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高铁上的脚"踢碎文明的尊严

公平正义闻 2025-03-27 19:56:37

近日,一则高铁乘客因劝阻不文明行为而遭殴打的视频引发舆论哗然。画面中,一名男子赤脚搭在座位上,面对他人劝阻非但不收敛,反而挥拳相向。这一幕犹如一记重拳,不仅打在劝阻者身上,更打在公共文明的底线上。当"高铁上的脚"肆意侵犯他人空间,当粗野暴力取代理性沟通,我们不禁要问: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明何以滞后至此?这已不仅是一起简单的冲突事件,而是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一次严峻拷问。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当下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却屡见不鲜。从随地吐痰到大声喧哗,从插队抢座到霸占公共设施,这些现象暴露出部分国人公共意识的严重缺失。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所谓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但在现实中,许多人将自由误解为任性妄为,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领地的延伸。高铁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其整洁舒适的环境需要每位乘客共同维护。当一个人将赤脚搭在他人座位旁时,他践踏的不仅是座椅,更是对他人尊严的漠视和对公共规则的蔑视。这种行为的泛滥,反映出部分人尚未完成从"私民"到"公民"的身份转变,缺乏对公共领域应有的敬畏与尊重。

更令人忧心的是,当不文明行为遭遇正当劝阻时,竟演变为暴力相向。劝阻者反遭殴打这一情节,折射出当下社会理性对话渠道的堵塞与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暴力从来就不是力量的象征,而是无力控制自己的表现。"在公共场所,面对他人善意的提醒,以拳头回应不仅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更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导致公共空间的"丛林法则"化——人人自危,无人敢对不文明行为发声,最终使社会陷入沉默的螺旋。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鼓励理性对话,保护正当劝阻,让文明的声音有勇气也有渠道表达。

构建文明社会需要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新加坡以严苛的罚款制度塑造了闻名世界的城市文明;日本通过细致的礼仪教育培养了高度自律的公民。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文明既需要春风化雨的引导,也需要制度规范的约束。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公共场所滋事行为有明确规定,铁路部门也有权对扰乱运输秩序者采取限制乘车等措施。关键在于将这些规定落到实处,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形成有效震慑。同时,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媒体多方合力,从小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与同理心。只有当每个人都学会将心比心,在公共场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铁上的"脚"才会自觉收回,文明才能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高铁是中国速度的象征,而车厢内的文明程度则是国民素质的镜子。当一列列动车组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时,我们的精神文明不应停滞不前。面对"高铁上的脚"这类事件,既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素质,也不能止步于道德谴责。构建与现代物质文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需要刚性的制度保障,也需要柔性的文化浸润;需要个体的自觉,也需要社会的共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个人在享受高铁带来的便捷时,不必担心被"踢"出应有的尊严与舒适,让文明与速度同行,共同抵达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源网络,侵删)

0 阅读:8
公平正义闻

公平正义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