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立案难”问题饱受诟病,成为执法办案中的顽瘴痼疾。尽管公安部曾出台“三个当场”规定(当场接受报案、当场登记受理、当场出具回执),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基层公安机关仍存在报案后不了了之、推诿扯皮、拖延立案、甚至不依法立案的现象。
当事人报案时,常遭遇“踢皮球”(如“证据不足先回去等”“这不归我们管”),或被迫反复补充材料,不开展受理初查,导致案件无法及时进入侦查程序,不录入案件办理系统 ,有关部门很难进行监督。这不仅损害了群众合法权益,也削弱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比之下,法院系统近年来大力推行“智慧司法”,建立了“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全国统一平台),实现了“在线立案”、“电子送达”、“网上阅卷”等功能,极大提升了司法效率:
1. 在线立案:当事人或律师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电脑端提交起诉材料,法院在线审核,避免了“跑断腿”现象。
2. 透明高效:立案进度可实时查询,材料不全会一次性告知补正,减少反复折腾。
3. 全程留痕:所有操作电子存档,既方便监督,也防止人为干预。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法院“立案难”问题,值得公安机关借鉴。

(1)技术条件成熟
当前,公安机关已具备“互联网+警务”基础,如“交管12123”“反诈APP”等平台运行良好。若参照法院模式,开发全国统一的“公安在线立案服务平台”,技术上完全可行。
(2)破解“立案难”的长效机制
减少人为干预:在线提交报案材料后,系统自动生成受理编号,避免个别民警“压案不立”。
全程透明可查:当事人可实时查看进度,公安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反馈是否立案,杜绝“暗箱操作”。
数据留痕监督:上级公安机关可通过后台数据监测立案情况,对违规行为追责。
(3)提升执法公信力
在线立案能有效减少群众“跑派出所多次仍立不了案”的困境,增强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符合“阳光警务”的改革方向。

1. 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安在线立案平台”
整合至“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或公安部官方渠道,支持PC端、APP、小程序多入口访问。
实现实名认证、材料上传、进度查询、电子受理回执等功能。
2. 明确立案标准与时限
参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系统自动提示立案所需材料,并在3日内反馈是否受理。
对不予立案的,必须在线出具书面理由,并告知复议途径。
3. 强化监督问责机制
将在线立案率、超期未处理情况纳入警务考核,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
允许当事人对“应立不立”案件一键投诉,由督察部门介入核查。
4. 配套措施保障落地
加强民警培训,转变“怕麻烦”“怕考核”的消极心态。
与检察院联动,对“有案不立”问题加强法律监督。

“立案难”问题久拖不决,根源在于非警务活动过多,人为因素干扰和监督缺位。公安机关应主动向法院学习,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透明、高效、规范的在线立案机制,真正实现“有案必立、受案必查”,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这不仅是对群众诉求的回应,更是提升执法规范化、增强公安公信力的必由之路。科技赋能执法,不能让“三个当场”停留在文件上,而应通过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起报案中。
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在评论区分享。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