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一七七)论语对话篇:求仁得仁

翻蓁熙 2024-02-14 06:01:43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老师会支持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探问老师的意思。”子贡入室见孔子问:“老师怎么评价伯夷、叔齐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德之人。”子贡接着问:“他们心中有怨恨吗?”孔子说:“追求的是仁,最后也得到了仁,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老师不会支持卫君。”

-- 原典出处《论语 · 述而篇第七》

这章好似电影片断,有人物,有对话,有悬念,还有场景切换。

三个人,两段对话,都很奇怪,没头没尾。

且为章句安上背景和细节。

冉有问:“夫子为卫君乎?”“为”,帮助,支持。夫子会支持卫君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停留的时间最长,先后达十年之久,与卫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往来。卫国有些什么重要人物呢?卫灵公,卫灵公夫人南子,卫国权臣王孙贾等。不过冉有问这话的时候,“卫君”已经不是卫灵公,而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为什么继承人是孙子而不是儿子?因为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了南子,所以逃亡在外。卫灵公死后,国人立了灵公孙子为国君,而出逃在外的太子也想回国继位,所以卫国当时的政治是“父子争位”。

孔子师徒在卫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孔子可不是一个人在周游,而是带着一套顶级管理班子,随行弟子中有善长经济的冉有,擅长外交的子贡,擅长军事的子路,皆为一时俊彥。

刚上位的卫出公,显然有重用孔子师徒的意思,所以弟子们想要知道老师的意见。

但这个话题颇为敏感,又不好问,所以冉有找到善于言辞的子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子贡一听就明白了,痛快接下了这个活,好,我来探探老师的意思。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入”,一字转换场景,子贡进入孔子房间,子贡是这样问的:“老师,您怎么评价伯夷和叔齐?”

伯夷、叔齐何许人也?他们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王子,两人互相让位,离家出走,隐居首阳山。后来武王伐纣建周,两人认为不义,不食周栗,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接着问:“他们心中有怨恨吗?”

孔子说:“追求的是“仁”,最后也得到了“仁”,又有什么可怨恨的?”

“出”,一字转换场景,子贡告诉冉有:“夫子不会留在卫国辅助卫君。”

子贡之问,问得迂回含蓄,但也正是其高明之处,不直接问,避免老师直接回答表态。问夷齐之事,可推知孔子对卫君的态度,同样是君位,夷齐是兄弟相让,卫君是父子相争。如果夫子认同前者,自然就不会认同后者。

那句“怨乎?”貌似问的是夷齐,实则问的是夫子。想孔子周游列国风尘仆仆,只是为了得君行道,如今卫君有延揽之意,却要放弃到手的机会,心中会不会有抱怨呢?

孔子慨然而答,求仁得仁,行义得义。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本就不在考虑之列。

参考阅读: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