已无法考证,只要张良认可就行,毕竟张良父祖为韩国丞相,辅佐了五代韩国君王。
司马迁为以示区别,在《史记》中大将军韩信称“韩信”或“淮阴侯”,而“韩王信”则指韩国王室后裔。
司马迁明确韩王信一个显著特点——“长八尺五寸”。“长”是指身高,秦汉时一尺差不多23厘米。也就是说韩王信身高185厘米左右,在当下也算是高人了。
秦二世二年(即前208年)十二月(秦汉以十月为岁首),刘邦遭遇反秦起义大挫折。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雍齿本来不愿意归附刘邦,当魏王招降时,雍齿竟带领丰地守军投降了。“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刘邦带兵攻打丰县,但是没有成功攻克。
刘邦为复仇重新夺取丰县,曾投奔“假王”景驹,以借兵攻打丰县,但最终仍未攻克丰县。
“丰不拔,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丰”——丰县没有拿下来,刘邦听说项梁兵多势众,就去请求帮助夺回丰县。所以,前208年四月,刘邦打听到项梁在薛县,带了百十骑兵去拜会项梁。“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项梁拨给刘邦五千士兵,以及十名将军。
“沛公还,引兵攻丰”——刘邦在项梁帮助下,返回并重新夺取了丰县。
拥立韩国王室之后“从项梁月余,项羽已拔襄城还。项梁尽招别将居薛”——刘邦投奔项梁一个月后,项羽攻克了襄城返回。项梁召集所有部将到薛县议事。
“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后怀王孙心为楚王”——听说陈胜战死,项梁决定拥立楚国后人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在《秦汉之际月表》中,此事发生于前208年六月,与刘邦夺回丰县时间吻合。
薛县会议主题就是立楚王。项梁实力强大为何要立他人为王?其一,陈胜之死是个教训;其二,六国之后有号召力。所以,立六国之后是“扯虎皮做大旗”,可以凝聚反秦力量,赢得民心。
“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在项梁拥立楚王之时,燕、齐、赵、魏均已承前为王。其实,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赵王武臣、燕王韩广,前两者算是齐魏王室后人,后两者为陈胜将相,与燕赵王室无关。
所以,六国之后只剩下韩国这张牌可以打了。
刘邦从薛县会议领会了精神,也想复制“立六国之后”的模式。于是,让张良劝说项梁,唯独韩国尚无所继位为王,韩国贵族子弟横阳君韩成可以继任为王。
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也被任命为韩“申徒”(即司徒)。韩王成与张良带领义军平定韩地。拥立韩王成,张良旨在“益树党”——多增加同盟数量。而张良的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刘邦扩大势力。
六国之后的影响力“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张良与韩王成仅带领千余人便可以征讨韩地,而且降服了数座城池。
这便是六国之后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韩国被秦灭时,国君为韩王安,是韩襄王的重孙子辈。韩国被灭,作为王室后人韩王信、韩王成为何没有光复韩国?张良作为丞相之子,却能够“弟死不葬”,出巨资悬赏大力士暗杀秦始皇。
其次,张良向项梁推荐横阳君韩成,而非韩王信。张良毕竟“五世相韩”,可谓熟悉韩国王室,岂能不知韩王信的下落?
再次,从前209年八月诸侯纷纷起义,到前208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韩王成或者韩王信干什么去了呢?
这三点确实让人纳闷!
甚至怀疑韩王成、韩王信并非真正的韩国王室后人!
“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前208年九月,项梁在定陶遭章邯战败而死,韩王成却投奔了楚怀王。
“沛公引兵击阳城(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刘邦带兵攻打阳城,派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劝降韩国原来辖地,俘虏了韩王信。“以为韩将,将其后从沛公入武关(陕西丹凤)”——刘邦任命韩王信为将军,率领他的军队跟随进武关。
《韩王信列传》中这三句话前后相承,说明韩王成与张良关系并不密切!刘邦受命入关击秦,张良与韩王信能追随左右,但“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禹县)”。这又说明刘邦与韩王信相对更亲近一些。
韩王信功绩乏善可陈前206年二月,“沛公立为汉王”,随后刘邦率兵入驻关中。“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此处“韩信”应为“韩王信”。
“项王王诸侯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向,可以争天下。”——《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
项羽封诸侯关中,唯独分封汉王偏远闭塞的汉中一带,这是降职了。而军中士兵都是崤山以东的人,踮起脚盼望着回家,指引军中士卒锐气向东,可以用来争夺天下。
在《韩王信卢绾列传》,此为韩王信对刘邦劝说辞,但这更像大将军韩信的见识。其一,在《高祖本纪》中,这明确为大将军“韩信”所说;其二,从反秦的主动性及后来立功来看,韩王信未必有如此见识。
“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刘邦重返三秦,答应立韩王信为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先任命韩王信为韩国太尉,带兵平定韩国原属地。
“三秦”是项羽杰作,把秦国属地一分为三封赏给秦国降将,而楚怀王事先曾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是,项羽背信弃约,将偏远的汉中、巴蜀分封给刘邦。
从《秦汉之际月表》中来看,刘邦还定三秦是汉二年(前205年)八月。在《高祖本纪》中对应记录,“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
所以,要么是司马迁搞混了,给韩王信嫁接了大将军韩信智慧;要么是韩王信像燕王卢绾一样功绩乏善可陈。
张良辞别刘邦的目的“项籍之封诸王皆就国,韩王成以不从无功,不遣就国”——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侯都回到各自封地,韩王成没有回封地就任,只因为未随项羽入关。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留侯世家》)——张良回韩王成身边,韩王成却认为张良跟随过刘邦。言外之意,韩王成并不信任张良,还可能将项羽不放他赴韩就任也归罪他。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陕西褒城),遣良归韩”——刘邦到汉中就任,张良送到褒中,刘邦派遣张良回到韩国。
一个“遣”字,说明张良是受刘邦委派。那么,张良此行意欲何为?是辅佐韩王成重振韩国,还是另有所图?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今徐州)”——项羽直到最后也没有让韩王成返回封地。先是将韩成贬王为侯,继而又在彭城杀掉了韩成。
张良跟随韩成可以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一,“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张良替刘邦在项羽身边吹风,刘邦不会返回关中争天下;第二,转移矛盾焦点,“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将田荣反叛报告给了项羽。
正是张良这两手操作,为刘邦“还定三秦”创造机会。“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项羽因为不再担忧刘邦;“而发兵北击齐”——派兵北伐齐国。汉元年(前206年)五月田荣反叛项羽,八月“三秦”王降汉。(《秦汉之际月表》)
韩王成被杀,张良又回到刘邦身边,“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
荡平韩地追随汉王项羽听说刘邦派韩王信征讨韩地,所以才杀掉了韩王成。“乃令故项籍游吴时吴(苏州)令郑昌为韩王以拒汉”——于是又任命故交吴中县令郑昌为韩王,阻击对抗汉军东进。
“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前205年,韩信攻克了韩国十多座城池。“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高祖本纪》)——韩王昌不听劝降,刘邦便派韩信将其击败。而在《项羽本纪》中却是“汉使张良徇(掠取)韩”。
综合以上三文的记录判断,此处“韩信”是指韩王信,而非大将军韩信。也就是说“韩王信”只是在韩国平定工作。
“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河南登封县东南)”——刘邦东进黄河以南,韩信加快了对阳城的攻击,终于战败韩王郑昌。“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时间为汉二年(前205年)十一月,刘邦兑现了诺言,“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秦汉之际月表》)。“常将韩兵从”——韩王信始终带领韩国士兵追随刘邦。
从结果往前推,攻打阳城以及迫降韩王郑昌的是韩王信。所以,记叙往前“略定韩十余城”也是韩王信。这也证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韩王信率兵打败了韩王郑昌。
以上可能是韩王信的主要战绩了。相对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韩王信的战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与燕王臧荼、赵王张敖相比也逊色不少。但是,韩王的旗帜还是有相当的号召力!
从诸侯到流亡匈奴汉三年(前204年),刘邦从荥阳仓皇出逃。在《高祖本纪》中,周苛、枞公、魏王豹留守荥阳城,而《韩王信列传》中明确韩王信当时也是守将之一。
最终荥阳城被楚军攻克,周苛、枞公誓死不降,而被项羽杀害;魏王豹因为此前曾背叛过刘邦,所以楚军攻城之前被周苛、枞公提前处决了;而韩王信在荥阳城破之日则投降了项羽。
韩王信不久又从楚军中逃回了汉军,“汉复立以为韩王”,直到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五年(前202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刘邦登基称帝,韩王信被封为诸侯王,统辖区域为河南中部和东南一带。
“明年(前201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巩县)、洛(洛阳),南迫宛(南阳)、叶(叶县),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刘邦认为韩王信有军事才能,统治区域四邻位置紧要,都是强兵把守的地方。
显然刘邦对韩王信统辖地域处于核心位置而不放心,“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太原古城营)”——于是下诏书命令韩王信迁移到太原以北,防御匈奴,都城设在晋阳。
韩王信又上书主动请求都城再往北去,“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今山西朔县)”。刘邦下诏批准了。
前200年冬,韩王信勾结匈奴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北伐遭遇了白登山之围。而此后韩王信投降匈奴,直至汉十一年(前196)春,汉将柴武在参合斩韩王信。
结束语: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
而今读《史记》也有类似感觉,本纪、世家、列传单独看是一个故事,对比着看又会发现隐藏着另外的故事。对比《留侯世家》、《韩王信列传》发现韩王信实际是张良替刘邦设置的一个傀儡,用韩国王室后人的身份,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安抚人心。
这绝对是“扯虎皮拉大旗”!
韩王信与张良后来交集几乎为零,估计与汉三年(前204年)刘邦“与郦食其谋桡(削弱)楚权”有关,此时张良已不建议再立六国之后了。
但这并不能撇清韩王信身世骗局与张良的关系,伪造韩王信为韩国王室后人的身份,只有张良这个“五世相韩”的丞相后代可以做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