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09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本文的主角虽然是一种小型履带式装甲车,但却是二战中英国陆军的标志性装备。它的正式名字是通用运载车,不过人们更喜欢叫它布伦机枪运载车(以下简称布伦车)。该车最早于1936年装备英军,之后广泛服役于多个国家,总产量超过6万辆(另有资料称有8.4万辆),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
在二战中,布伦车被赋予了五花八门的任务:为步兵提供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支援,实施侦察搜索,牵引火炮,运送补给和伤员,遂行反坦克任务,提供炮兵观测……
有人称赞它是“万金油”,但也有人认为它简直不堪一击。但无可否认的是,该车是武器史上最具魅力的小型装甲车之一。
创意于一战
英国陆军一战后期就非常醉心于研发轻型装甲车,认为这种车辆不但能运载步兵,实施快速机动,还能提供一定的防护,必然能在战场上大有作为。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英国研制了多种轻型装甲车,最成功的是卡登-洛伊德公司的Mk VI轻型装甲车。它在1927年一问世就因小巧灵活、便于大量制造而受到英军的热烈欢迎。这个特点也成为日后其他运载车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
英国卡登-洛伊德公司研制的MK Ⅵ轻型装甲车
1928年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收购了卡登-洛伊德公司,并于1935年年初推出D50机枪运载车,也就是布伦车的原型。D50的初次亮相并未获得多少好评。批评者指出,双人座舱过于拥挤,直接采用商用发动机未免有些草率。
然而接下来的越野测试却让批评者闭上了嘴。维克斯公司首席装甲车设计师约翰·卡登爵士设计的全新悬挂系统大显身手。D50不仅顺利通过了起伏不平的道路,而且转弯半径比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同类车辆都小。
英国卡登-洛伊德公司研制的D50机枪运载车
该车的重大意义在于确定了机枪运载车的人员配置规范。当时有两种人员配置办法,车组乘员和机枪组各自独立或车组乘员兼任机枪手。D50的问世让军方明确,后一种配置更实用。
D50进一步提高了军方对轻型装甲车的热情。他们决定在小规模列装D50的同时,立即让维克斯公司开发更好的车型。
布伦车问世
维克斯公司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发出了新车。该车长3.6米、宽2.1米、高1.6米,是十足的袖珍车型。如果一个标准身材的英国装甲兵站在它旁边,车顶恰好到其胸口。
新车型沿用D50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和悬挂系统,每侧3个负重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第1和第2负重轮共用一副悬挂装置,第3负重轮使用独立悬挂。
新车型装备一台62.5千瓦福特V8水冷汽油机,机械传动配合4速变速箱,油箱容量90升,最大公路速度48千米/小时,最大储备行程225千米。原型车自重3.75吨,后来增至4.5吨。
车箱由4面装甲板构成,顶部完全敞开,装甲厚4~10毫米,底部装甲厚3毫米,是全车最薄弱的地方,很难抵御地雷破片的攻击。驾驶舱和运载舱以隔板分开,驾驶员在右,机枪手在左。
布伦机枪运载车俯视图。请注意车头左侧的机枪手舱室要比右侧的驾驶室突出一块。
该车标准乘员为3~4名,其中1人为驾驶员,2~3人为机枪手。标准武备为一挺维克斯机枪,后来一度列装博伊斯反坦克枪。
1935年12月军方正式命名该车为机枪运载车Mk I型1号车。不过1号车只是预生产型,设计人员很快修改了它的机枪位,研制出Mk 1型2号车,1937年后期正式装备部队。机枪手舱室由原来与车首齐平的位置改向车首前部突出,装甲厚度增至12毫米。这个改动虽然大大方便了机枪手,却影响了驾驶员的左侧视线。
当时英军已开始列装从“捷克造”机枪仿制改进而来的7.62毫米布伦轻机枪,运载车上的维克斯机枪也更换为布伦机枪,闻名于世的布伦车到此才算是正式定型。
Mk I型服役一年后,改进型的Mk II型服役,小幅度提高了越障性能。和Mk II型同在1938推出的还有一系列衍生车型,包括侦察运载车Mk l型和骑兵运载车Mk I型等。
侦察运载车是一种尖兵车辆,装备到师级的侦察联络单位。该型车装有No.11无线电,为无线电操作员加装了装甲护板。尽管它增加了防护重量,但弱化了武器,因此其机动性能不比标准型差,甚至更好。
骑兵运载车干脆去掉了所有的配件,这样可以运载6个人,可惜坐过它的人都抱怨:挤得要命!
在现代军迷的战争重演活动中亮相的布伦机枪车,比家庭乘用车大不了多少。
升级为“通用版”
1938年后欧洲局势日益紧张。深感物资紧缺的英国军方开始大力推进装备标准化工作,于1939年4月发布了布伦车的技术规范。规范强调“加强装甲保护、多用途适应能力”,生产上强调“多种车型、统一规格”。此外已经出厂的所有基本型和衍生型都要升级为标准型。
第一批2275辆布伦车Mk I型在4家工厂同时开工。它保持了老型号的武备和动力,强化了车身侧部、后部和发动机部位的装甲,并统一配备了No.11无线电,标准乘员增至4人。英国对德宣战6天后,军方紧急向4家工厂各追加了1000辆的订单。到1942年英国本土一共生产出6600辆布伦车Mk I型。
1943年改进型Mk II开始装备部队,车身前部加挂一对备用负重轮和牵引索。为了便于乘员上下车,车身两侧还各装了两具脚镫。
布伦车的特点是“多用途适应能力”,因此它的衍生型用途繁多。
最常见的是76.2毫米迫击炮运载车。1941年10月英军首次进行了在布伦车上装载迫击炮的试验。尽管车重从3.8吨增至4.3吨,不过试验还算成功。迫击炮装在车身后部,乘员增加到5人,其中炮组成员3人。全车备弹66发。为了塞下这些炮弹,不仅把置物箱和隔舱全部拆除,连机枪手的座位旁也硬塞进了6发炮弹。该型车总计生产了约400辆。
76.2毫米迫击炮运载车。请注意车厢里塞得到处都是迫击炮弹。
另一种表现出色的车型是炮兵观测车。该型车拆除了机枪,加强了无线电设备,本身也有多种改型。I型和II型乘员3人,配备No.11无线电;III型乘员4人,在车前部增加后备轮。III型装备量最大,1941~1944年约生产了3500辆。不过炮兵对观测车的评价毁誉参半,牵引炮兵部队很欢迎它,但自行火炮部队认为它防护太弱、速度太慢。
一辆满载步兵的布伦机枪车,车后还拖曳一门反坦克炮。
第3种主要变型车是中型机枪运载车。战争进入1943年后,英军开始强调在旅级单位设置火力支援群,搭载维克斯中型机枪的布伦车便应运而生。由于该机枪体积大,无法像布伦机枪那样置入车身前部,因此移到车身后部。每车乘员4人,备弹4750发。
搭载维克斯中型机枪的中型机枪运载车。因机枪体积大,只能布置在车身后部。
其他的衍生型还包括火焰喷射器载运车、六联装防空机枪车和反坦克炮载运车等。其中反坦克车的命运最为尴尬。
1942年2月一辆装备2磅反坦克炮的布伦车接受了测试。在约730米的距离上,该车共发射了15发炮弹,有12发命中移动目标。大受鼓舞的军方当即采购200辆,并要求于当年5月交货完毕。然而到了5月,英军发现这种2磅炮威力太小,面对新型德国坦克时毫无用处,所以该型在下线之前就过时了。
海外生产线
由于本国产能有限,英国一直在寻求海外生产布伦车的可能性。二战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生产过布伦车,其中加拿大产量最大,约为2.9万辆。
美国并不看好布伦车,觉得这种车的防护性太差了,只有快速灵巧的特性还可以利用,于是便用它来执行拖曳反坦克炮等任务。由于执行这种任务时其行走装置磨损剧烈,福特公司为它增加了一对负重轮。这就是改进版的T-16运载车Mk II型。该车在美军中大量服役。
美军装备的T-16 Mk l型运载车
加拿大在1941年12月引进布伦车生产线进行量产,1943年开发出著名的“温莎”运载车Mk l型,它也是专为牵引轻火炮而开发的,同样增加了一对负重轮,车长增至4.4米,发动机功率提升到69.8千瓦,还加装了可以覆盖全车的支架和防水油布。“温莎”受到士兵们的一致好评。该车共生产了5000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40年开始也小规模生产了布伦车,不过产量始终非常低。
1941年1月,在利比亚战场上澳大利亚部队乘坐布伦机枪车大举开进,气势惊人。
英勇亮相
布伦车是英军皇家骑兵团和步兵团的标准装备,编为独立运载车营,每营9排,每排有10辆,其中1辆为排长座车。
1940年布伦车跟随着英国远征军首次亮相法国。
1939年二战爆发后开赴法国的英国远征军,装备了大量布伦机枪车。
在英法联军的阿拉斯突围战中,原本担任英国远征军司令部警卫任务的威尔士近卫兵部队在德军的迅猛打击下匆忙上了最前线。于是该部的第1运载车营给布伦车的战斗记录写下了第一笔。
5月24日清晨,在蒙蒙薄雾中,克里斯托弗.菲尔尼斯中尉的3辆布伦车和几辆轻型坦克准备摸出一条通路来护送运输车队突围。雾气散去时他却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和一个德军阵地已近在咫尺。
镇静的中尉一面命令运输车分散后撤,一面迅速命令自己的战车部队直冲敌阵。德军反坦克炮很快开火了,轻型坦克一辆接一辆被击毁,而体形矮小、行动敏捷的布伦车却始终穿行在弹雨中。
经过一阵冲杀,菲尔尼斯欣慰地看到运输车队已经安全撤退,德军火力已全被吸引到他的布伦车身上了。但他的座车很快被击毁了,驾驶员和机枪手也相继阵亡。
勇敢的中尉掏出手枪奔向德军的散兵坑,最终中弹身亡。参与是役的9名乘员中有4人阵亡、4人负伤、1人被俘。菲尔尼斯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英军在法国丢掉了至少1000辆布伦车。当法国投降、英伦三岛面临入侵威胁时,英国发现陆军极度缺乏合适的装备,于是布伦车的生产也进入加班加点。
法国战场上德国空军的活跃表现迫使英国厂家为新下线的布伦车紧急加装了装甲顶板。然而在演习中发现当车辆遇险时,狭小车厢里的乘员更难以逃生了。于是全部车辆紧急拆除了顶板。
丘吉尔不止一次视察了布伦车。他鼓励战士们要充分发挥这种小型车辆的战斗潜能。一次他试图挤上一辆加装了迫击炮的布伦车。好不容易坐下后,他微笑着说:“这车够宽敞的。”
在北非沙漠
虽然德国没有入侵英国,但两国在北非却激烈争夺。布伦车在沙漠战场上广泛装备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在内的多国部队。开始大家对这种小型车辆一直不太重视。直到1942年的阿拉曼之役,新西兰军队才对它的优异性能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新西兰第19装甲营的3辆布伦车在一次武装侦察中遭遇优势敌军,一番英勇作战后只有1辆逃回基地。就在大家悼念战友之际,友邻的英国部队却打来电报——“贵部的两辆运载车开到我们这儿来啦”。
原来,这两辆布伦车一路上与轴心国坦克和俯冲轰炸机疯狂地玩着追逐游戏,居然毫发无损地返回,只不过慌乱中误把英军阵地当成了自己的老窝。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一辆车的发动机已经失灵,是由另一辆拖着死里逃生的。
此后布伦车在北非战场上成了“万能运载车”,超出了设计者的初衷。比如该车最大额定载重量660千克,但每次运输任务都会超载。又比如英军装甲团的侦察连嫌它的装甲太薄、火力太弱,于是拆下“斯图亚特”坦克的炮塔直接装到了布伦车上!
装备吉普车的英军沙漠远程侦察队,作为机枪载具吉普车其实更香。
“游”向诺曼底
战场上的种种要求促使布伦车生产厂家不断改进产品。这些要求五花八门,有关于底部装甲的,有关于大功率发动机的,其中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就是为D日作准备。
为了反攻欧陆时加强两栖作战力量,技术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克服了车身过低和顶部敞开的问题,终于让布伦车能两栖作战了,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水面环境要平静,二是最大涉水深度为685毫米。
然而根据盟军在萨勒诺等地登陆作战的经验以及对诺曼底水域条件的监测,估计实际涉水深度将达到大约1.5米,而且水面环境也绝不会是平静的。
生产厂家只好用钢板增高车身,同时将一切可能进水的缝隙都包裹起来。增高后的运载车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大纸板箱。由于观察孔也被包住,驾驶员只能依靠趴在箱子边上的乘员来指引方向。
D日当天,两栖布伦车顺利“游”向了诺曼底。在朱诺海滩,一位盟军观测员注意到有辆布伦车正摇摇摆摆地试图爬上一个坡。上坡后,观测员才看清它不仅车身内外挂满了补给品,居然还拖着一门6磅反坦克炮,不过此时传动装置已经向外冒出滚滚白烟。
登陆后,隶属于第61侦察团的几辆布伦车负责为第50诺森伯兰步兵师提供敌情通报。一次几辆布伦车冒冒失失跑进了一个法国小村庄,突然发现英国坦克和德国反坦克部队正在那里激烈交火。这些布伦车居然从双方的交叉火力中径直开过,等到脱离战场时不仅车辆毫发无伤,而且探身在车外的指挥官也安然无恙!
三吨出头的小巧车身使得布伦机枪车机动能力出众,高速行驶时也能体验飞一般的感觉。
当然,暴露在德军装甲部队凶猛的火力下,布伦车防护差的弱点便暴露无遗。纳粹党卫军王牌坦克手魏特曼在波卡基村遭遇战中,驾驶“虎”式坦克就曾把多塞特郡步兵团第1营的布伦车全部击毁。
东方一幕
和英国人用布伦车来打打杀杀不同,美国人始终认为它只适合运输牵引任务,而从未正视过它的战斗性能,只有紧急情况下才将其派上战场,但效果却于整体溃败南洋的作战形势无补。
当日军进攻菲律宾时,缺乏装备的驻菲美军征用了系留在马尼拉港口的一艘加拿大货轮,里面装有57辆布伦车。麦克阿瑟紧急用这批车辆组建了一个特别战车群。当这个战车群发起反击时,训练有素的日军狙击手们瞄准运载车敞开的顶部,一个一个地射杀了车上的乘员。
驻新加坡的英军萨福克团第4营从当地军备库临时征调了5辆布伦车。1942年2月11日这5辆布伦车鼓起勇气进攻被日军夺取的一个制高点,但很快被击毁。
这幅彩绘很好展示了布伦机枪车的通用性,近处是机枪车,后面是运输车,背景里还有一辆喷火车。
同年11月盟军在新几内亚地区发动了一次小型突击。他们热切盼望手中的若干辆运载车在进攻日军暗堡时能发挥类似坦克的作用,但到了12月5日所有布伦车损失殆尽。
1943年中国政府组建中国驻印军时就装备了一批布伦车Mk l型,对日反击时它们曾经参战。
余音未绝
二战结束后,原本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布伦车依然活力不减。
1948年英军开始启用新的车辆编号体系,赫然发现仍有数百辆布伦车在役。在爱尔兰,200多辆布伦车一直服役到上世纪60年代。
不务正业的布伦机枪车正在犁地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涂埃及陆军标识的布伦车和英军的布伦车同场对抗。埃军的这些布伦车后来大都在中东战争时被以色列军队击毁。被以军缴获的几辆至今仍在以色列军事博物馆中展出。
布伦车也出现在了朝鲜战场上。中国军事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志愿军缴获的加拿大陆军喷火型运载车。
背着燃料罐的火焰喷射器版布伦机枪车看似人畜无害。
1956年3月英国政府向德国赠送了约100辆布伦车。德国人对这种车辆一点也不陌生。1940年法国投降后德军就大量掳获了这种车辆并将它们用于占领区的巡逻和警戒,甚至为它颁发了专门的制式装备序号。15年后,运载车通过官方和友好的方式送回德军手中,算是为自己在兵器史上的传奇画下最后一笔。
不仅自己人用了都说好,连德国人也爱不释手 。
二战结束后,报废的布伦机枪车堆积如山,其恐怖的产量可见一斑。
老兵不死:在缅甸阅兵式上,布伦机枪车依然继续着它的神话。
这个车很烦,不打的时候四处乱窜
士兵喜欢的装备就是好装备[点赞][点赞]
有趣的小车
当年看过这篇文章,当时特别喜欢军事期刊每期必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