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让刘邦又爱又怵正直之臣,委以重任却降职使用

平民历史 2024-04-05 07:31:14

“周昌,木强人也。”

这是司马迁对御史大夫周昌的评价。“木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质朴倔强”。在《史记》中,刘邦唯一怵怕周昌——“然尤惮(畏惧,害怕)昌”。

从百十人举兵反秦到坐拥天下,刘邦既有韩信、张良、陈平等开国功臣的辅佐,也有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众老乡组成亲友团相助。这些人要么是开国功臣,要么是老乡,为何唯独周昌让刘邦既爱又怕?

“为人刚强,敢直言”,周昌耿直敢于直言这让刘邦喜欢,但是也让刘邦发怵。刘邦明明委以重任,却将周昌从御史大夫贬为了赵相国……

怒怼吕后饮恨而终

前195年四月,刘邦驾崩了,太子刘盈继位为帝,即孝惠帝。吕后“母凭子贵”,现在可以不受约束了,所以第一件事便是复仇。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吕后最痛恨刘邦生前的所爱的戚姬及其子赵王刘如意。戚夫人和刘如意大难临头了。“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于是吕后下令囚禁了戚夫人。“永巷”是宫中牢狱,后来也称为掖庭。戚夫人一直陪侍在刘邦左右,所以很容易抓进了牢狱,之后被吕后削成了“人棍”。

赵王刘如意却远在赵国,吕后只能派使者传召。“使者三返,周昌固为不遣赵王”——前往赵国宣旨的使者多次往返,周昌坚决不让赵王进京。“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往”——赵相周昌让赵王撒谎说生病了不能去。由此可见周昌耿直性格,敢于抗旨不尊。

“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史记·吕后本纪》

周昌确实牛!

当着使者面,周昌怒怼吕后险恶用心,“高皇帝把赵王托付给我,赵王年纪还小。我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况且赵王有病,不能接受诏命。”

吕后大发雷霆,“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周昌受诏进京拜见吕后,吕后怒骂周昌,“你难道不清楚我怨恨戚夫人?你不让赵王进京,所为何事?”

周昌不知道已经上当,表面上吕后召见是为了训斥,实则是调虎离山。

“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周昌被征召后,吕后再派使者传召赵王。赵王既没有了挡箭牌,也不能再借口生病。“赵王果来”。

“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刘如意到长安一月多,被吕后毒死了。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周昌含恨托病不再进上朝,三年后郁郁而终。

周昌自认为未完成刘邦的嘱托而抑郁。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力保太子不惜抗旨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刘盈仁慈懦弱,刘邦认为这个娃不像自己。刘盈是在汉二年(前205年)六月,刘邦攻打项羽,遭遇彭城溃败之后所立。

“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刘邦常想废掉太子,而册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刘邦改换太子,除了爱屋及乌之外,还有刘如意与自己很相像。

然而,刘邦更换太子想法仅仅博得戚夫人的欢心,“大臣固争之,莫能得”——大臣们却是一致反对,虽然都未奏效。“上以留侯策即止”——后来刘邦因为张良的策略而搁置了想法。张良策略便是让吕后以太子名义邀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

大臣们反对更换太子,其中周昌表现最为抢眼。“廷争之强”——在朝堂上与皇帝据理力争,表现得最为强硬。

司马迁为刻画人物,将当时场景也记叙下来了。

“上问其说”——刘邦问周昌理由何在。“昌为人吃,又盛怒”——周昌本来就口吃、结巴,再加上当时非常气愤,所以口吃得更厉害了。

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

“我……口才虽不太好,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即使想要废掉太子,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司马迁如同亲临,用语言来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而且,周昌敢于当场向皇帝表明“不奉诏”。顶撞刘邦,抗旨不尊,这都是死罪!再次凸显了周昌“敢直言”的个性。

“上欣然而笑”——刘邦听后竟欣然大笑。(刘邦为何而笑也颇值得揣摩。)

“吕后侧耳于东箱听”——吕后竟然躲藏在东厢房听到了全部。“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事后吕后见到周昌,起身表示感谢,“要不是您,太子几差点就废了。”吕后“跪谢”并非跪下磕头,而是起身表示恭敬。汉朝席地而坐,屁股坐在双腿上,“跪”则是稍微欠身,以示迎接。

委以重任降职使用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此后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年仅十岁。汉九年(即前198年),赵王张敖废为宣平侯,刘如意为赵王。刘如意实际年龄不到十岁。

“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刘邦非常了解吕后性格,担心自己死后刘如意性命难保。“高祖独心不乐,悲歌”——刘邦经常愁苦不堪,唱歌解闷。“群臣不知所以然”——众大臣不知为何。

但是,有人读懂了皇帝的心思。这个人便是符玺御史赵尧,御史大夫周昌的手下。

“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陛下愁闷不乐,莫非是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隔阂?您是担心将来赵王不能保全吧!”

这真是刘邦肚子里的蛔虫!

“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是啊,我正担心这个,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您应该为赵王配置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敬畏之人。

于是,赵尧推荐了顶头上司周昌,而自己则顶替了御史大夫一职。

刘邦召见周昌。“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我想一定得麻烦您了,您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辅佐赵王。

这哪里是皇帝的口吻呢?分明是一个父亲的祈求!皇帝称呼臣子竟用“公”,而且“强为我”——勉强替我干什么事。

周昌听到刘邦的请求哭了,“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周昌不明白,从沛县起义就跟随刘邦,为什么单单把他在半路上扔给诸侯王呢?(周昌哭泣背后是否另有深意也值得商榷。)

刘邦向周昌解释道:“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左迁”是降职,从御史大夫到国相,相当于从副国级降到省部级。但是为了爱子刘如意,不得已而为之。从刘邦的解释来看言辞恳切,父爱溢洒。也说明对周昌非常倚重。

于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调任赵国相国。

让刘邦既爱又怕

周昌的堂哥叫周苛,均未沛县老乡,很早追随刘邦起兵反秦。“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周苛与周昌两人都是秦朝泗水郡的底层官吏。“卒史”是官署中的属吏,这个身份比无业游民刘邦强得多。

“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前209年九月刘邦沛县起兵,十一月攻克泗水郡,杀死郡守及郡监。“于是周苛、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如此周苛、周昌以卒史的资历追随刘邦。刘邦任命周昌担任旗官,周苛暂时在帐下当宾客。

前206年灭秦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仅次于丞相;“中尉”指挥禁卫部队,负责京师安全。从职务任命来看,周苛、周昌两兄弟颇受刘邦器重和信赖。

汉四年(前203年),楚汉荥阳之战,周苛城破不降被项羽烹杀。刘邦“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前201年周昌与萧何曹参等第一批受封,位居功臣榜第十六位,为汾阴侯。

刘邦称帝之后,周昌仍然个性十足。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即使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直言不讳感到敬畏。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周昌曾经在刘邦退朝闲居时进宫奏事,刘邦正抱着戚夫人……“昌还走”——周昌看此景回头便跑。

周昌进宫撞见了刘邦与戚夫人亲热,这意味着周昌进宫不需要通传禀报,说明周昌与刘邦情谊,比“发小”卢绾情谊更深,比樊哙关系更密切。

“高帝逐得,骑周昌项”——刘邦放开戚夫人,连忙上前追上周昌,抓到后骑在身上。

这那里是君臣,倒像是儿时玩伴,可见刘邦与周昌关系何其亲密。

刘邦就问周昌道:“你看我是怎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您就像夏桀、商纣一样。”

司马迁描述的细致,简单几个字将周昌的动作、神态勾勒出来。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最敬畏周昌。

结束语:

在《绛侯世家》有这么一句话,“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周勃为人质朴倔强忠厚稳重,刘邦认为可以托付大事。

在刘邦的老乡兼功臣中,仅周昌、周勃两人性格“木强”。两人虽都接受了刘邦的托付大事,然而命运却如此不同。

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平叛诸吕之乱,拥立代王刘恒,扶正刘氏宗室,名垂千载,彪炳史册,功不可没。

而周昌骂刘邦怼吕后,在大汉朝堂无人匹敌。然而,被降职贴身保护赵王,最终却未能保全,在失意中死去。

真是造化弄人!

周昌接到刘邦任命赵相国时哭泣,莫非是知道任务不可能完成而不舍得离开京师?

在《韩王信 卢绾列传》中,周昌在赵国任相国时,发现陈豨蓄养门客且独揽军权,提醒刘邦注意防范。最终,陈豨造反,并由此牵连韩信、黥布、卢绾等异姓王丧命。

举报陈豨,这本是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的职责。周昌这么做难道想让刘邦知道他的能力更适合做御史大夫,想以此调离邯郸而重返长安?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