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方红一号”设计师,曾受毛泽东接见,少有人知其名

冷知识总局 2021-03-18 19:18:41

下面这位老人叫做陈克明,今年他已经有87岁的高龄了。

即使已经接近九十岁了,但陈克明老爷爷只要每天有时间,依旧会打开电脑搜索我国的航天领域的新闻。

除了航天新闻外,每当陈克明在阅兵典礼的视频中看到祖国重器东风导弹还有巨浪-2导弹方队的时候,他都忍不住为此感到激动。

因为这正是陈克明老爷爷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啊。

Ⅰ:他是“东方红一号”的功勋设计师

陈克明老爷爷的书柜中保存着一张老报纸,这张报纸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陈克明作为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设计师代表,正在接受毛泽东的接见。

1934年,陈克明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打小学习成绩就不错,在陈克明高中即将毕业之际,学校找到陈克明希望他能将自己的大学志愿改成华东航空学校。

陈克明遵从了高中学校的建议,并于1956年顺利考入了华东航空学院的飞机设计专业。

时间到了1958年,在陈克明考入华东航空学院没多久,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那就是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率先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人造卫星,到了1958年美国也跟着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了太空。

图为美国探险者一号

当时的全球各国也开始将争夺焦点从陆地转向了太空,这也让我国开始重视起了人造卫星的研究。

在1958年召开的第八次人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也明确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既然毛泽东都发话了,那么我国许多的学校和相关研究机构肯定得重视起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了,也在同年陈克明经过学校的建议转入了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在大学毕业后没多久,陈克明进入了我国首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室——七机部第四研究所,并且在这里展开了研究。

当时的祖国物质资源缺乏,而且第四研究院还是位于内蒙古的荒漠的戈壁滩上,研究人员们能看到的不是荒漠就是晚上成群的野狼。

“一间教室即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没有细粮,一日三餐都是窝窝头还有苞米土豆”,陈克明回忆在第四研究所中的时光时如此说道。

甚至当时说是航天研究基地,但里面的高端设备少之又少,甚至只有一条临时拼凑出来的生产线。

虽说条件很艰苦,但陈克明与一众研究人员依旧十分热爱这份工作。

Ⅱ:和钱学森共事,常向周恩来汇报工作

1966年,陈克明接到了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的任务。

如果说当时长征火箭的第一和第二级火箭已经有了成熟的液体发动机的话,那么第三级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技术在当时我国基本上属于一片空白,所有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搞。

“第三级发动机的任务是让运载火箭的速度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也是关键的加速环节”陈克明当时如此说道。

但除了当时技术有限,生产条件也差之外,真正让陈克明发愁的还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只能自己研究固体推进剂”,陈克明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如此说道。

最后还是陈克明到处找路子,终于弄到了一本苏联原版的《火箭推进》。

陈克明和一群研究人员一块翻译这本《火箭推进》,并且一块学习进步,一块研究。

虽说最开始研究团队配置出来的固体推进剂反复失败,但他们并没有气馁。

陈克明如此说道:“外国人能搞成,我们一定能成。”

也正是在反复失败中,陈克明和研究团队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换了三四十种配方,终于捣鼓出了成熟的固体火箭推进剂配方。

长征一号火箭内部示意图

“没有技术,我们就用最笨的方法一点点摸索推进剂原料配比”,这也是陈克明以及研究团队的研究秘诀。

也在这三年期间,陈克明团队还在北京703研究室以及钢铁研究院的支持下,成功解决了燃烧室壳体材料的难题。

在解决燃烧室壳体材料问题的期间,陈克明还短暂的和钱学森一块共事过一段时间。钱学森也曾多次提醒陈克明,要把安全系数全都放在设计者自己的口袋里,更要给新材料、新工艺留下加工余量。

陈克明团队研究的东西对于长征一号十分重要,陈克明也曾回忆道“周总理对这个工作十分关心,我们常向他汇报工作具体情况。”

好在虽说过程十分艰难,但陈克明团队最终依旧取得了胜利的果实。

也在经过19次的地面试车实验,陈克明团队在1969年7月顺利交付了2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以确保长征一号的发射万无一失。

Ⅲ:“我不怕被炸死,就怕出现失败”

时间来到了1970年4月24日晚上,这也是长征一号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长征一号火箭

陈克明和试车台台长一块对固体火箭的点火管进行了最后的检查,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环节,如果稍微有点意外的话陈克明和试车台台长绝对会被当场炸死。

但陈克明却如此说道:“我不怕被炸死,我只怕在最后一刻出现意外,无法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当晚9点35分,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在一二级火箭脱离,第三季火箭顺利点火升空后,长征一号携带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也顺利的步入了轨道。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喜讯

发射现场一片沸腾,陈克明和许多研究人员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长征一号发射成功后没多久,陈克明和钱学森还有孙家栋等一众科学家于5月1日走上了天安门,接受毛主席以及其它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长征一号发射成功了,但陈克明的工作也并没有因此停下来。

刊登有毛泽东与陈克明握手照片的报纸

在此后,陈克明作为主要设计者,陆续参加了七八种型号以及十几种固体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制动发动机、第一型固体战略弹道导弹以及第一型潜射导弹巨浪-1号的固体发动机等国之利器都少不了陈克明老爷子的身影。

陈克明老爷子虽然成绩斐然,但他的工作其实一直属于默默无闻的“地下研究人员”,出于保密的原因陈克明几乎没有在任何公开媒体上露过面,更不提什么公开表彰了,也因此少有人知道陈克明这位研究“国之重器”的心脏即固体发动机的老科学家的名字。

直到前几年,航天科工六院提供了毛主席接见陈克明的照片,并且交予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发表,才让这位隐藏在幕后的“英雄”之名得以公开。

在接受采访的陈克明老爷子

但陈克明并不在意这种虚荣,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陈克明反而是如此说道:“航天事业责任重大,这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强大,而不是为了个人。对于我来说,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1 阅读:105

评论列表

Beyond

Beyond

2021-03-22 00:31

致敬!

冷知识总局

冷知识总局

来,偷偷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