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黄埔毕业,厄运缠身,差点被枪毙!后来他凭什么强势逆袭?

朋晟聊历史 2023-02-11 01:45:13

在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将领中,教官行列,前期和后期分别以何应钦、陈诚官阶最高,最为突出;学生行列,最受蒋介石器重,前后期的领军人物则分别是胡宗南、杜聿明。

胡宗南是蒋介石同乡,又是黄埔一期生,他的发迹更多地是让人感慨“时运”的重要。而同为黄埔一期生的杜聿明则完全不同,三十岁之前,他非但没有任何时运,相反总是被诡异的霉运缠绕,不说看不到前途,就是性命一度也是堪忧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几乎被时代抛弃了的倒霉的人,历经万千磨难,最终却从众多黄埔学生中脱颖而出,并且实现了逆袭。

他靠的不是别的,也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打一个比喻,奋斗跋涉中的青年杜聿明,就像郑板桥笔下的《竹石》,天生坚韧,懂得坚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杜聿明是陕西人,向上数,杜家几辈人都居住在陕西省米脂县东区吕家岭杜家湾,家里除了宅院外,还有一百余垧好地,论成分,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个人物,乱世之中有热血,也有己见。在乡间时,他读书有才气,浑身上下没有一丝酸腐气,读圣贤书高中举人后,眼见世道离乱,清廷黑暗,他毅然放弃旧科举,走上了一条颇具豪侠气质的求索之路。

杜良奎认为,世道恶劣,大丈夫当以传道受业为己任。为此,他不顾老父族人劝阻,离家出走,到长安大学做了一名激进的教员。

那一时期,杜良奎受到革命浪潮的影响,不仅秘密参加了同盟会,而且数次返回米脂,鼓动当地民团参加反清斗争。

但随着革命的深入,杜良奎渐渐地便表现出了与众不同,其中有一点最为顽固,他始终不愿拿枪,更不愿领兵。究其原因,并不复杂,他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旧地主,旧文人的,“好男不当兵”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杜聿明和杜聿德。

辛亥革命期间,杜良奎辗转到榆林镇边学校,继续坚持他的“传道受业”。那时候,杜聿明、杜聿德两兄弟年纪还小,但杜良奎为了播下读书的种子,硬是将他们接到身边,亲自教他们识字习文。

1916年,杜聿明12岁。

这一年,杜良奎做了一个决定,将杜聿明兄弟送回米脂,就读于李鼎铭先生创办的成家岔小学。

杜良奎这样安排,有他的良苦用心。在他看来,少年读书,须有严师,而李鼎铭就是他两个儿子最理想的“少年严师”。

杜良奎的眼光是准的。

李鼎铭,1881年生人,杜良奎的外甥,大杜聿明二十多岁,幼年一直寄居在舅父杜良奎家,攻读经史,兼学中医,成才后在家乡教书兴办学校。辛亥革命后,李鼎铭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先后担任成家岔小学校长、榆树中学教员,是远近闻名的严师。

1941年,李鼎铭代表开明绅士当选米脂县参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副议长,后又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向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提交了精兵简政的提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对其远见卓识作了高度评价。

李鼎铭在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时,真诚地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共产党进行友好合作,患难与共。在延安时期,李鼎铭还经常给中央和边区的领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看病。

有这样的严师教育,杜聿明兄弟无疑是幸运的。

在人生最初的阶段,李鼎铭让杜聿明兄弟铭记住了一个古朴的道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是,几年之后,杜家发生了变故,杜聿明的祖父母、当家的伯父杜良辅相继病故了。

杜聿明请教李鼎铭,应该怎么做?

李鼎铭告诉他,大丈夫要有担当。

杜聿明听懂之后,毫不含糊地放下书本,独自承担起繁琐的家务。其父杜良奎得知儿子辍学持家,既欣慰又心忧,他给外甥李鼎铭去信,询问是否应该返家?

李鼎铭回答舅父,聿明已经十六岁,历练一番,再上中学也好。

杜良奎感慨一声,半年后,才由榆林返回家中。

见到有些少年老成的儿子,杜良奎故作严厉地说,你小小年纪竟然荒废了学业,为父痛心之极,给你七天时间,洗心革面。

对于读书,杜聿明并不排斥。

七天后,按照父亲吩咐,杜聿明将家务交给堂兄杜聿成,跟随父亲去到榆林中学,继续读书。

此时的榆林中学,校长叫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李鼎铭,周恩来则盛赞杜斌丞是“革命的教育家”。

1930年秋天,杨虎城率部入潼关主政陕西,电邀曾在榆林办学的杜斌丞由北平返陕,从此杜成为杨的重要决策智囊。杜斌丞曾向杨虎城提出谋取甘肃、宁夏、新疆,联络青海,实行西北大联合,即后来广为传说的所谓“大西北主义”。

抗战初期,杜斌丞出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逐渐与林伯渠建立了良师益友般的深厚情感,与共产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此时,蒋介石对他极力拉拢,省党部两次送来国民党入党登记表,但他两次撕毁,断然拒绝。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杜斌丞被补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央常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对于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杜斌丞不抱任何幻想,竭诚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决心为中国早日实现民主政治斗争到底。1947年3月,胡宗南采取栽赃诬陷的卑鄙手段,逮捕了杜斌丞。10月7日,杜斌丞在西安玉祥门外慷慨就义。毛泽东闻讯,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朋友”,周恩来评价他是当之无愧的“鲁迅式的共产党员”。

青年时代,能遇到灯塔式的引路人,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榆林中学,杜聿明受杜斌丞最大的影响,就是青年救国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杜聿明渐渐有了自己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有朝一日能够出洋考察,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要么投笔从戎,争取机会,训练一支所向披靡的精兵,保家卫国。

1923年,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婚。曹家是米脂大户,产业不逊杜家,依照杜良奎的心愿,杜曹两家联姻之后,杜家长子当以家族利益为重,不宜离家远行。

然而,此时的杜聿明却手握《新青年》杂志,有了南下投考黄埔军校的打算。杜良奎得知儿子的想法,极力反对,杜聿明为了摆脱父亲的掌控,假意妥协说他可以不考军校,但必须允许他去京城上大学。

杜良奎思量了两个月,最终勉强同意,放杜聿明北上求学。

1924年3月初,20岁的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以及陕籍青年闫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冒着北国春寒,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不料,当一行人长途跋涉赶到广州后,黄埔第一期招生的考期已过。闫揆要等人很失落,杜聿明安慰他们说,好事多磨,再想想办法看。

闫揆要问,还能有什么办法?

杜聿明说,我想到了一个人,或许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杜聿明想到的这个人,乃是父亲的旧交老友,国民党元老,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杜聿明并非好辞之徒,他给于右任写去的求援信,诚恳而朴素。

于右任很欣慰。

为了鼓励故友之子,他不仅给蒋介石写去了推荐信,而且专门为杜聿明题了一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

就这样,因为于右任的援手,杜聿明迎来柳暗花明,通过蒋介石批准的补考,他顺利进入黄埔,成了黄埔一期生。

杜聿明的个人历史,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发出质疑,这家伙从小到大,哪里经历过千磨万击,看他的成长之路,分明就是旧时代的幸运儿,不仅家里有钱有势,而且三步两步就踩到了大时代的鼓点。

20岁之前的杜聿明,的确给人这样的感观。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20岁之后的杜聿明才更加值得我们讲述下去,因为他并没有因为顺达而易折——

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很残酷,也很诡异。

黄埔军校,是一个创造传奇的地方。然而,杜聿明到了这里,却莫名其妙地被环境篡改成了另一个人,不光教官认为他性格木讷,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也认为他是个北方“呆子”。

因为毫不起眼,在校期间没有激起任何波澜,从黄埔一期毕业后,杜聿明被勉强分到军校教导1团当军需上士,比起胡宗南等“俊杰”,起点可谓是低到了尘埃里。

1925年春天,黄埔学生军东征陈炯明,这是黄埔一期生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到了杜聿明这里,却又是另一番糟糕的境况。

有史料说,黄埔学生军攻打淡水城时,杜聿明曾和同期的陈赓等同学报名参加了教导团组织的敢死队,并率先攻上城头,立下了第一功。

其实,这是后来人朝杜聿明脸上贴金,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当时,杜聿明的确报名要参加敢死队,但队长根本没要他。更尴尬的是,当黄埔学生军攻下淡水城,同学们都在庆祝胜利时,他却突然生了一身让人憎恶的疥疮,直接被赶回了广州。

这时的杜聿明,内心很苦楚,但他没有颓废,而是十分可贵地展现出了坚韧的一面。

疥疮治好后,他抖擞精神找到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请求对方能给自己分派一项革命任务。廖仲恺对这个北方的木讷学生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虽说他没有直接打击对方的革命热情,但他交代出的任务却近乎是另一种抛弃。

廖仲恺对杜聿明说,你可以到北方去,协助冯玉祥的国民二军,筹办革命军校。

换作头脑“活泛”的青年,听到这项革命任务,一定会多想,我好歹是黄埔一期生,怎么能这样随意打发。冯玉祥是什么人?他可是蒋校长的死对手,我这么去了,还能有好果子吃!不想用我,可以明说,何必用这样的方式扫地出门呢?

让人侧目的是,北方木讷青年杜聿明却没有这样的花花肠子,又或者说,他骨子里的实诚与坚韧不允许他去发出质疑和抱怨。

有路,就去走。

这样的信念固然可贵,但有时候却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义无反顾地北上,杜聿明进入国民二军还算顺利,可是他还没站稳脚跟,一连串诡异的厄运就接踵而来,并且大有废掉搞死他的势头。

杜聿明进入国民二军,仅仅过了一个月,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就病死了,新任军长岳维峻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不能相容,杜聿明在河南没有容身之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怏怏返回陕北老家。

老父杜良奎见儿子回家,很高兴。

他劝告杜聿明,枪子不长眼,好男不当兵。今后还是安下心来,持家读书吧。

杜聿明给父亲磕了头,没有表明态度。

当时的米脂,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大地主,名叫吴宝山。此人趁着乱世,花了几百两银子,从国民二军高桂滋团长那里,买了一个补充营营长的官衔。

吴宝山得知黄埔一期生杜聿明现正在米脂家中,于是奉上重金请杜聿明出来替他带兵,担任补充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老父杜良奎极力阻拦,他对儿子说,你是读书人,不能趟浑水。

杜聿明心中认定自己是黄埔军人,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双脚一迈,便趟进了这窝浑水当中。

未几,杜聿明带领补充营在榆林一带训练,不料阎锡山的晋军突然杀出,不由分说地将这一支补充营缴了械,将杜聿明投进了太原监狱。

太原警备司令李生达是老同盟会会员,得知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他颇为同情地说,天下很大,也很小!你这后生,真是倒霉!

得益于李生达对黄埔学生的好感,杜聿明坐了半个月牢,最终逃脱出来。

面对接二连三的厄运,老父杜良奎替儿子分析局面。杜良奎说,自从你加入国民二军,际遇坎坷,事态诡变,风云莫测,这说明你走上了歧途,不要再执迷不悟,任人摆布、宰割!

杜聿明沉默了。

但沉默之后的杜聿明更加的坚韧。

不久,他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信,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和近况。在信中,杜聿明对自己没能完成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交给的任务,而且还随波逐流,变成了军阀部队的一员而深感内疚。杜聿明表示,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不忘自己的身份、使命。

收到这封有力量的信件,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很快给出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在北方,争取机会和孙中山先生的副官马湘取得联系,到北京西山碧云寺参与守护孙中山灵榇。

这时,正值高桂滋奉命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杜聿明抓住机会,随同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该营进驻西安碧玉寺静宜园后,杜聿明顺理成章,成为守护孙中山灵榇的黄埔一员。

守护孙中山灵榇,这份巨大的荣誉坚定了杜聿明的信念,他的命运随之也迎来了一丝曙光,但这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他的考验已经结束了。

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北伐高奏凯歌,杜聿明终于获准,南下归队。然而,当他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南京时,却不幸被军阀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关进了南京老虎桥监狱。

杜聿明二度遭受牢狱之灾时,他的黄埔一期同学胡宗南已升任第1军教导师第2团团长,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陷在泥潭中。

所幸,性命堪忧之时,杜聿明没有垮掉。一天深夜,他组织同牢囚犯数人,趁着狱卒喝酒打牌的空隙,越狱逃出,乘船到了北伐军占领的武汉。

在武汉,杜聿明遇到了一生的贵人,黄埔老教官张治中。张治中见杜聿明近乎千里走单骑地归来,深受感动,随之将他任命为麾下学兵团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杜聿明原以为,自己的霉运终于到了头,结果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横祸竟再次向他砸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宁汉彻底分裂,武汉方面认为杜聿明是蒋介石的死党,遂将他逮捕入狱,准备予以枪决。

杀鸡儆猴。

在乱局之中,原本不受待见的杜聿明竟然又成了可怜可悲的待宰草鸡。

这是杜聿明早年所经历的最凶险的时刻。

还好他命大。

一日,他骗过看守,弄来长衫,扮作商人,一路乘船逃到了南京。

张治中再次收留他,将他任命为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可是,乱世之中,时局的演变瞬息万变。仅仅一个月后,蒋介石即宣告下野,张治中也被迫出国考察去了,杜聿明就这样再次沦为浮萍,每月仅靠南京黄埔同学会的12元津贴维持生活。

而此时的胡宗南已升任第1军第1师副师长,并代理师长,挂少将军衔,前呼后拥,威风八面。

难能可贵的是,屡遭厄运打击,现实艰难如石,杜聿明的信念却异常的坚定。他坚信,此时扎根一处,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坚持下去,具有耐心,未来必定可期。

这一次,命运没有辜负杜聿明。

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不久张治中也回到国内,重新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杜聿明因为扎根在此,很快被张治中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4队队长,军衔为中校。

这一年,杜聿明24岁。

因为坚韧与坚持,他彻底摆脱了霉运,推开了人生的阔门。

然而,推开阔门之后的杜聿明,依然具有启迪意义——成功如果有道的话,杜聿明用他的历史告诉我们,慢有时候就是快!拙有时候就是巧!

1930年,张治中组建教导第2师,杜聿明被调任该师担任营长,不久升任第6团上校团长。

杜聿明知道,从此他赶上了黄埔系升迁的梯队,但他并没有因此学会钻营,而是更加地拙诚、朴实。

1930年冬天,教导第2师番号改为陆军第4师,师长换成徐庭瑶,杜聿明所部改为第12旅第24团。虽然老大换了人,但杜聿明丝毫不变,一如既往地勤勉治军,认真操练,使得全团的教育训练始终首屈一指,师长徐庭瑶因此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实诚干将。

这个评价,对杜聿明而言,相当的重要。

尤其是,这样的评价还是出自徐庭瑶之口。

徐庭瑶,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尽管他未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却一直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1军中任职,与薛岳、汤恩伯一样属于非黄埔师生的黄埔系骨干。

此人有着非同寻常的见识。他曾给蒋介石上书,力陈军队要实现机械化才能巩固国防,深为蒋介石嘉许,并被派往德国、法国、苏联等国考察军事。

回国后,徐庭瑶撰写《机械化军备论》一书,并奉命创建了装甲兵与战车营。这支部队后来组建为第5军,再后来又演变为第5军与新6军,这可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两张王牌。

先追随张治中,后效命徐庭瑶。

没有见风使舵,只有实诚精干。

正因为如此,杜聿明受到了徐庭瑶的格外器重。1932年,杜聿明晋升少将,几个月后,再次官升一级,成为号称“千里驹师”的第25师第73旅旅长,随即又担任副师长,直追官运亨通的师长、同学兼同乡关麟征。

1933年,杜聿明与关麟征率第25师北上参加抗击日军的长城战役。激战中,关麟征负伤住院,杜聿明临危受命,代替指挥,在与日军的血肉交锋中,不仅保全了阵地,而且歼灭了日军第1军第8师团与骑兵团2000余人。

此战,彻底为杜聿明正了名。

他的性格是北方的。

那不是木讷,而是深沉毅勇,是真正的善战。

1935年4月,国民党首次统一授衔,杜聿明与关麟征等一众黄埔同学一起,被授予少将军衔。

但杜聿明并没有因此骄纵,他依旧秉持着“实诚精干”的本色,这一点让徐庭瑶格外看重。1936年,就读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的杜聿明再次被老长官徐庭瑶纳入麾下,出任中国装甲兵摇篮——陆军交辎学校的学员队队长。

不久,蒋介石组建第一支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任命为第一任团长。这一职务,奠定了杜聿明在黄埔学生中后来居上的基础。

这一时期,虽然他的老同学胡宗南已做到了军团长,关麟征也担任了军长,但机械化部队是陆军的未来,是未来战场的绝对主力,杜聿明手握第一支陆军装甲兵团,无疑是拥有了强势逆袭的资本。

1938年,这样的苗头出现了。

装甲兵团被扩编为200师,杜聿明担任师长。在这一关键时期,杜聿明继续发挥实诚精干的作风,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等口号,在全师上下掀起了备受瞩目的练兵高潮。

因为练兵卓有成效,不久,200师再次升格为新编第11军,很快又改番号为第5军。

在当时,第5军是国民党唯一一支机械化新军,而杜聿明麾下的郑洞国、邱清泉、廖耀湘,后来更是成了蒋介石五大主力新1军、第5军、新6军的军长。

五大主力,先是力拔头筹,后又雄霸三席,这样的逆袭,怎一个酷字可以形容!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你说,杜聿明的后来居上,究竟靠的是什么?

0 阅读:16

朋晟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