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夫妇月入4亿,背后操盘手浮出水面,网友:赚钱的还是她!

李砍柴 2024-03-26 21:12:22

一个月工作8天,月入4亿,真的有人做到了!

连杀猪盘都不敢这么骗的戏码,现实生活中居然有打工人实现了。

那就是最近风靡的“短剧”。

最近,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近几个月收入都稳定在四五亿之间。

他们的一部爆款《我在八零年代当妈》,一上线当天充值就超过2000万,赶超春节档电影,圈钱速度快到令人咂舌。

短剧当真那么好看,好看到大家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也要看?是我们的审美还停留在过去的“土味狗血”,还是里面另有猫腻?

这两年的短剧市场,犹如纸醉金迷的魔都,个个都在赚钱。

有制作方月入4亿,有8天就收入过亿的,有短剧编剧月入10万,就连在片场跑龙套的,一天最少都能赚600元,上不封顶。

这不禁让人生疑,他们的钱从何而来?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短视频用户就已经突破10亿,而这10亿中超过一半看过微短剧。

2023年短剧迎来井喷式发展,短剧市场规模逼近374亿元,其覆盖消费者的范围可想而知,只会比2022年更多。

一个网友吐槽,只是偶然刷到,没想到越看越起劲,一晚上下来不知不觉花了七八十元。

有的医院上至主任,下到保洁阿姨,在短剧上面已经花了大几百。

一位母亲短剧包月6000元,有个网友的妈妈看短剧充了4万多,不得不承认,短剧对老年人的诱惑力比肩保健品。

以前的短剧,还只是年轻人的小众爱好,现在男女老少通杀。

在全民短剧之下,《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 》24小时充值破1200万,《我在八零年代当妈》首日上线充值过2000万,《无双》八天收入过亿。

目前,全国各大平台短剧每日充值累积6000万,去年国庆假期,一天就有1个亿。

单看每个数字都让人瞠目结舌,但落实到每一集,不贵也就几块钱,看着赚不了大钱,实际上短剧的付费机制遍布心机。

短剧重在“短”,时长一般最多三分钟,一部下来80集到100集。

刚开始几集往往免费,一到剧情高潮部分,或者是反转时刻,就需要付费了。

付费模式因人所需,单集购买一两块,全集有19.9元、29.9元、39.9元,包月99元,包年298元、365元。

这么设置的原因,就是给人一种错觉,买得越多越便宜,自己薅到了资本的羊毛。

所以,大多数人倾向于包月、包年,再不济也有整部整部买。

不管起初是抱着何种心态,试试也好,只要投入进去了,钱也就不知不觉进去了。

有人本想着花钱买一集,看看到底有多狗血,等到清醒过来时,她已经看到了大结局,100元流走了。

有个网友表示月薪5000元不配看短剧,他钻着打工的空,一天刷两部短剧,按他这种速度,一部平均上百块,一个月得要五六千。

当你侥幸逃过了短剧这个“数字游戏”,可能转身就掉入第二个陷阱。

有网友投诉,明明广告上写着9.9元解锁本剧全集,结果刚充钱看到一半又显示该付费,找客服申诉,客服说后台显示9.9元是按集购买。

也有人39元解锁全集、49元30天会员,看了两天就提示会员过期。

当你识破它是数字游戏的时候,你已经落入了它的“文字游戏”,申诉基本没用。

就这么左几十块几十块的打投,右薅“瘾不大”用户几块钱,10亿中就有一半看短剧,那细算下来,月入四五亿还算保守估计了。

比他们背靠短剧赚钱赚疯了,更会让你惊讶的是,这些赚钱的都是“老熟人”。

《我在八零年代当妈》靠着爆爽的设定、男女主讨喜的人设,成为今年最火爆的短剧,首日充值超2000万,还因为充值的人太多,服务器一度瘫痪。

这部剧背后的出品方就是咪蒙,当年在毒鸡汤界叱咤风云的情感教主。

当年的咪蒙有多厉害?

刚开始进入新媒体,咪蒙一篇广告报价一两万左右,对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仅仅两个月过后,报价飙升到40万,曾创下一篇文字广告80万的历史记录。

据说2018年,她的账号每月就有500万收入,一年六七千万的营收。

这还只是她其中一个号,咪蒙本号起步之后,她又开发了一系列矩阵号,在她倒台之前,她团队营收超过亿,当时市场估值20亿。

当时,她旗下一个矩阵号的负责人,接受采访,被问到如何看待95后。

他谦虚地说:“我不能代表95后,我自己只是一个年入百万的95后罢了。”

那时候他22岁,刚大学毕业,就能年入百万,咪蒙本人的收益更是难以想象。

2019年咪蒙旗下账号一篇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举报虚假煽动舆论情绪。

即使她多次狡辩,但还是无法挽回局面,2015年咪蒙亲手建立的帝国,四年后又亲手毁了它。

然而,对流量高度敏感的她,并没有就此息鼓,而是转战其他赛道,重仓短剧市场。

《我在八零年代当妈》并不是她以“短剧”形象的初次亮相,早在去年,她就献出自己的短剧处女作《黑莲花上位手册》,一上线就引爆网络。

不过,由于渲染不良情绪,这部短剧再次步了当初的后尘,惨遭下架。

今年一手捧着《我在八零年代当妈》,一手端着《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咪蒙才迎来真正的重生。

归来之后,仍是那个很会利用情绪操控市场的咪蒙,靠着这两部剧,咪蒙一个寒假就赚了上亿。

《我在八零年代当妈》,拍摄八天,从头到尾投入的成本也不过8万,上线当天就有2000万收入。

咪蒙的造钱能力不得不服,不仅让人感叹,赚钱的还是那批人!

除她之外,聚美优品的陈欧6年砸掉370亿后,去年宣布进军短剧行业。

电影大佬王晶、周星驰,也纷纷押注短剧,娱乐圈接不到戏的糊星,还是炙手可热的演员,都争相到短剧的红海分杯羹。

孕育影视剧的“横店”,现在每天有上百部短剧开拍,横店一栋楼就可以量产上千部短剧。

片场附近的营业场所都改成KTV、医院等短剧常见的拍摄场地,片场一天最少接待六七个剧组,半年营收280万。

2021年短剧还只有298部备案,2022年直飙2800部。

当时预估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最多200亿,结果实际突破374亿,增长幅度267.65%,短剧已经进入魔怔时代。

虽然大家都说,短剧门槛低,所以人人都想来插一脚,但这碗饭能不能吃上,不是勇气可嘉就行。

短剧与其说是“剧”,倒不如说它就是商品、一门有投资风险的生意,对于资本来说,短剧好比赌博,都是以小搏大的心态。

如果只是慢吞吞、循规蹈矩去磨一部短剧,然后发布上线,指望它自力更生,依靠个人魅力去吸引用户,不可能的。

短剧不加杠杆,不出几个月,就能扼死在摇篮里,在短剧世界,酒香也怕巷子深。

做短剧月入4亿的新闻上热搜后,该当事人出来解释,说并没有赚那么多,这话也没说错。

做短剧,编剧、导演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投手,他们需要为短剧在各大平台上投流。

投流的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80%到90%,在这场资本角逐里,某音、某手依旧是最大的赢家。

投流成本的挤压,导致其他方面必须“缩衣节食”,很多短剧拍摄成本大多八九万,20万已经是凤毛麟角,这就需要拨出上百万去投流。

而且,他们不会只押一部,而是批量生产批量上,一个星期看流量成果,投流成本与充值金额的比例要是低于1∶1.1,则马上毙掉。

短剧头部九州文化,每个月推出五六十部,一部成本20万起步,爆款率也仅能维持在10%~15%之间,除了七成能保本,剩下的10%纯打水漂。

需求量大,这也需要后方编剧出剧本的速度要快,普通的编剧一周要出一个剧本,剧集100集。

刚开始入行,会觉得有些难,但写多了就能摸透剧本的套路,大前提就是节奏要快、废话不多说。

几句话就要给一个爽点,有的甚至精细到什么时候埋钩子、什么时候反转,什么时候该释放新人物出场,都有固定的模版。

每一步都是挑动用户情绪的最好铺设,引导他们付费观看的动力,所以每一步都不能“白走”。

对编剧要求快,对演员要求更快,演员基本没时间酝酿角色情绪,导演一说action,要流泪得立马掉眼泪,要巴掌三秒内得有个自然干脆的巴掌落下来。

饰演《黑莲花上位手册》女主表示,演了三个月戏,感觉感知情绪的能力都麻木了。

综艺《无限超越班》吴镇宇说过:感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普通人情绪的能力,是一个演员最不可或缺的法宝。

现在演员的情绪,都成为了剧本里固定生产的产物,他们已俨然不是演员,而是货品。

资本在炮制情绪,用户在情绪里狂欢,在资本眼里,你永远比你想象中的有价值。

短剧内容粗制滥造、剧情单一狗血,但它足够爽,给了许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个发泄的出口。

打工人在职场受了气,怕丢饭碗不敢反击,回家偶然点开短剧,剧里的老板低声下气求员工原谅,你顿时觉得心情舒畅。

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多年,却始终在温饱线挣扎的普通人,看到短剧得贵人相助的女主逆袭、被一列保镖邀请回家当少爷的落魄男主,怎一个爽字了得。

所以,资本将短剧定位中低消费市场,普通人的情绪就是他们最大的消费力。

月薪五六位数的消费得起短剧,但他们不是资本的目标群体,月薪三千甚至更少,才是资本乐意看见的。

因为他们越穷,对生活的怨气、情绪就越多,这么一来,短剧在他们这里就更有市场。

现在预估到2027年,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但短剧依然不好进入。

从剧本到发布,资本布局的每一环都在掌握之中,用户的情绪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资本最难把控的一环。

用户的情绪瞬息万变,可能这会迷恋狗血剧情,下一会就开始追求家国情怀,而目前短剧呈现的模版化剧本,根本无法满足。

再加上,一个剧情设定火了之后,就有成千上万的模仿跟随,单一的设定充斥市场,终究会引起反噬。

所以不可避免的,短剧必定走向精品化,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剧本的考量打磨,都有更高的要求。

纯靠狗血剧情,集数量的堆积,短剧是走不远的。

前段时间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短短的三集,上线4个小时点赞200万,三集网络播放量突破3亿。

它能成为爆款,挑拨爱国情怀只是其一,更多的是用心,为了拍这三集,团队实地考察三个月,剧本打磨了一遍又一遍。

有短剧制片说,刚入行的时候一个剧本一周出来,但现在最少也要一两个月打磨一个剧本。

以前拍摄成本一两万,现在前期投入没有五六十万,剧抬上去了恐怕很快就下来了。

灯光、道具、人员都是基本的,雇用演技出彩的演员,费用也相对高一些。

一旦精品化成为共识,大家都往上卷,短剧的入门门槛也会被抬高。

有编剧透露,现在剧本初审90%被淘汰是常事,短剧被收笼管理了,现在重生文不让写,台词不能擦边,价值观必须惩恶扬善。

去年11月,广电总局就清理了一大批劣质账号,下架了上千部短剧。

上有文学素养要求,下有政策规范,短剧从业者如履薄冰。

资本再怎么疯狂,都要一边狂一边小心避开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短剧的爆火,有人将它归咎于“娱乐至死”,这么粗暴的归因,难免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骄傲。

有时候,投入娱乐这个大染缸,并不是众人失去自我,被动被带入娱乐化。

反而是自我太清醒,不断与现状发生冲突,一次次的被击败,人们只能任由被娱乐,短暂脱离现实,麻痹自我,是他们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

现实中落入下风,在想象的世界里占上风,才能说服自己继续跟这个世界战斗到底。

-END-

参考资料:

1.狐厂娱乐观察:《短剧的2024,从淘金记到大逃杀》

2.武志红:《一集过瘾,连刷10集睡不着:它这么土,凭什么爆火?》

3.新营销研究所:《短剧爆火,为什么让人越看越上头?》

4.新周刊:《“看短剧充了4万元后,我妈后悔了》

5.三联生活周刊:《“战神”“霸总”“逆袭”,充值过亿的短剧还能火多久?》

作者:夕四

编辑:柳叶叨叨

3 阅读:6661
评论列表
  • 2024-03-26 21:58

    这是洗钱洗出新高度又要抓一大波人进去才散得了场。。

  • 2024-03-27 10:35

    智商啊

  • 2024-03-28 08:49

    垃圾很多

  • 2024-03-26 23:01

    这对夫妇简直就是金钱的摇钱树啊!短剧圈钱速度之快,让人不禁感叹现实生活中的奇迹

  • 2024-03-27 06:27

    我看的短剧根本不收钱,如果想赚点钱就看看广告。

  • 2024-03-26 23:14

    短剧成为了金钱的源泉,这对夫妇的月入4亿让人羡慕不已,真是赚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

  • 2024-03-26 23:49

    所有正看的起劲的小说、短剧提示充值立马离线。

李砍柴

简介: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